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319/2012-01295 分          类: 政府办公室(厅)文件 文化 通知
发 布 机 构: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 文 日 期: 2012-06-21 00:00:00
标          题: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主   题   词: 文化 建设 江苏 发展 保护
文          号: 苏政办发〔2012〕122号
内 容 概 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时          效:
  

  苏政办发〔2012122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六月二十一日

  

  

江苏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形势分析

  一、“十一五”文化发展概况

  “十一五”以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成南京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等一批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工建设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在全国率先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达标建设任务、率先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形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公共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居全国前列,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总数居全国第一。大力实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国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各省辖市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江苏卫视实现高标清同播。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99%和99.88%,均居全国省级第一。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成农家书屋17158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江苏读书节等全民阅读活动蓬勃开展。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7个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名镇12个、名村3个。无锡阖闾城等4处遗址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均居全国第一。

  (二)文化创作生产成果丰硕。滑稽戏《青春跑道》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舞剧《红河谷》、滑稽戏《顾家姆妈》、京剧《飘逸的红纱巾》、电影《南京!南京!》、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纪录片《瞿秋白》、图书《我的天堂》和《大学生村官》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在第11届全国美展获金奖3件,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第14、15届全国群星奖获得36个奖项,位居全国前列。《老大的幸福》等一批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热播。《孔小如》等45部动画片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原创动画产量连续2年位居全国第一,优秀动画片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最美的书”、“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和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榜报纸、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中,入选数量均居全国前列。7家出版社入选“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总量居全国第一。出版物印制质量管理连续8年荣获全国金奖,6件作品入选2008年“美国印制大奖”。 

  (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速,2010年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2.02%提高到2010年的3.34%。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建有14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括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文化发展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重点项目524个,资助金额7.25亿元;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初始规模20亿元,扶持了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全省有线电视用户数1885.88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1007.81万户,均居全国第一。城市影院127家,城市电影票房7.4亿元,位居全国第四。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广电网络、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新媒体新业态、多领域多门类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四)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积极参与第四届尼泊尔“中国节”等国家大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成功举办第31届世界戏剧节、第2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等活动,组织参加法国戛纳电影节、香港书展等重大艺术节和国际著名文化产品展会,与英国埃塞克斯郡等国际友城深入开展双边文化交流,形成了“埃塞克斯—江苏节”、夏威夷大学京剧课程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图书版权海外输出大幅提升,共输出版权584项,年均增长15.5%,《新华日报ipad版》等报刊面向全球发行,江苏国际频道在境外覆盖面有效扩大,《诺诺森林》、《小虫三宝》等原创动画海外行销热播。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益深化,我省被文化部增设为对台文化交流基地。

  (五)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基本完成。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省辖市全面完成文化、广电、出版“三局合一”,县(市、区)基本完成文化、广电“两局合一”。有线网络在全国率先完成一省一网的整合,组建成立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集团、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省演艺集团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我省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省演艺集团、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幸福蓝海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六大省级文化企业资产总规模、净资产规模分别达364.88亿元和194.97亿元,营业总收入148.86亿元,实现利润15.1亿元,均处于同行业领先地位。

  二、“十二五”文化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江苏文化建设正迎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发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省启动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省委出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为江苏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2011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9500美元。可以预见,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十二五”时期,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大幅提高,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和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拓展了巨大空间。

  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强劲。江苏文化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新体制新机制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江苏科技实力雄厚,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将成为江苏文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驱动。“十二五”我省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提供了强大动力。

  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江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更多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为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带来更多外在借鉴和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文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优质文化产品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建设现状与均等化要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定程度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统筹协调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离支柱产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待进一步扩大;文化人才与文化发展的需要还不相适应,拔尖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创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走出去”、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八大行动”, 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全省文化改革发展主要目标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新时期江苏精神广为弘扬,主流舆论更具公信力、影响力,全省人民为“两个率先”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200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适应城乡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各文化艺术门类在国家级重点奖项评比中位居前列,培育形成一批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团队。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行业、百亿级企业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速,全省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创意中心、文化科技研发中心和文化产品产权版权交易中心。

  ——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队伍结构明显改善,人才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努力造就百名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千名重点文化人才、万名基层文化骨干,使江苏成为更富吸引力、更具创造活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大力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传承好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人民创造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培育和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进一步提升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

  (二)增强主流舆论引领力。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精心组织重大主题、重大典型宣传,宣传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各地推进“两个率先”的新成效、新经验,宣传江苏干部群众的崭新精神风貌。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和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注重民生问题的舆论监督,加快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三)推进重点媒体建设。做大做强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等重要媒体,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大有效覆盖面,发挥舆论主阵地作用。支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建设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现代传媒集团。推动省、市媒体战略整合,加快培育一批发行量超百万份(册)的报刊、一批全国性媒体品牌。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省主要媒体发展网络多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传播载体。

  二、繁荣文化创作生产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保护传承昆曲、评弹、扬剧、锡剧、淮剧等优秀传统艺术形式,保持文学、民乐、书画、戏剧、曲艺、工艺美术等领先地位,争取在国家级奖项中有更多优秀作品入选。继续实施国家及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及省级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工程,组织实施“江苏美术名家名作工程”,推出25台省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和150幅(件)民族史诗性的优秀美术作品。培育一批品牌频率频道、节目和栏目,每年争取1部以上电影进入国内电影票房前列、1部以上电视剧在全国形成重大影响,影视动漫原创数量、优秀动画片数量保持全国前列,纪录片创作生产争取进入全国前列。打造一批代表江苏形象、有一定影响力的出版精品。精心办好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书展等活动,使之成为江苏重要文化标识、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专栏1  重点文化活动

  1.中国?江苏国际文化艺术周。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和省文联联合主办,每两年举办1次,努力将其打造为江苏文化艺术精品展示和国际文化交流的一流平台。

  2.中国百家金陵画展。由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共同主办,每年举办1次。

  3.傅抱石奖?中国画双年展。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共同主办,每两年举办1次。

  4.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由省政府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每2年举办1次。

  5.江苏读书节。由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新闻出版局主办,每年举办1次。以“同享阅读快乐,共建美好江苏”为主题,以江苏书展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载体,打造“书香江苏”品牌。

  6.中国昆剧艺术节。由文化部和省政府联合主办,每3年举办1次。该节是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组合举办。

  7.江苏省文物节。由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主办,每2年举办1次。

  8.第22届香港书展江苏主题省活动。

  9.第七、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江苏主宾省活动。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文化设施网络。全面建成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率大于90%,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基层服务点全覆盖。加快城市影院建设,完成县级数字影院建设任务,积极推进重点中心镇数字影院建设。实施城乡阅报栏(屏)工程,继续加强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阅读阵地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网上文化馆、网上剧院、数字电影广场、数字农家书屋,实现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推动地面数字电视建设,在符合条件地区实施直播卫星覆盖,努力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栏2  重点公共文化设施

  1.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有:江苏大剧院、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江苏三网融合枢纽中心、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新华报业河西新闻传媒中心、凤凰出版集团新港物流中心(二期)。

  2.广播影视中心。完成江苏广电城二期、苏州、常州、无锡、连云港、徐州等广电城建设,完成省中波台和南京、淮安、盐城、徐州、常州、洪泽、张家港等中波发射台的搬迁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3.城镇数字影院建设。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积极推进重点中心镇数字影院建设。

  4.地面数字电视建设。以26个发射点的省级单频网为骨干,满足省级节目对全省的覆盖,建设13个市级单频网,满足市级节目对所在市(包括所辖县)的覆盖,县级建设本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点。并利用该平台建设应急广播体系,更好地服务民众、服务政府。

  5.直播卫星覆盖。在全省有线电视难以通达地区,推进直播星覆盖,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收视权益。

  6.城乡阅报栏(屏)建设。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有阅报栏(屏)的同时,改造、提升城镇、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厂矿等群众密集区域阅报栏(屏)。

  7.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建设连通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虚拟专用网(VIP通道)和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形成江苏数字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骨干框架。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力争全省有3个以上地区、5个以上项目入选国家级示范区(项目),评比命名3个地级市、30个县(市、区)和300个乡镇为省级示范区。在全国率先普遍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全省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人均0.85册以上,其中,苏南地区达到人均1.2册。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达到国家等级馆标准,其中,国家一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60%以上。全省60%以上的县(市、区)成为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比例达到40%。继续实施“送书、送戏、送电影”、农村电影放映、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农家书屋等工程,确保1村1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每个农家书屋每年更新出版物不低于原藏书量的20%,全省有线电视入户率力争达到95%。

  专栏3  重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1.“送书、送戏、送电影”工程。以经济薄弱地区及黄茅老区为重点,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基层活动。

  2.县域汽车图书馆建设工程。由省级财政为全省经济薄弱地区和黄茅老区县(市、区)配送汽车图书馆,给予其他地区适当补贴,力争到2015年县县开通汽车图书馆。

  3.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在有线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的入户水平,扩大有线电视在农村地区的覆盖,提高农村群众的收视质量和水平。到2015年,全省有线电视入户率力争达到95%。

  4.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动城镇数字电影广场建设,逐步实现由流动放映到固定放映,确保实现1村1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5.乡镇广电站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乡镇广电站的规范化达标建设,加强乡镇广电站的宣传和服务职能,夯实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础。

  6.农家书屋工程。重点在农家书屋提档升级、发挥效用、拓展功能、持续发展上下功夫。确保农家书屋图书每年更新一定数量。积极适应数字化、网络化阅读新趋势,促进传统农家书屋向数字农家书屋转变。建立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使用长效机制。

  7.全民阅读工程。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当地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政府推动、全民主动、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活动机制。

  8.全省馆藏文物精品巡展工程。通过整合全省馆藏文物资源,采取送展到市、县(区)博物馆巡回展出的形式,丰富基层博物馆的展览活动。

  (三)繁荣群众文艺活动。发挥省“五星工程奖”示范带头作用,创作生产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较高艺术价值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积极开展群众便与参与、乐于参与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文化事业建设。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开展“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特色文化标兵”创建活动。

  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一)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广电网络、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数字版权等行业。加快开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手机电视、3D电视、高清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TV、电视购物等广播影视新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新兴新闻出版业态。支持电子纸、电子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生产。推进印刷复制业升级扩张,大力发展数字印刷、绿色印刷。

  (三)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规划认定和动态管理,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化、代表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培育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评选命名5―10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和2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4个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昆山、张家港等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建设水平。推进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打造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建设南京地区以国有传媒集团为主导的出版物印刷基地和苏锡常地区以外资民营资本为特色的包装装潢印刷复制基地,建设全国知名的数字版权产业园区。

  (三)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一批国内国际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旅游、通信、会展、商贸、教育、培训、休闲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上市文化企业,形成资本市场“江苏文化板块”。发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作用,打造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重点支持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省广电总台(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省演艺集团、省文化产业集团等大型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书法美术、工艺品等产品市场。培育全国和区域性的大型现代流通组织,打造中国现代书业第一网、苏演院线、幸福蓝海电影院线和爱涛工艺等连锁经营网络,继续办好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等重点会展,建设网上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适时组建省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规范文化资产、艺术品和文物交易。大力推进网吧连锁经营,到2015年,全省网吧连锁企业达到10家以上,连锁网吧门店达到7000家以上。发展演出市场,培育4-6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大型综合性演出经营单位。支持文物、博物馆相关文化产业发展。

  专栏4  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1.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提升工程。完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评选命名管理办法,提升示范基地(园区)的评选标准,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

  2.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融入全球电影产业链,吸引国际国内影视传媒企业总部、著名影视导演工作室、影视明星工作室入驻,建成以国际影片拍摄制作、数字电影服务出口、展示交流、人才实训、电影娱乐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

  3.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影视主题乐园、影视文化公司集聚区、影视拍摄外景区,形成以近现代景观为特色的影视制作国家级基地、国际影视文化创意企业总部基地、5A级影视文化休闲旅游基地。

  4.甘泉影视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建成与国际接轨的一流影视制作服务中心,实现从影视前期筹备到成片拷贝的项目全过程“一站式”服务,积极开拓影视培训、会展、演艺、休闲旅游等相关业务。

  5.NGB建设及物联网应用工程。加快全省有线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宽带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并在此平台上开展智能家居、公共安全、感知关怀、网络健康服务等物联网的应用,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和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促进广播影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6.传统出版提升工程。推动图书、报纸、期刊、电子音像等传统出版单位加强品牌建设,抓好列入国家、省规划的重大出版项目。优化苏版教材结构,巩固和扩大苏版中小学教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加大职业教材开发、推广和使用力度。培育期发行量超百万份(册)的大报大刊。

  7.印刷复制业升级扩张工程。重点建设南京地区由国有传媒集团为主导的出版物印刷基地,苏锡常地区以外资、民营资本为特色的包装装潢印刷基地。建立苏州印刷总厂有限公司等10个大型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印刷示范点。巩固和扩大我省光盘复制产业的领先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印刷复制企业走出去,进行收购兼并重组,加快产品结构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

  8.现代发行业构筑工程。支持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兼并、重组、联合省外发行企业,加快建设大型文化MALL项目,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联网等现代发行业务,打造中国现代书业第一网。推进南京、无锡等地的无人报业零售系统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并逐步向省外拓展。

  9.数字出版跨越发展工程。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以南京为中心,苏锡常镇、扬州为两翼,重点打造数字图书、数字报刊、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数据库出版、按需出版和数字印刷、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数字教育、跨媒体复合出版等十大产业门类。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为龙头,联合地方报业集团组成覆盖全省的报业全媒体网络,带动全省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凤凰电子书包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数字教材研发进程,带动我省电子纸、阅读器等新闻出版新载体的技术开发、应用和产业化。

  10.版权兴业工程。积极推广南通家纺版权保护的成功经验,加大苏州镇湖刺绣、东海水晶等具有江苏特色创意产品版权保护的力度,形成若干版权保护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江苏省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二期工程,构建提供版权登记、查询检索、版权鉴定、版权贸易和维权、稿酬收转等功能的版权服务体系。

  11.非国有新闻出版企业扶强工程。在印刷、发行和数字出版领域,选择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好的高成长性企业,予以重点培育,促其做大做强。落实国家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个体、私营资本投资非公有印刷、发行、内容策划等新闻出版产业的有关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加快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健康发展。

  五、加快文化“走出去”

  (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借助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平台,服务国家文化外交大局,发挥江苏海外友城多的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努力打造文化“走出去”品牌活动。在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江苏国际频道和“金陵之声”在境外落地范围,提高“中国江苏3G”手机报海外覆盖率,办好“感知江苏”、“同乐江苏”活动,实施“昆剧海外推广计划”,加快推进江苏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教材建设。积极参与国际著名图书、影视、动漫等文化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会。扩大出入境文物交流展览与合作。努力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扩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大力开拓江苏文化产品国际市场,赋予更多文化企业外贸自营权,引导和支持江苏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拓宽对外文化贸易渠道,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海外市场份额,推动江苏文化产业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扶持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文化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文化品牌,支持更多江苏文化企业和产品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与项目目录。支持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兼并、收购等形式在海外兴办实体,实现落地经营。大力实施苏版图书、优秀影视作品海外推广计划,确保全省出版物出口额年均增长20%以上,版权贸易输出保持全国前列。

  (三)深化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巩固和拓展与港澳台地区文化部门、民间文化机构和组织的合作,扩大与台湾地区在传统表演艺术、造型艺术、文物保护、图书资源共享、艺术教育、印刷复制、出版物分销等方面的往来与专业合作,继续实施昆曲传承与推广工程、中文文献与信息共享工程等重点合作项目。举办省级对台文化交流活动——“苏台文化之旅”,打造对台文化交流活动品牌。承办第22届香港书展江苏主题省活动,借助香港书展平台,推动苏版图书“走出去”。承办在台湾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江苏主宾省活动,推动苏台两地出版发行业交流。

  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一)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完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遴选推荐,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名城、名镇、名村中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全面启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据库建设,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数据库的建档率达到100%。全面启动第一至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率达100%。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规范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好率达到90%,全省有管理机构、适合开放条件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率达到90%。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和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安全工作,世界文化遗产、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监测预警平台建成率达到100%。配合重大基础建设工程和城乡建设,做好抢救性考古发掘。力争申报成功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布10-20个省级大遗址保护名录,建设3-5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二)加强博物馆建设与管理。优化博物馆体系,坚持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鼓励民办、行业博物馆发展。实现“县县有博物馆”目标,每个地市级以上中心城市拥有1座功能健全的博物馆,每个县有1座对公众免费开放的综合博物馆。做好博物馆基础工作,加强馆藏文物保护与管理,完成馆藏文物数据库建设,全省二级以上馆藏文物建档备案率达到100%。加强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设施建设,国家一级博物馆监测预警平台建成率达到100%,全省认定的一级风险单位中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防火、防盗设施达标率达到100%,二级风险博物馆安防达标率达到80%。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全面提升全省县级博物馆服务能力,组织全省馆藏文物精品巡展。力争每年举办专题展览达到800场,年均接待参观者数量达到5000万人次。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为核心,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机制、传承机制、资助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高淳、洪泽、姜堰等4-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吴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30个具有生产、传习、展示、销售等综合功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专栏5  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工程

  1.文物行政执法提升工程。制定文物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和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标准,建立文物行政执法与安全监管预警工作平台,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的专用设施设备配套,建立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兄弟省市执法联动机制。地市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成率达到80%,县区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成率达到60%。建成3个省级文物安全示范区(示范单位)。

  2.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社会化宣传普及工程。加强文物保护行政管理和专业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文物博物馆人才培养。创新文物事业宣传方式,加大文物法制和文物保护理念宣传,拓展对外交流渠道与合作方式。

  3.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建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重要大遗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博物馆及馆藏珍贵文物等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基本实现文物资源基础信息的数据管理信息化、科学研究信息化、公共服务信息化、决策支持信息化。

  4.文物保护基础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四有”工作,补充完善1-6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启动第七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工作。推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规范,加强工程资质管理。

  5.重点文物资源抢救保护工程。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推动江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顺利开展。实施江苏省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工程,扩大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效益。

  6.文化遗产保护惠民工程。做好文物保护单位本体维修保护及环境整治,拟定我省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规范要求,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评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免费开放。

  7.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程。建立江苏省级大遗址目录,推进大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安全防护设施和展示服务设施建设、大遗址保护管理机构建设。以古遗址为基础,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

  8.“县县有博物馆”建设工程。实现“县县有博物馆”目标,鼓励市辖区建设博物馆。配套建设一批基层博物馆消防安防设施、馆藏文物保管装备、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控制设施和文物陈列展示设施。

  9.博物馆、纪念馆展览展示和服务水平提升工程。每年遴选一批县、区级博物馆,实施硬件、软件提升改造,提升展览展示和服务水平,强化博物馆服务意识,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

  10.文物安防达标工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全省文博单位安防经费投入,加强安防设施配套建设,规范博物馆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方案的设计、申报、审核及验收工作,推进全省文博单位安全防范达标。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工程。建设4-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程。建设30个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完善已转企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进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建立扶持转制院团发展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省、市、县三级有线网络整合,完成规模化、集约化组织架构建设,真正实现全省一体的资源统配、业务统筹、管理统一、市场合一。

  (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考核机制。按照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组建一批专业性报刊传媒集团。

  (三)深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八、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一)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实施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重点培养善于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具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不同领域不同门类、国内一流、业内公认的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擅长文化企业经营、熟谙文化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产业人才,努力形成出人才、出名人的良好格局。以定向培养、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和科技型的文化人才。“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引进文化名家100名、“五个一批”人才500名、重点骨干人才1000名。

  (二)加大文化人才培训力度。举办高级文化管理人才、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高技能人才等培训班。组织重点骨干人才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各类培训进修,注重普遍轮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提高培养效果,逐步形成集中培训、在职教育、挂职实践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继续完善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推行持证上岗。

  (三)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统一、规范、科学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文化人才宣传推介力度,支持中青年优秀人才举办个人专场展演展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重奖,对文化名人名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支持。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

  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财政文化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到2%以上。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予以重点保障,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重点支持县、乡镇、村三级公益性文化事业,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到位。完善财政支持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支持战略性、先导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科技研发应用,提高文化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优先扶持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并建立完善文化专项资金监管使用办法,提高使用效益。

  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对文化单位实行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产和土地处置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落实和完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政策,加大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江苏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文化产业信用担保制度和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质押和交易制度,形成文化产业投融资信息共享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通过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参与重大节庆活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保障非公有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三、推进文化法制建设

  加强地方文化立法,修订《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管理办法》、《江苏省书报刊市场管理条例》、《江苏省音像市场管理条例》,制定出台《江苏省文化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江苏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江苏省广播电视设施安全保护办法》、《江苏省著作权保护和著作权产业促进办法》,研究制定江苏文化馆、美术馆、艺术品市场管理办法。完善文化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健全执法程序,实现文化执法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行政许可实施机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行政监督和问责。强化文化市场日常监管,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加强网吧、游戏机室管理,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

  四、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任务,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合力。有关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要将本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加强规划实施的督促指导和检查考核。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发挥各自优势,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各市、县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本规划,在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中不断开创江苏文化建设新局面。

 

文件下载:苏政办发〔2012〕122号.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解读
视频解读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