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014000319/2013-01300 分          类: 政府文件 农业、畜牧业、渔业 通知
发 布 机 构: 江苏省人民政府 发 文 日 期: 2013-02-25 00:00:00
标          题: 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主   题   词: 农业现代化 通知
文          号: 苏政发〔2013〕10号
内 容 概 述: 全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
时          效:
 
苏政发〔201310
  

省政府关于印发全省实施

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现将《全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

  2013年1月28日

  

全省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

  2011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决策部署,提出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13年至2017年是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为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决定组织实施十项行动计划。

  一、粮食丰产增储行动计划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未来5年新增粮食产能30亿斤,2017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80亿斤左右。2013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70亿斤以上,力争实现“十连增”。扩大粮食储备规模,到2017年,全省地方粮食储备增加到70亿斤,成品粮油储备5亿斤。2013年,全省地方粮食储备65亿斤,成品粮油储备2亿斤。

  (一)推进亩产吨粮县创建。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加强粮食生产机械、水泥晒场、仓储烘干等设施装备建设,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到2017年,全省建成15至20个亩产吨粮县。

  (二)深入推进“三改一创建”活动。加强优质稻米、专用小麦等优势产区建设,5年完成“旱改水”100万亩、“籼改粳”150万亩、“直播改机插秧”300万亩,全省水稻面积稳定在3300万亩以上。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推动实现粮食生产重点乡镇万亩示范片和关键环节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大力开展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到2017年,全省建成粮棉油服务组织和合作社1万个以上,商品化集中育秧超过50%,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70%。完善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四主推”推介发布机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粮食生产技术,加快超级稻、专用小麦品种推广步伐,逐步形成县(市)“一主两辅”、乡镇“一乡一品”的品种布局。

  (三)积极培育粮食生产新型主体。适应粮食生产方式新变化,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种植规模100-300亩的大户为重点,开展针对性服务,提升种植大户生产水平。因地制宜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不同类型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衔接,组织粮食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对接,发展产业化经营,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稻麦产业基地。

  (四)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实施《江苏省“十二五”粮食流通发展规划》,重点改造30个物流中心、100个中心粮库、300个骨干粮库和500个基层收纳粮库,加强仓房、烘干及低温储存设施设备建设,促进地方储备粮油集中规模储存,提高储备企业仓储水平。加强“数字粮库”标准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开发使用省、地市级储备粮储运监管系统,增强可视化、实时监管能力,提高地方储备库的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粮食储备支持政策。修订《江苏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制(修)订相关配套管理制度,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落实地方储备粮费用补贴政策,研究制定省对地方食用油、成品粮油储备有关支持政策。

  二、绿色蔬菜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以“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全省蔬菜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到2017年,建设提升150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面积比重达到18%以上;城市蔬菜自给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叶菜类自给率达80%以上。2013年,启动建设100个左右的“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新建1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

  (一)建设一批永久蔬菜基地。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建设、长期保护”的要求,在城郊边缘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规划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永久性蔬菜基地,其中,苏南地区达到5000亩以上,苏中、苏北地区达到万亩以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着力改善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加大对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的投入力度,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

  (二)推进设施装备优化升级。积极推进蔬菜生产遮阳网、防虫网与喷滴灌“两网一灌”生态保护栽培,稳步发展苏式日光温室和标准钢架大棚,配套多功能农膜、粘虫色板、杀虫灯等生产辅助设施,加快发展蔬菜生产机械,以及田头预冷、整理分级车间、冷藏库(柜)等,增强蔬菜周年生产能力和市场调剂能力。

  (三)创新蔬菜生产经营机制。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化经营,开展统一育苗、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控、包装销售等专业化服务。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菜农入社比重达到80%以上。完善蔬菜生产保险政策,建立蔬菜生产补贴政策,提高菜农生产积极性。积极推进蔬菜直营直销,在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设立基地蔬菜专供直销点,在大型超市开辟基地蔬菜销售专柜,畅通蔬菜流通渠道,提升产销衔接水平。

  (四)加快先进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推广应用蔬菜优良品种,特别是设施蔬菜专用品种,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集成推广集约化育苗、设施栽培、连作障碍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蔬菜生产关键技术。全面开展蔬菜标准园建设、设施蔬菜高效创建活动,加快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制(修)订和应用,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标准化。

  (五)强化蔬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蔬菜基地源头监管,开展灌溉水、土壤、重金属含量等指标的动态监测。加强投入品监管,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生物肥料的补贴力度。建立并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加快推进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对建立追溯体系的基地给予补贴,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

  三、畜牧水产业提档升级行动计划

  大力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2017年,全省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新增生猪养殖1000万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85%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标准化生产水平。2013年,全省大中型规模养殖场新增生猪养殖150万头,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30%以上的大中型规模养殖场达到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步伐,2017年,全省渔业总产值增加到2400亿元,高效渔业比重超过85%,设施渔业比重30%。2013年,全省渔业总产值1950亿元,高效渔业比重72%,设施渔业比重18%。

  (一)优化畜禽规模养殖结构。鼓励大型企业建设集约化规模场,引导中型规模养殖场更新改造提升设施装备,支持农户发展家庭牧场式的畜禽养殖场,加强生猪调出大县生产能力建设,在苏中、苏北地区建设10至15个百万头生猪生产基地。支持中粮、雨润等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生猪养殖,全面推广温氏“公司+农户”等合作模式,提高生猪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

  (二)加快畜禽品种创新与畜牧技术推广。加大地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新型现代畜禽种业企业,加快优良品种引进和新培育品种示范推广,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加强畜牧业提档升级关键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发酵床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控制和消灭重要动物疫病。

  (三)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积极倡导“全产业链”经营理念,加大畜禽养殖向上游饲料业、兽药业、种畜禽业和下游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的延伸。督促养殖企业(场)规范生产管理、建立生产记录、严格投入品使用等,实现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销售渠道可查、产品质量可追溯。大力推进大型猪场自繁、自养、自宰(代宰)、自销“四自”建设,鼓励规模养殖场与屠宰加工企业对接,大力发展现代营销方式。

  (四)改善渔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拓展浅海滩涂养殖,大力推进鱼池标准化建设和改造工程,每年改造标准化鱼池50万亩以上,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渔业机械和装备,建成一批高水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加快现代水产种业发展,建设水产种业园区和龙头企业。按照“小改大、木改钢”要求,加快海洋捕捞渔船升级改造,提高我省渔船外海和远洋生产能力,2013年,远洋渔船数量达到100艘,捕捞总量5万吨,产值7亿元。加强沿海与内陆渔港建设,新建渔港30座。

  (五)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建设。在全省培育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一批现代渔业精品园、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场(基地)和一批现代渔业示范村,形成“一县一园”“一乡一场”“一村一特”的现代渔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养殖、捕捞、加工、流通多领域多层次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2017年,全省渔民参加合作社的比例达到60%以上。

  (六)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加强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检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积极发展品牌渔业,培育渔业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切实提高江苏水产品市场占有率。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行动计划

  到2017年,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500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0家、7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提高到1.9:1。2013年,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突破5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4: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增长10%,带动农户数增长8%。

  (一)创建“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镇。加大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扶持力度,重点围绕蔬菜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优质粮油、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批更高水平的10亿元以上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二)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创建行动。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创建活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三)扶持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及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到2017年,建设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70家。

  (四)建设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支持出口农产品企业围绕优势出口产业,建设一批产品外向化、基地规模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溯源追溯体系和投入品控制体系,增强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

  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

  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到2017年,全省建设旱涝保收农田300万亩,全省旱涝保收田占耕地面积比重达到75%。2013年,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00万亩。加快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未来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实施土地治理600万亩,开发治理农业资源400万亩。2013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15年前,建成和认定高标准基本农田2365万亩。

  (一)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通过完善配套,改造灌区骨干工程,提高灌区灌溉保证率和排涝标准,增加和恢复灌溉面积。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规模化设施灌溉、灌区改造等项目为抓手,因地制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小型农田水利灌排设施更新改造步伐,每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0万亩,净增旱涝保收田面积60万亩,发展旱改水20万亩,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85%,灌区水利配套水平和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加强以乡镇水利站为纽带、抗旱排涝服务队、农村河道管护队、农民用水合作社、村级水管员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

  (二)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实行连片治理、规模开发,到2017年,建成5个20万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带。加大黄河故道开发力度,到2017年,建设特色高效农产品项目区200个,打造“千里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特色走廊”。对沿海滩涂、丘陵山区、黄河故道、沿江高沙土和采煤塌陷地等后备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开发,5年新增耕地50万亩。

  (三)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围绕全省新增43亿斤粮食产能实施规划要求,在国家规划的42个粮食生产大县建设高产稳产粮田300万亩,年均建设60万亩,重点加强农田灌排工程建设,配套实施土地平整、机耕道、农田林网工程以及土壤改良培肥措施,提高粮食主产县综合生产能力。

  (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科学编制土地整治规划,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投入,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等资金中明确专门比例,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整理开发,积极实施土地平整、水利配套、水土保持等工程,建成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沟渠路相配套的高标准农田,增加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六、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计划

  到2017年,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3%以上,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90%,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70%,苏南、苏中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苏北有条件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2013年,全省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

  (一)加大农机化发展政策扶持。认真落实购机补贴、农机政策性保险、农机报废更新、税收优惠、农机信贷等各项补贴政策,加大对新机具开发推广、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和农机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增强保障和支撑能力。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增加对农机化的投入,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农机化投入机制,壮大农机化发展总体实力。

  (二)推进农机科技创新推广。深化农机产学研推的结合,发挥创新中心的载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和推广部门开展联合攻关,建设研发基地,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装备技术自主创新水平。切实加强农机示范推广基地建设,依托省、市、县农机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强化技术集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强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要求,加大基层农机推广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农机科技、管理、技能3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机合作组织为基础,农机科研、教育及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农机推广模式。加强农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主要手段、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的农机化信息网络,提升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四)全力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加强秸秆机械化还田新技术、新机械研发推广,强化秸秆机械化还田质量监管,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水平,2017年,全省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2800万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40%以上。

  (五)提升农机质量和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创建成效。加强农机质量监督,依法开展农机试验鉴定,提高试验鉴定工作水平。组织开展农机质量调查和重点检查,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七、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行动计划

  到2017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全省农业劳动力持证率达到30%。2013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全省农业劳动力持证率达到16%。

  (一)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和农业(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巩固“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设,大力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入社入企。组织实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百千万”示范工程,每年培育100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示范中心、1000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示范站、1万个农业科技核心示范户。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应用步伐。实施农业(渔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以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主,引导农业科教单位、科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鼓励开展农业科技对接活动,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5年内建成10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100个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100个农业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每年重点推广50项先进适用渔业技术,提高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三)健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实施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推进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每年培训基层骨干农技人员1万名,实现每3年轮训1遍。推进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联盟建设,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基层单位就业、创业和服务,增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力争每年充实1000人。

  (四)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等为抓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者。每年开展农业专项技术培训100万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农业创业培训5万人、农民职业教育1万人。

  (五)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改善农业科技型企业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承担农业科技项目,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扶持,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开展渔民培训,建设专业渔民队伍,职业渔民持证上岗率达到25%以上。

  (六)加快为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力办好“江苏为农服务网”“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平台,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等实用信息服务,扩大信息为农服务范围,到2015年,惠农短信息农村用户拓展到300万户,有效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的融合,大力发展温室生产智能控制、节水灌溉远程监控、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水产养殖智能控制等,推进农业生产的“全面感知、智能处理”。到2017年,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7%,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30%以上。

  八、农民增收及农村扶贫开发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快形成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4%,低收入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至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到2017年,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加快新一轮扶贫开发步伐,大力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到2015年,全面完成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和经济薄弱村“新八有”目标,2013年,完成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

  (一)着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实施百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扶助制度和职业培训制度,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实行城乡农民工最低工资标准全覆盖,建立合理的工薪增长机制。支持各类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吸纳农民就近、就地就业。

  (二)积极增加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让农民从农业生产经营中得到更多收入。组织实施 “百万农民创业工程”和“农民工凤还巢”“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创业计划,提高创业成功率。开展“一镇一品”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和农民就业特点,努力打造农民创业品牌和劳务品牌。

  (三)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民财产投资增值渠道,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深化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改革征地制度,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四)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全面落实各项涉农补贴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新增补贴向产粮大县、产粮大乡、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倾斜。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实施粮食价外补贴政策。增加对社会保障和其他民生事业投入,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全面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五)进一步增加经济薄弱村资产性经营收入。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利用省脱贫奔小康奖补资金在经济薄弱村兴建高效农业项目,形成村集体固定资产,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订单种植养殖,低收入农户入股分红,扩大低收入农户受益面,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六)加大“五方挂钩”帮扶支持。深化“五方挂钩”帮扶内容,完善“五个一”帮扶机制,促进更多人才、技术、资金投入经济薄弱地区。对财政资金和“五方挂钩”单位帮扶资金所形成的资产与项目,要加强管理,做到良性运转、保值增值,长期发挥作用。更大力度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增收致富项目,探索财政扶贫资金直接到户的帮扶方式。推进苏南、苏北地区百村结对帮扶,探索合作共赢机制,提升结对帮扶工作水平。

  (七)健全考核奖励机制。完善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组织机制保障、十项富民行动落实和农民收入实际增长等情况。制定《江苏省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办法》及《“五方挂钩”帮扶单位考核办法》,加大监测和考评力度,重点检查低收入农户和经济薄弱村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完成情况较好的予以表彰奖励,确保新一轮扶贫开发有力有序推进。

  九、农业经营机制创新行动计划

  到2017年,全省农户入社率80%以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80%,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村级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75万元、35万元、20万元以上。2013年,全省新增入社农户60万户,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00万亩,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0%。

  (一)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生产主体加强联合,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领办帮办合作社,支持合作社兴办参办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建立合作社年检制度,设立流出机制,提高准入门槛,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2013年,培育省级“五好”示范社500家。

  (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制定实施农村土地规模流转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提高土地流转水平和纠纷调处能力。积极探索合作农场、土地托管等方式,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植保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全程化服务。

  (三)发展壮大村级经济。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开展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和资本股份化示范县创建,完善以物业经营、资源开发、区域特色产业等为主体的发展路径,全面落实各级财政支持形成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确利工作,继续支持各地开展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探索强村富民分配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规范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政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农村经济综合改革。加强与金融等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试点,培育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协助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力度,扩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覆盖面,规范农民资金互助等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性森林保险、林下经济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政策。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重点推进县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兼并重组,在每个县(市、区)原则上保留1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逐步实现“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模式。

  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行动计划

  未来5年,全省新增造林240万亩,新增森林抚育面积750万亩。到2017年,农业清洁生产基本普及,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7%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2%以上。2013年,全省新增造林面积60万亩、森林抚育面积150万亩,大中型规模畜禽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超过8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

  (一)深入推进造林绿化。积极开展绿色村庄建设活动,5年新增村庄绿化示范村3000个,林木覆盖率达到22.5%以上。强化森林资源保护,重点公益林面积保持在605万亩以上,森林火灾控制率在1.2公顷/次以下、受害率在0.3‰以下,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建立较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遏制湿地面积减少趋势,充分发挥生态效应。

  (二)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试点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基地及示范区建设,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到2017年,全省新建湿地综合利用示范区100万亩、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10个,创建生态循环示范县50个、示范基地400个,太湖流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0个,基本建成环太湖生态农业圈。

  (三)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畜禽养殖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农村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推进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到2017年,太湖流域化学氮肥施用量减少5%、化学农药减少4%。

  (四)加快建设河畅水清的农村河网水系。以中小河流重点县和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项目为抓手,年均疏浚农村河道土方3.5亿立方米以上,配套修建农桥5900座以上,到2017年,全省农村河道有效治理率达到100%。

  (五)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生态、环保、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园区、“三废”处理、农耕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2013年,在全省推介10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评选1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00个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创意精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解读
视频解读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