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报告
江苏省政府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3-03-22 15:37 字体:[ ]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1998年到2002年,是江苏跨世纪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实现了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奋斗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由1997年的6680亿元增加到106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9344元增加到14397元,年均增长1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例由15.1∶51.1∶33.8调整为10.6∶52.1∶37.3。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1%和18.2%;建筑业发展水平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城乡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7个省辖市解决了市县同城问题,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4.7%,比1997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苏南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苏中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开始发挥,苏北发展速度逐步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加,财政总收入由1997年的512.9亿元增加到1483.7亿元,年均增长23.7%(同口径增长19.2%),地方财政收入由273.2亿元增加到834.6亿元,年均增长25%(同口径增长17.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7.7%提高到13.9%。

    投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全面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增强投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425.8亿元,年均增长11.8%。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累计完成投资5696.2亿元,年均增长15.9%。国债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实施366个国债项目,带动了1120多亿元重点工程投资。水利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江堤达标、环太湖大堤加固工程、泰州引江河、通榆河、苏南运河整治全面完成,淮河入海水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全面启动。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五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769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347公里增加到1702公里;江阴大桥、南京二桥、新长铁路相继建成,润扬大桥、宁启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先后奠基;港口、航运、民航建设取得新进展,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发电装机容量由1396万千瓦增加到2302万千瓦;电网建设力度加大,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田湾核电站、西气东输江苏段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通信建设突飞猛进,固定、移动电话用户由682万户增加到314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6%,国际互联网用户由不足2万户增加到393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苏锡常区域供水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取得突破,南京地铁等重点市政建设项目正在抓紧施工。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项目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不仅基本缓解了江苏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且为长远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坚持一手抓投资,一手抓消费,大力开拓城乡市场。消费需求稳步增长,消费领域不断扩大,住房、汽车、旅游、非义务教育、文化和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正在形成。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5.8亿元,比1997年增加1097.7亿元,年均增长8.7%。

    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市场取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如期实现。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面达到89%。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加快推进,一批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13户。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5%以上。乡镇企业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发展速度和效益全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2002年全省个体、私营企业数分别达到157.3万户和28.6万户,比1997年增加20.9万户和21.6万户,个体私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3%。2001年起,在全省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带动了农村各项配套改革,大幅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按照统一部署,全面进行了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省级设定的审批核准事项已基本清理完毕。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大部分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投融资、流通、价格等各项改革全面展开。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发展。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开放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认真贯彻扩大对外开放的方针,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情况下,外贸出口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全省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236.2亿美元增加到703亿美元,年均增长24.4%;其中出口由140.9亿美元增加到384.8亿美元,年均增长22.3%。2002年全省外贸依存度为55%,比1997年提高25个百分点。与我省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213个。利用外资大幅度增加,五年外商直接投资369.6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总额的59.8%,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3家在江苏投资。金融、保险、商贸、教育、旅游、电信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开发区进入收获期并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2002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15.6亿美元,是1997年的4.1倍。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进展,海外投资逐年增加。成功承办了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和APEC财长会议,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

  科技教育蓬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基础研究得到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实施步伐加快,科技进步对工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3%和54%。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沿江火炬产业开发带和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继续推进。200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27.8亿元,比1997年增长1.5倍。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批科研院所转制为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2002年申请专利13071件,比1997年增长1.5倍。质量监督、标准化和计量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完成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部分地区历年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问题基本解决,中小学危房基本消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8.6%,苏南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总数、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0%,率先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基本建成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素质教育得到加强,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高地的工作取得新成效。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获得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承办权。认真抓好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三项重点工作,淮北改水攻坚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城乡医药卫生条件有了改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13岁。民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参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红十字事业继续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协调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目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繁荣。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文化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近代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新馆等一批文化场馆。文化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组建了省级报业、出版、广电、演艺集团。成功承办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第十一届全国书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拥军优属、军(警)民共建活动广泛开展,11个市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提高。基层民主继续扩大,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健全,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深入进行,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明显增强。统计、审计和经济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部门和行业风气继续好转,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了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按照富民强省的总体部署,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0年,全省以县为单位基本实现小康。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78元,比1997年增加2413元,年均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96元,比1997年增加726元,年均增长4.1%。城市住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1平方米,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五年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2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两个确保”得到较好落实,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居民实现“应保尽保”。全省有711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736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691万城镇职工和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初步建立了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险种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会帮困活动和社会救助工作全面展开。社区服务不断拓展,社区建设全面推进。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用于教育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增加到20.6%。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省级财政对苏北和苏中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由1997年的2.56亿元增加到33.07亿元,2002年对苏北投入各项资金达到177亿元。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水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有1个省辖市和6个县级市被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个省辖市和7个县级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7年的4.59‰下降到2.18‰。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刚刚过去的2002年,我省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主要指标达到近几年的最好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6%,实现总量超万亿元的历史性突破。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增收419亿元,增长39.3%,同口径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49亿元,增长16.5%,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增幅创近几年来新高。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加入世贸组织第一年的应对工作取得主动,开放型经济上了新台阶,进出口总额增长36.9%,其中出口增长33.3%;外商直接投资达到103.7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9%和5.6%,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8503元,增加1470元。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881亿元和8235亿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两个文明共同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是立足省情,全面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发展新路的五年。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是与历届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和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驻江苏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中央国家机关驻江苏各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热心支持江苏现代化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做好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了我们继续开拓前进的信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竞争力亟待加强;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尚未消除,深化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一些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展不够快,比较效益偏低;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政府工作也存在缺点和不足,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主要任务和2003年预期目标:

  新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增长1.4倍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8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3400美元,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地区。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是抓好今后五年。从2003年到2007年,是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阶段;是跨越两个五年计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是改革攻坚克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阶段;是继续做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应对工作,全面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阶段。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苦奋斗,我们胜利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任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我省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也应当看到,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继续作出艰苦的努力。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抓住有利时机,抓紧宝贵时间,打基础、创优势、增后劲,确保全面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确保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好局,努力建设惠及全省7400万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以2000年为基数,到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翻一番,达到17400亿元;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超过2300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2800美元。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全力推进改革和发展,力争在六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初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优势产业为支撑、特色产业相配套的国际制造业基地。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改革取得新突破。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成效更加显著,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

  ———强化开放型经济优势,对外开放开创新局面。继续推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农村共同繁荣。城市化水平达到55%左右,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推进三大区域共同发展,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苏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苏中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快速崛起,苏南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逐步扭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

  ———富民取得更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前五年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居环境普遍改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富民强省为核心,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紧紧依靠全省人民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乘势而上,努力完成新阶段的各项任务。工作中着重把握好以下八条: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二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实施五大发展战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全力推动经济再上新台阶。三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四是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激发生产力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五是坚持把富民摆在突出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六是坚持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七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保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八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央和省委的工作部署,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力争使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并在此基础上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的提高,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上来,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三、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努力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继续贯彻扩大内需的方针。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双向拉动,是在当前条件下促进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拓宽社会投资和企业融资渠道,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500亿元左右,超过4300亿元。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国债项目。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构建高标准水利设施体系,今后五年水利建设投资达到260亿元,今年基本建成淮河入海水道,加快建设南水北调一期、海堤达标、城市防洪、苏南地区水环境整治工程。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今后五年,新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3200公里,密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建成高速公路300公里。加快在建的10条高速公路、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宁启铁路、连云港港口扩建工程和太仓港一期工程建设。启动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拓宽工程。加快苏南区域供水工程、南京地铁1号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苏南轻轨交通、南京地铁2号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建立稳定的能源保障体系,按照统一规划、有序推进、合理布局、满足需求的原则,加强电源点和电网建设,今后五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加快田湾核电站、常熟二电厂、电力过江通道、西气东输江苏段等能源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一批电源点项目,防止出现新的“瓶颈”制约。立足增强产业竞争力,继续加大技改投入力度,今年技改投资1600亿元,开工建设100个重点项目,确保竣工100个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扬巴一体化等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清理影响消费的不合理规定,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改进消费服务,培育壮大住房、旅游、汽车、非义务教育、文化和信息服务等消费热点。大力拓展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组织力量开拓北京奥运市场和上海世博市场,提高江苏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全面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培育壮大农业主导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加大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乡镇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加快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逐步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产品全程质量监控。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开发农业,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加强苏南、苏北地区劳务协作,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重点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农业服务体系、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综合开发,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开展以疏浚河道、提高农田排灌标准、节水灌溉、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优势领域重点突破。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着力培育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现代通信产品、数字音视频等重点产品群,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继续抓好数字化城市试点,全面提高经济发展、城市管理、公共行政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重点项目,抓好信息化示范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向支柱产业集聚,提高电子信息、纺织、机械、石化、汽车、冶金等产业的竞争力。依托重大技术改造和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关键技术装备的引进、吸收和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着眼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主动承接和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加快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保持江苏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积极拓展国内外建筑市场,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以扩大总量、提升水平为目标,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物流业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推进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物流企业。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鼓励连锁企业跨区域发展。实施大旅游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新品,提升配套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和会展业。稳步发展房地产业,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场。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

  深入实施城市化战略。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城市化。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进一步完善功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规划引导,提升文化品位,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推进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走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之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做好行政区划调整后续工作,进一步解决市县同城问题。继续撤并少数布局仍不合理和规模偏小的乡镇村。

  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三大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加快苏北大发展。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推动苏北工业化进程。重点扶持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苏北投资创业。基础设施投资和能源项目安排向苏北倾斜。鼓励苏南纺织、轻工等产业向苏北转移,支持苏南企业向苏北延伸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把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基地,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滩涂开发,推进徐连经济带建设。全面落实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措施,加大对苏北的扶持力度。支持苏北地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落实扶贫优惠政策,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拓宽南北挂钩合作领域,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沿江开发为突破口,促进苏中快速崛起。支持苏中与苏南联动发展产业,联动开发产业园区,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加快与苏南一体化的步伐,形成南北呼应的发展态势。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造船、医药等支柱产业。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力争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抓紧制订沿江产业布局、港口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实施相关扶持政策,营造沿江、沿海共同发展的局面。支持苏南增创新优势,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高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的前列。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发挥优势,增强活力,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产业分工、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的交流与合作,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四、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继续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推进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按照“巩固、完善、提高”的要求,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围绕减人、减事、减费和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建立减轻农民负担新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涉农收费公示制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义务教育必要的经费投入,确保基层政权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继续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搞活经营权、放开投资权的要求,推进水利、林业、农机和国有场圃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程度。推进农村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合理调整布局结构。

  加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鼓励引导外资、民资和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抓大放小、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要求,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专业化分工明确、社会化协作紧密的发展格局。稳妥地做好劣势企业破产关闭工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以上市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重点,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按照既有利于保值增值,又有利于政企分开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积极培植新的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规范财政供给范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次序,保证重点支出需要。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建立健全政府采购体系。加强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充分发挥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业务,改进和拓展金融服务,增加对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增加个人消费信贷投放。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做好企业债券发行工作,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为农服务功能。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坚持政企分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完善政府机构设置,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程序和行为,完善审批责任和监督制度,推进行政综合执法。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真正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集中精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富民安民的生活环境。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和规范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大力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体现江苏发展优势的行业协会。

  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继续按照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形成政府鼓励创业、群众自主创业的良好氛围。营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释放个体私营经济的增长潜能,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做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鼓励个体私营经济进入高科技领域,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领域,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采取转让经营权、股权等形式,向社会投资主体开放。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保护个体私营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

  继续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产权、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市场,加强市场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形成综合治理市场经济秩序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平等竞争、诚实守信、文明法治的市场环境,树立“诚信江苏”形象。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进一步做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应对工作,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继续保持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今年预期出口增长12%。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深度开发美国、日本、欧盟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各类新兴市场;扩大纺织、服装、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大宗商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培育出口名牌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充分发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作用,办好民营外贸创业园。进一步放开经营主体,支持更多的企业取得外贸经营权。认真落实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加强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推进税贸、关贸、银贸和检贸合作。抓紧建立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有效规避、破解贸易壁垒。优化进口结构,着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紧缺原材料。

  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加快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重大机遇,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确保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加强与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的合资合作,更多地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在继续扩大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同时,引导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行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做好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业等领域的利用外资工作,加快建设南京、苏锡常、连云港三个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鼓励外资企业以跨国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争取具备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或重大项目直接对外发行债券和股票,鼓励和吸引国外风险资本、产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建立有利于吸引外资的高效服务体系。继续搞好各类开发区建设,完善功能,形成特色,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采取多种方式“走出去”。加强服务和引导,实施鼓励和扶持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以多种形式扩大境外投资与合作,建立生产基地,设立贸易和研发机构,带动商品、技术和劳务出口。选择投资环境好、有合作基础的国家和地区,建立相对集中的投资区域。积极开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强服务监管,保护外派劳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把富民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收入分配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推进城乡建设的同时,大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进一步拓宽致富渠道。根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上接A2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取缔非法收入。规范工资支付行为,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高度重视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建立廉租住房制度,对城镇生活困难较大的家庭,在就医、子女入学、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公共休闲场所。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争取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任务,基本建立起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共同创造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幸福家园。

  认真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体系,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广开就业门路,今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万个以上。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餐饮、旅游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投入,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加大再就业援助力度,对就业困难群体搞好跟踪服务。完善就业再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统筹城乡就业,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衔接工作,健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提高社会保险费征缴率,养老、失业保险应参保对象基本做到全覆盖。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困难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比重。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增加各级财政对“两个确保”和“低保”的投入,提高省级社会保障调控能力。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督。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事业,完善多层次保障体系。

  七、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进一步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着眼于把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主题科技园区,加快沿江火炬产业开发带、苏北星火产业带建设。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鼓励骨干企业建立自主创新的研发机构,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巩固发展应用型科研院所改革成果,稳妥推进公益型科研院所改革。健全技术产权交易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重视和支持社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大学城和重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形成高等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中外合作办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加快人才高地建设,推进人才机制创新,强化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工作,营造吸引、集聚海内外高素质人才的政策环境,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繁荣创作,多出精品。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加快南京图书馆新馆、江苏国际图书中心、江苏广电城、江苏现代美术馆等重点工程建设。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省级文化产业集团,完善出版、广电、报业、演艺集团法人治理结构。全面保护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精心扶持优秀民间艺术。加强对文化市场和电视节目传输播出的管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优化重组卫生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面启动承办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建设。办好第六届全国残运会。放宽体育经营活动从业条件,发展体育产业。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和军(警)民共建活动,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事务、参事等工作。

  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措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健全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加大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管理力度,按计划完成地下水封井任务。十分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推进土地复垦整理产业化,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依法进行补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大力实施“绿色江苏”行动计划,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省建设。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抓好太湖、淮河和南水北调东线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搞好海洋环境监测。树立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争取更多的城市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更多的县(市、区)达到全国生态示范区标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大力推进依法治省,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各级政府要严格执行国家法律,严格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作出的决定,自觉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积极化解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加强国家安全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危害的监督管理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八、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

  牢记宗旨,勤政为民。人民政府的全部任务和责任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要把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揽政府工作,把“三个代表”要求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使一心为民、勤奋工作,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努力把握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的研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积极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提高政府法治能力。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扎扎实实地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坚持把抓落实作为转变作风的关键环节,各项工作都要细化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务求实效。

  艰苦奋斗,从严治政。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社会安定的形势下,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财力用到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事业上去,坚决反对贪图享乐、挥霍浪费的奢靡之风,坚决不搞脱离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树立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