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清晨,南通市军山脚下,裤子港河畔公园里,数十位居民沿着步道悠闲地散步。绿树成荫的河堤、清水潺潺的河道,山影倒影水中,鱼儿跃出水面——这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正是崇川区近年来实施“河长制”、实现“河长治”的一个缩影。
崇川是南通主城区,境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拥有等级河道147条,总长度约 260 公里。自2017年5月启动河长制工作以来,该区除了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更有一大批“民间河长”活跃在治水一线。目前,全区共有区级河长16人,街道河长118人,社区河长113人,“河长制”管理实现全覆盖。
“三长”共治,日常“体检”不留死角
城南涧河西起西山河,东至段家坝小园,是崇川区一条规划保留的四级河道,全长约650米。近日,新城桥街道城南新村社区联合街道河长办、城管中队等部门,开展城南涧河绿化提升工程,对河坡绿化进行提档升级,全面改善水环境——共铲除水泥地近400平方米,清理河坡围栏、晒衣杆、乱种植、乱堆放,封堵排污口,清除河堤杂草、补种低矮乔木。
“河道整治一完工,我们就安排了‘日常体验’。”7月29日,记者在城南涧河河边见到正在巡河的社区级河长、城南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张杰。该社区按“三长共治”一条河工作部署,招募环保意识浓、责任心强的志愿者作为“民间河长”,成立河坡“治水·护绿”特色党小组,引导党员骨干加入,定期对城南涧河及周边水环境开展巡河活动,污水直排、乱种植、乱堆放等现象一经发现,立即上报。
“区级河长每旬至少巡河1次,街道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1次,社区级河长每周至少巡河两次。”崇川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属地管理职责,全区重点对河道岸坡、水体、排口、绿化等方面加强巡查和日常管理,确保河道、河坡及周边环境整治有序,实现“水质常清、河岸常绿”。
整治“龙须沟”,河岸线变身风景线
虹桥街道虹南社区辖区内的南竖河全长1030米。“过去,河道两岸违建林立,河面聚满漂浮物,整条河黑臭不堪……”虹南社区居民周佩华回忆,沿河违章搭建污水直排河道,严重影响水质,尤其夏天臭气熏天,附近居民楼的窗户都没法开。
变化从崇川打响河道“三乱”“三清”整治攻坚战开始。今年,崇川区、街、社三级河长协调联动,区城建中心联合虹桥街道对河道进行清淤、截污、补绿等整治。虹桥城管执法中队对沿河48处违章铁皮棚进行拆除。经两个月“奋战”,改造一新、提档升级的虹桥南竖河终于华丽转型,成了居民眼中的风景线。
上半年,全区规范河长“巡河、治河、护河”履职标准化流程,开展“三乱”“三清”专项整治行动,共清理河道漂浮物、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约570余吨,清理沿线周边混合垃圾4700余吨,清除城山河、姚港河、三里墩横河等河道乱种植9.7万平方米。该区组织拆除运料河、学田二河、工农河等河道周边违建11.1万平方米;开展沉船、渔网整治行动,共打捞沉船7条,拆除渔网地笼网簖110余处,拆除网架6根。
“按照‘一河一特色’原则,开展岸坡复绿专项行动,对违章拆除后的河道实施整体覆绿、景观提升,对91条重点河道全面实施河道景观提升工程。”崇川区市政设施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分批次初步完成学田一河、学田二河、工字河、金通河等13条河道的景观绿化。
民间河长,汇聚更多治水“正能量”
“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离不开社会力量积极参与。”7月15日召开的崇川区2019年河长制工作例会上,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发挥民间治水力量,推广“民间河长”参与河道治理监督,凝聚治水“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将成为下一阶段河长制的工作重点。
“家门口河道内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水面漂浮的垃圾也少了,区里花大力气治水,我们也应该出一份力。”家住颐和社区的黄萍今年被聘为“民间河长”。每周,她都要抽时间到红庙子河逛一逛,及时发现并制止河坡乱扔垃圾、河道洗拖把等污染河道的行为。
“民间河长”除发挥自身优势,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外,还扮演着巡查员、宣传员、参谋员、联络员和示范员的角色,不但起到监察作用,还能带动周边居民参与爱河护河行列。
去年8月,钟秀街道校西村社区保洁站站长陈萍在通甲河和丰收河交界处巡查时,发现河道中“埋”有渔网。通过寻访,陈萍发现,布置渔网的居民家庭生活较为困难,作为该河段“民间河长”,她一方面向该困难户宣传政策,一方面通过劳动保障部门为其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今年5月,这名困难户被聘为河道保洁员,他表示,今后再也不能干有损河道“颜值”的事,自己将积极参与护河行动,呵护好家门口水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
今年是“河长制”全面实施攻坚年。上半年,崇川区紧扣“中心城区全面消除黑臭河道、45平方公里泛濠河水系主要河道达到Ⅲ类水标准”这两项硬任务,开展巡河护河、“三清”“三乱”“两违”整治、排口整治等专项行动。目前,该区已治理省、市考黑臭水体20条,省考以上断面水质监测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