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致公党江苏省委: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化供给 激活文化消费市场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公共文化服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后作出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等工作部署,始终将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切实加大公共文化建设组织推进和政策扶持力度,连续多年将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列入年度百项考核指标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不断加大对重大公共文化工程、重点公共文化产品、重要公共文化活动的投入。省人大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制定《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先后纳入全省“十三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监测统计指标。
全省各地纷纷探索公共文化精准化供给新模式,推出“文化直通车”、“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系列文化惠民品牌,积极开展“三送”和惠民演出活动。省文化厅精心组织江苏艺术展演月、江苏文华奖评选、江苏“五星工程奖”评奖以及“傅抱石江苏中国画双年展”、“林散之江苏书法双年展”等重大文化活动,每年给基层送书80万册,送戏2800场,送展览40个,组织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基层巡演20余场。各地品牌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南京举办公益演出采购会,打造全新的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苏州市实施群众文化“五个一百”工程,扶持一批优秀文化广场、特色文化活动、特色广场活动品牌、优秀文艺团队和优秀文化指导员;南通市主动接轨上海,推动沪通两地文化对接交流,让群众享受与上海“同城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徐州市开展“文润彭城”“动感彭城”“城乡文化对对碰”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实施“千场大戏”惠民工程;泰州市改进和提升“文化惠民券”工程,深入开展“文化百场”系列活动,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文化服务。
当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与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仍存在公共文化设施综合利用效率不高、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实际需求对接不够、存在结构性“短腿”等问题,公共文化人才队伍面临着人才匮乏、人员老化等问题,特别是基层文化队伍存在着专业性不强、人员流动性大、兼职多的现象。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将理清新思路,明确新目标,重心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移、从“新不新”向“精不精”转移,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向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下一步,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产品精准供给。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加强对群众性文艺产品创作扶持力度,通过举办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文华奖”、“五星工程奖”评选活动等,引导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文化企业和民间团体等按照群众需求进行创作生产,增加优秀文化产品供给。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采用“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惠民投入的“精准到位”,把文化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群众。推进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主城区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全省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有效覆盖率100%、村(社区)图书馆服务点有效覆盖率80%以上。
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参与度。不断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承接主体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基本建立由购买和承接主体以及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组成的,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相符合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和供给机制。
三是推进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开发特色数字文化产品,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实施文化畅通工程,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技术,推动建设“文化江苏云”,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信息网络平台,提供虚拟游览体验、文化艺术活动信息发布预约、数字资源在线共享,实现按需、按人定制和推送公共文化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真正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形成公共文化投入长效保障机制。针对当前基层公共文化事业财政投入不足、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等问题,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县级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应标准化、均等化、提高保障服务水平的要求,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合理增长机制,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逐年增加,确保用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充分发挥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有效调节省内基本公共服务财力差距的功能,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和县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省级扶持资金向基层特别是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倾斜。
五是完善公共文化队伍激励保障机制。加快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工程,支持省文化馆培训文化普及人才、省戏校培训艺术专业人才,推动省戏剧学校提档升级为高等职业院校,多为基层培养文化管理和专业人才。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建立培训基地,加大对城市街道和社区、农村乡镇公共文化人才培训培养力度。完善选人用人和激励保障机制,鼓励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优秀群文团队发展,鼓励推动文化单位专业人员、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或挂职锻炼。动态制定公共文化机构人员编制标准,解决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编制、经费和工作条件困难,让基层文化工作者留得住、定下心、愿意干。
六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工作保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推动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政府考核目标,作为评价地区科学发展水平、领导干部工作实绩和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县(市、区)的重要内容。把考核结果作为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根据权责对等原则,对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中执行不力、违规决策、疏于管理和行政不作为等情况,责令整改到位,并视情节轻重,按有关规定进行追究问责。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加强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业务指导,会同有关部门对公共文化精准化供给的实施进行动态监测与社会发布,对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的地区予以奖补。
江苏省文化厅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