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生态之短 强创新之基 纾民生之困
江阴:瞄准优良线高标准谋划未来
时间:2019-07-29 07:27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

“制造业第一县”,“集成改革第一县”,江苏现代化建设试点……县域经济领头羊江阴,将如何书写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全面小康,不只是全国层面指标体系的简单对标完成,还要瞄准优良线,以现代化更高标准谋划未来发展。”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发出了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江阴将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谋长远,奋力建设一个实体经济更强、生态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改革动力更足、营商环境更佳的“强富美高”新江阴。

补生态之短 唱响长江大保护“江阴之歌”

盛夏酷暑,开园还不到三月的江阴韭菜港滨江公园人气飙升。亲水平台上,市民们凭江临风,听涛观潮,四周绿植花卉环绕,远处轮船缓缓驶过,长江壮美尽收眼底。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灰蒙蒙的煤栈堆场和喧嚣的汽渡码头。一场大雨,煤渣废水冲进长江,空气里混合着煤和柴油的刺鼻气味。

繁荣的码头,糟心的环境,过去的韭菜港正是这座城市的缩影。2018年,江阴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和综合发展“十六连冠”、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十一连冠”。然而,与此同时,江阴的土地开发强度超过了40%,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是全省的5.2倍、全国的23倍,COD排放强度是全省的3.6倍、全国的15倍,无论空气质量还是水环境质量,都不容乐观。

“对江阴来说,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探索现代化新征程道路上最明显的短板和阻力。”共识已成,江阴以最鲜明的立场、最坚定的意志、最有力的举措、最强大的合力,启动“三进三退”长江大保护之战,唱响一曲新时代“长江之歌”。

生态进,生产退。走进正在建设中的黄田港公园,昔日的码头正被中央绿化广场、滨江运动带所取代。江阴市发改委副主任项勇介绍:“今年底,黄田港公园开放;明年,锡澄运河公园建成。届时,连同已经建成开放的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韭菜港公园,江阴主城区30公里寸土寸金的长江、运河生产线将全部变为生态岸线、亲水岸线,江阴人将彻底告别‘滨江不亲水,临江不见江’的尴尬。”

高端进,低端退。中芯长电3D芯片,远景动力智能电池,中信医院……在去年底全面关停7000多家“散乱污”企业原址上,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正在全力推进。到2020年,江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达到4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

治理进,污染退。江阴市环保局副局长徐伟告诉记者,针对源头监测力量长期不足的短板,江阴在全国率先开发了水气一体“天网工程”,在全市设立250个PM2.5监测站、7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监测监管,相关数据纳入镇街园区考核。“天网恢恢,污染不漏。”今年上半年,江阴空气PM2.5浓度排名由去年底的全省倒数第二大幅跃升17个名次,国省考断面三类水占比由去年底的66.7%提高到77.8%。

强创新之基 迈向“先进制造业第一县”

江阴临港开发区核心地带,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在火热建设中。江阴市科技局局长周琛自豪地告诉记者:“该校区将于明年秋季正式招生,作为江阴发展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将为江阴带来渴盼已久的高校科教资源,为‘制造业第一县’补上创新的短板。”

周琛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江阴已建成企业诺奖得主研究院7家、企业院士工作站5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8家,数量全省第一。然而,缺乏高校学者、教授等研究型中高端创新人才,以及面广量大的基础性技术人才,仍是制约地方产业创新发展的一大瓶颈。南理工、江南大学等高校的落户,不仅为江阴带来各类实验室、研究院,提升科研力量,同时也将培育一批契合江阴产业需求的基础性科研人才、技能人才。

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流得动,需要“气质相合”的创新环境。26日,记者采访当天,恰逢江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领导小组会议举行,传统产业创新转型、高新产业培育成为会议的重点议题。

补创新短板,江阴让创新链、产业链“链链相连”,推动“制造业第一县”向“先进制造业第一县”加速迈进。今年上半年,江阴规上工业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9.76亿元,同比增长1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纾民生之困 兜住“极少数”惠及“大多数”

GDP近4000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8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19连冠”……外界眼中“富得流油”的江阴,仍有5000多名深度贫困群众翘首企盼着政策和社会救助的阳光。

这几天,一场针对贫困家庭学生的精准救助行动在江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民政、教育、工会、团委……近十个相关部门的数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江阴市社会救助中心的大数据平台,系统自动为受助对象精准匹配救助政策。江阴市民政局局长顾洪伟告诉记者:“我们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教育救助职能归并整合,实施一站式集中救助,确保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都能在开学前得到救助,本科生每年1万元、大专生每年8000元,确保一个不漏,一个不重复。”

“福村宝”被称为江阴人的“第二医保”。这个江阴在全国首创的村级医疗互助模式,通过“村民个人出一点、集体扶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筹集资金,按1539个病种公平补助辖区大病住院村民。目前,“福村宝”已覆盖江阴212个村、95万人,年度补助资金总规模近1.6亿元,受益群众自付费用平均降低25%。

精准救助兜住“极少数”,民生优先惠及“大多数”。眼下,江阴总投资153亿元的20个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正在按时序倒逼推进。锡澄城际轨道S1线,长山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工,破解阻挠城市多年的交通顽疾;620个村上马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4条城区河道向“黑臭”宣战;新增15个公共自行车网点,连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225家农家书屋提档升级,每天一场送戏下乡,打造城乡同乐……

7月26日,位于江阴月城镇的苏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工地一片火热。“不久的将来,江阴将迎来2条高铁、2座过江通道,江阴将全面融入沪宁1小时高铁圈,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陈金虎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