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
淮安专场:“运河之都”的发展之路
时间:2018-11-15 12:03 来源: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

淮安,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淮安,与中国大运河相伴而生,是鼎盛一时的“运河之都”。40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淮安大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淮安,领略这座“运河之都”的发展之路!有请本场发布人——淮安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张延峰

张延峰:谢谢主持人。我是淮安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张延峰。本场我发布的主题是,“运河之都”淮安的发展之路。

淮安,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位于大运河中段,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枢纽城市。2008年,被中国古都学会确认为“中国运河之都”。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全面加强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让淮安这颗运河明珠展现盛世光华,古老而又年轻的大运河见证了淮安40年的沧桑巨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组数据:

40年间,淮安地区生产总值从12亿元增加到3328亿元,增长274倍;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287元增加到32976元,增长114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63元增加到15601元,增长247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历史嬗变;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0平方公里增加到18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18.9%提高到61.3%;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7平方米增加到44.9平方米。大运河,不仅孕育了淮安悠久的辉煌历史,还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不仅赋予了淮安丰富的文旅资源,还塑造了鲜明的城市特色。

【视频解说】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开始,淮安就与大运河联系在一起。明清鼎盛时期,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特别是以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为标志,淮安成为大运河沿线地位显赫的政治要地、举足轻重的军事驻地、扼守国脉的经济重地,确立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淮盐集散”五大中心的历史地位。

淮安,是一个英杰辈出的地方。历史上诞生了千古名将韩信、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民族英雄关天培、淮医大家吴鞠通、京剧大师王瑶卿、周信芳等诸多名人。跨越千年、绵延千里的大运河,也给淮安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列入大运河淮安段保护规划的各类运河遗产共有93项,另有42项列入全国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管理总体规划,占沿线35座城市遗产总量的八分之一;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安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

大运河,孕育了享誉四方的名人、名著、名菜,她将漕运文化、西游文化、淮扬菜文化、戏曲文化融为一体。沿运河两岸展开文化之旅,人们可以在韩侯祠怀想韩信的金戈铁马,在漂母墓前感喟人间大爱;在里运河畔回顾千年运河的沧桑,在淮安府署体验古代社会的吏治;在明祖陵寻找皇家的遗踪,在慈云寺感受尘世外的宁静。融南汇北的大运河,也为美食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淮安现存名点1300余种,软兜长鱼、白袍虾仁、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菜色名扬四方。中国盱眙龙虾节成功跻身世界知名节庆行列,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中国金湖荷花节等节庆品牌蜚声海内外。

大运河的开凿,使淮安成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的地方,官商士庶和外国使节南来北往必经此地。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和繁荣的经济,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形成了淮安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成就了淮安“海内望郡”和“江北大都会”地位,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襟吴带楚客多游”的美誉。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淮安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凝练了“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张延峰: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是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的河段。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既是淮安人饮水思源、传承文脉的情怀所系,更是淮安实现“崛起江淮”梦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淮安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确立了四个发展定位:一是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二是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三是江淮生态文旅集中体验区,四是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围绕这一定位,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进一步打响“运河之都,水城淮安”的城市品牌,为千年运河谱写时代乐章、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淮安的精彩答卷。

【视频解说】正确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把保护放在首位,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先后出台《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为保护大运河文化资源划定红线。落实全时段、全区域运河遗产遗存监控保护措施,全面排查勘测运河沿线地下遗址,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使漕运总督公署、淮安榷关、板闸遗址等重现于世。

紧扣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突出“以文化人”,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等重大活动,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研究论文集》《淮安里运河故事》系列丛书,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布展解读工程,建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群,让人们直观感受传统文化、亲近运河遗存。

充分发挥运河资源的黄金价值,大力实施运河航道整治工程,优化港口作业区布局,目前大运河两淮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城市形态,优化滨水布局,加强景观带建设和水生态修复,依托丰富的运河生态文化资源,在大运河沿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2013年以来,重点打造全长15.6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加快建设现实版“清明上河图”。

里运河文化长廊围绕“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展开规划,按照“起、承、转、和”四大板块推进实施,目前清江浦景区已建成开放,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跻身2016江苏省十大新景区、2017最美中国景区;中国漕运城景区入选全国优秀旅游项目,山阳湖景区建设全面启动,河下古镇景区建设初见成效。里运河文化长廊已成为“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的优质旅游目的地,年接待旅客超过100万人次。

张延峰:兴水利,除水患,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淮安位于淮河下游,邻江近海,河湖纵横,80%的土地面积处在防洪水位线以下,是名副其实的“洪水走廊”,历史上曾饱受水患之苦,特别是黄河数次夺淮入海,让这片富庶之地几经衰落。“淮安”地名的得来,寄寓了世代人民对“淮水安澜”的美好憧憬与不懈奋斗,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水利故事,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水利文化。

【视频解说】为了治理水患,历代淮安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掀起了新一轮治水高潮,水利工程体系日臻完善,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洪泽湖汇聚了10多条上游来水,湖底较东部的里下河平原高出数米,是不折不扣的“悬湖”。为保证防洪安全,2003年建成淮河入海水道,结束了淮河800年没有入海通道的历史,使洪泽湖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淮河入海水道建成之时,淮安恰巧遇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特大洪涝灾害,形势十分危急。刚刚通水验收6天的淮河入海水道,紧急启动泄洪,运行33天,共分泄淮河洪水44亿立方米,避免了洪泽湖周边350平方公里范围被淹,为战胜洪灾发挥了关键作用。

作为一座典型的“水城”,多年来,淮安始终秉持水安全、水工程、水景观、水文化统筹发展理念,按照“活水绕城、清水润城”目标,坚持“建一处工程、成一处风景、造一处环境”,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生态、旅游、文化、科普等多元功能,先后实施了里运河景观提升、钵池山公园活水贯通、生态新城水系调整、清扬大沟整治等多项工程,建设了清晏园、樱花园、古淮河等9个国家级、5个省级水利风景区,让水连起来、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努力打造一座水利、水美、水韵共融的秀美水城。

淮安“水上立交”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水利奇观,位于京杭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的交汇处,于2003年竣工通水。“水上立交”让两条河流通过“上槽下洞”方式穿越,实现了各自独流,分别满足了泄洪排涝和通航功能。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水上立交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水文化特色。桥头堡高31.9米,为7层塔式仿古建筑,取“宝塔镇河妖”“胜造七级浮屠”之意,底座为浅灰色花岗岩贴面古城墙,上部为江淮古民居青色屋檐。作为极富典型意义的治淮工程、极具旅游价值的水利景观,于2009年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

淮安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出台《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淮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全面落实河长、湖长、断面长“三长合一”制度,切实加强水源地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主城区控源截污工程,重拳打击洪泽湖非法采砂行为,全面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重大工程,淮安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试点市、水资源管理现代化省级试点市。

白马湖,位于淮安市东南,属平原浅水型湖泊,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其中淮安境内97.8平方公里。过去由于大面积围网养殖,变成了水质恶化、舟楫难行的“白马大沟”。2013年以来,淮安累计投入35亿元,实施了退渔还湖、退圩清淤、清水入湖、生态修复等7大类36项生态环保工程,水质状况持续改善,由劣Ⅴ类稳定在Ⅲ类水标准、核心区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重现了“水清、苇绿、荷红”美丽景象,获批国家湿地公园。2016以来,湖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

张延峰:淮安因运河而兴,历史上享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美誉。但随着漕运废止、海运兴起、铁路开通,运河的航运功能、淮安的枢纽地位日趋弱化。交通兴,则百业兴,再现运河之都盛景,必先健全现代交通体系。多年来,淮安围绕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这一定位,加快构建以高等级公路为网络、以高速铁路为骨干、以国际空港为优势、以内河航运为特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视频解说】2002年8月,宿淮、淮盐、宁淮3条高速同时开工建设,总里程超过200公里,拉开了淮安高速公路大规模建设的序幕。截至目前,已有京沪、长深、徐宿盐淮、宁宿徐、新扬、金马等6条高速公路贯穿淮安全境,总里程达404公里,县域全部实现通高速,并建成90公里、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从根本上改变了淮安的交通格局,奠定了淮安在全省乃至长三角高速公路网中的枢纽地位,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国家公路枢纽,淮安借此步入了全新的高速运输时代。

淮安,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大运河纵贯南北,盐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洪泽湖等重要航道在境内交汇,形成了经盐河对接连云港、经运河和长江直达上海的两大出海口。先后实施了大运河“三改二”、盐河“五改三”和高良涧船闸扩容、淮河出海航道整治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市现有航道1483公里,其中等级航道527公里,干线航道可常年通行千吨级以上船舶。京杭运河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2.9亿吨,在全国船闸中排名第一。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过1亿吨、全省第一,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7.2万标箱,占全省内河集装箱运输量的70%。在此基础上,正按照“河道先行、航道并进、同步建成”思路,积极依托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叠加实施航道工程,力争将入海水道建成和京杭大运河等级相匹配的“黄金水道”,进一步发挥内河运输优势,并为广大淮河流域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和沿海开发战略创造条件。

实现通铁路,是淮安人的百年梦想。1998年9月,新长铁路开工,2005年7月,纳入全国铁路网正式运营,结束了淮安“地无寸铁”的历史。2013年12月,宿淮铁路开行首趟列车,开辟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能源战略运输通道。“十二五”以来,淮安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成功争取并全力推进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高铁建设。目前,两条高铁进展顺利,到2019年底,淮安人就可以在家门口乘坐高铁出行。与此同时,正积极推进宁淮高铁、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等前期工作,未来将汇集6条铁路、辐射8个方向,成为江苏重要铁路枢纽以及全国高铁网重要节点之一。

淮安机场已开通28个国内国际及地区城市航线航班,全年平均客座率88.1%,机场客货运输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得益于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淮安已成为国内物流产业链上的重要节点,全国快递企业前10强均在淮安建立区域分拨中心。今年,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和苏北发展全局,作出了将淮安打造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的战略部署,淮安迎来了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在广泛调研、系统谋划的基础上,确立了“机场带动物流,物流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城市”的发展思路,以打造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临空产业集聚区、现代航空都市区为抓手,统筹客运货运,推动枢纽经济差异化、跨越式发展。目前,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已进入系统推进阶段,机场扩建工程有序实施,正在积极引进战略伙伴,一批业内龙头企业纷纷来淮考察洽谈,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空港型枢纽城市。

张延峰:淮安,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尽管生态基础较好,但环境的敏感性很强,既处于加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生态保护的“脆弱期”。这要求我们必须牢固确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坚持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发展为主线,将生态理念、自然元素、碧水因子,注入城市建设的各环节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积极构建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旅水城”建设,全力打造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绿心”地带。今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淮安,为永续发展留足生态空间”为题,介绍了我们的经验和做法。

【视频解说】淮安的工业经济,实现了从低端粗放到高端集聚、科学创新的转型。从改革开放之初以食品、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逐步发展成以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盐化凹土新材料和食品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打造长三角北部先进制造业基地。

服务业实现华丽蜕变,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重要引擎。业态从简单的商贸、餐饮,发展成以物流、金融、旅游、商贸四大基础服务业以及电子商务、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三大新兴服务业为重点的“4+3”特色服务业体系。下一步,将以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为引领,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和生态文旅三大特色产业,全面唱响“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游品牌,加快打造苏北现代服务业高地。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夯实,从传统的稻麦种植,发展成为以优质稻米、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色水产以及休闲农业为重点的“4+1”现代农业,再到当前重点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和特色休闲观光三大高附加值、高颜值农业产业,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步伐不断加快,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量名列全国设区市第一,正在全力打造“淮味千年”品牌。以盱眙龙虾、洪泽湖螃蟹、淮安大米、淮安黑猪、淮安红椒等为代表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成为淮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代言人”。特别是“盱眙龙虾”享誉国内外,品牌价值达179亿元,成为中国水产第一品牌。全县每8个盱眙人中,就有1人从事龙虾产业,先后孕育“百万虾富”、“千万虾王”共630多人,盱眙龙虾加盟店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和世界20多个国家,龙虾产业还拉动盱眙旅游经济强劲增长,年游客量达到300万人次。

产业的集聚,带动了农村居住的相对集中,有效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

2006年,以世界500强富士康科技城落户为开端,淮安吹响了台资集聚高地建设的号角,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从体量小、层次低、产业散,向体量大、层次高、产业全的快速转型。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设立台资项目近1300个,总投资180多亿美元。从产业分布看,台资企业原来一直以工业制造企业为主,而现在,已拓展到现代农业、科研、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诸多领域,其中的电子信息、盐化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淮安重点打造的“4+2”优势特色产业中,其中4个产业的龙头企业,均是台资项目,电子信息和食品两大产业的年总产值,已率先突破1000亿元。目前,淮安已成为国内第四大台资企业密集区、长江以北台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地级市,获批全国唯一的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日前,在台湾“电电公会”公布的《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产业发展调查》报告中,淮安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在参评的112个台商集中的大陆城市中,排名第13位,比去年提升6位。

张延峰:古老的大运河,传承着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篇章,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梦想。淮安,这颗运河之畔的璀璨明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主持人:感谢发布人的精彩解读,让我们感受到了淮安这座运河明珠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淮安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殷嘱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努力开创淮安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