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嵌入 > 微门户客户端数据栏目用
区域发展突飞猛进 沧桑巨变共谱华章
发布日期:2019-09-16 16:54 来源:省统计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江苏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十八:区域发展突飞猛进 沧桑巨变共谱华章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立足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不断推动区域发展向立足资源禀赋、协同共赢方向转变,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提升全省整体实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壮丽70年:区域经济腾飞展新篇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可以分为1978年以前的曲折发展期和1978年之后的快速发展期。新中国成立之初,江苏大地百业凋零、基础薄弱。1952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仅分别为18.6亿元、10.8亿元、11.6亿元。1952年至1978年,江苏三大区域经历了“一五”计划、“大跃进”等发展时期,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改革开放后,江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区域经济活力被充分激发,经济增长加快。1994年,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强对苏北发展的指导支持,一方面继续加快苏南和沿江地区发展,江苏区域经济协调性逐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区域经济进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的快车道。

(一)由百业凋零到蓬勃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跨越

经济总量持续提升。改革开放前,三大区域在困难曲折中顽强向前发展,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较为均衡。1978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为121.1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8%,比1952年提高2.7个百分点;苏中地区生产总值为57.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3%,下降3.3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为73.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9%,提高0.7个百分点,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未发生明显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江苏快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深入贯彻以区域优先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政策,区域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53956.8亿元、19000.8亿元、21366.0亿元。区域经济总量跃升的同时,区域间发展差距逐步拉大,2004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值62.5%。党的十四大提出“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江苏重点加快苏北、苏中开发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域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13—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年均分别增长7.9%、9.0%和8.3%,苏中、苏北追赶步伐加快。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初,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1952年,苏南、苏中、苏北财政总收入分别为3.3亿元、1.5亿元、1.8亿元。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三大区域财政实力随之发展壮大。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财政总收入分别增加至9742.1亿元、2148.4亿元、2753.2亿元;1999—2018年,年均分别增长18.3%、17.7%、18.0%。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达10.1%、6.9%、7.5%,比2008年分别提高1个、0.2个和0.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市场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税源进一步充沛,税收收入规模不断壮大。苏南税收收入由1999年的112.3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4763.16亿元;苏中由113.4亿元增加至1061.89亿元;苏北由54.2亿元增加至1285.97亿元。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充沛的财力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均国民收入稳步提高。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水平较为贫困,苏南、苏中、苏北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且增长缓慢。改革开放后,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人均GDP快速增长。2012年,苏南人均GDP为101370元,率先突破10万元大关;苏中人均GDP随后于2017年突破10万元大关,达106637元。2018年,苏南、苏中人均GDP分别为160747元、115360元,按当年汇率折合24292美元、17433美元,均达到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地区)标准;苏北人均GDP为70369元,折合10634美元,处于中等偏上国家(地区)水平。

(二)由以农业为主到产业迈向中高端,产业发展更趋优化

三次产业快速增长。随着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07.1亿元、951.2亿元、2189.9亿元。苏北地区粮食年产量达2436.1万吨,创造了全省64%的粮食产量,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粮仓”。二次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巨变。苏南、苏中、苏北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从1952年的4.7亿元、1.4亿元、1.2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4358.8亿元、9005.1亿元、9243.5亿元。新中国成立之初,服务业发展滞后、基础薄弱。改革开放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8690.9亿元、9044.5亿元、9932.6亿元,均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产业结构不断趋优。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失衡,农业占比最高,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缓慢。70年来,苏南、苏中、苏北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三二”到“二一三”、“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历史转变。1952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1%、60.3%、75.9%,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均为最高。随着纺织、食品、化工、机械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健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规模迅速壮大。苏南工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早,改革开放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过第一产业,1978年第二产业占比达63.3%,比第一产业高43.7个百分点;苏中、苏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于1980年、1993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服务业随之快速增长。2014年,苏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升至49.4%,率先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上升至53.2%;苏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于2018年超过第二产业,达47.6%;苏北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于2016年超过第二产业,达44.7%,逐年上升至2018年的46.5%。

产业层次调高调优。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加快调结构促转型,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迈向中高端,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相比取得了质的飞跃。区域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的进程中,工业技术改造深入推进,新兴动能加快成长。苏州市先进制造业规模占比超过一半。2018年,苏州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达1.73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2.4%。无锡市新兴产业效益较快增长。2018年,无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利润分别增长28.8%、20.8%。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南京市服务业领跑经济增长,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4973.7亿元,增长11.7%,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0.4%、21.4%,。

(三)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高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对外贸易成就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江苏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贸易迅速崛起。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592.7亿美元、653.1亿美元、394.5亿美元,与1999年相比累计增长29.7倍、9.1倍、32倍,为提升江苏贸易大省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省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及国际化战略深入实施,出口额较快增长。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出口额分别为3345.4亿美元、435.3亿美元、259.8亿美元; 1999—2018年分别实现年均9.2%、6.4%、9.2%的高增长。出口结构趋于优化,随着科技兴贸战略和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先后完成了从资源密集型制成品向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转变,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先导,机电产品、轻纺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体系。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进口额分别达2247.3亿美元、217.9亿美元、134.7亿美元。

外资经济发展迅速。1979年中外合资企业法诞生后,江苏三大区域借助沿江沿海的区位优势,抢抓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中国加入WTO战略机遇,外商投资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实际利用外资153.6亿美元、53.1亿美元和49.7亿美元,比1999年累计增长3.4倍、2.9倍和7.2倍。投资来源地日益多元,三大区域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从1990年的17个增长至2018年的超过170个。外资投向地也由改革开放初的苏南地区为主,逐渐向苏中、苏北地区扩展。2018年,外商在苏南、苏中、苏北直接投资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60.0%、20.6%和19.4%,比1999年分别下降3.8个、下降5.8个、提高9.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结构明显改善。外商投资从改革开放初的一般性加工业,逐步向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拓展。

市场主体发展壮大。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江苏创新打造了“3350”等一批放管服改革创新成果,市场活力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一套表法人单位数分别为59837家、26030家、29105家。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新纳入(含月度新增、年度新增及年度四下转四上)一套表法人单位数分别为10076家、4020家、4787家,分别增长52.9%、4.7%、5.3%。

(四)由温饱不足到决胜全面小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

小康建设水平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1997年,淮北地区如期解决207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标志着江苏区域告别贫困县。2000年底,江苏居民总体小康评价16项衡量指标全部达标,各县(市)评分均在90分以上,标志着全省以县为单位总体上实现小康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江苏从2017年起在全省开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统计工作。2018年底,各设区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呈梯度特征。苏南5个市综合实现程度均超过96%,苏中3个市综合实现程度均在94%以上,苏北5个市综合实现程度在88%—93%之间。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苏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065元,增长8.6%;苏中为35573元,增长8.9%;苏北为26997元,增长9.2%。苏南、苏中居民收入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37元、7345元;苏北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速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特征明显。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汽车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私人汽车拥有量分别增加至865.6万辆、286.8万辆和385.3万辆;2008—2018年,年均分别增长18.4%、22.4%、22.7%。互联网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日益紧密,连接千家万户。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互联网宽带用户数增长至1743.4万户、639.3万户、969.2万户。三大区域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014年的1.958:1.321:1缩小至1.892:1.317: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算小。2014—2018年,苏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40下降至2.017;苏中由2.066下降至2.032;苏北由1.908下降至1.869。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之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就业规模同步壮大。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就业人员分别达2020.1万人、997.6万人、1733.2万人。2008—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年均下降1.4%、1.1%、2.1%。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900.6万人、374.9万人、677.1万人,占就业总人数比重分别为44.6%、37.6%、39.1%,比2008年分别提升7.3个、2.5个和5.3个百分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18年,苏南、苏中、苏北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474.4万人、250.8万人、542.6万人;苏南、苏中、苏北个体企业从业人员分别为503.3万人、128.2万人、339.1万人,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12.6%、5.1%、11.7%。

二、特色鲜明:三大区域竞相发展显成效

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资源禀赋各异、发展特色鲜明,同时又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成效不断显现,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得到改善。

(一)苏南:引领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彰显“率先示范”效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地区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8年,苏南以0.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6%的经济总量和7.7%的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2007年,苏南基本实现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的“第一个率先”,并率先开启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第二个率先”的新征程,在示范率先之路上继续阔步领航。

1.乡镇企业迅速崛起,“苏南模式”闻名全国 。苏南是中国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苏南乡镇借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良好基础,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就响应国家的工业化号召,率先办起了社队企业。1984年中央批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由此将联户及个体经济等多种经营形式纳入其中,仍保持集体经济的主导地位。苏南乡镇企业利用双轨制中的市场调节机制,一方面采取与内地进行物资协作的方式解决社队工业原材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将上海和本区域大中城市的技术和人才吸收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打开全国市场,创造了领先全国、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后,苏南乡镇企业走上了以抓外向型经济、抓第三产业和提高运行质量与经济效益为重点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迎来了乡镇企业发展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并且通过“以工建农”、“以工建镇”的模式,带动了大批小城镇迅速崛起。2018年,苏南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6.8%,比苏中、苏北分别高10个和13.6个百分点。成百上千个农副工综合发展的先进典型在苏南大地上不断崛起,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村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新苏南模式”驱动经济转型升级,发展质效同步提升。1997年起,苏南乡镇企业开始进行大规模改制。到1999年底,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实现改制的乡镇企业已占总数的95%以上。2000年开始,苏南乡镇企业基本完成民营化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形成了“新苏南模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48018元/人增加至2018年的267523元/人。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从2014年起赶超第二产业,占据经济总量“半壁江山”。苏南抓住中国加入WTO的新机遇,在江苏从“经济外向化”向“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排头兵”位置。苏南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浦东开发开放对接,先后建立了大批开发园区,并迅速将开发园区建成了外资高地和产业高地。2018年,苏南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分别占全省的84.2%和82.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60%。

3.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保持领先,“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苏南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各项指标于2007年率先全部达标。2007年,苏南人均GDP达到5495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77元和9293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00%,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9%,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为98.1%、98.3%和97.7%;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2.1分。2018年,苏南在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监测中继续保持领先,苏南5市实现程度均超过96%,领先于苏中、苏北。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赋予江苏率先建设现代化的新机遇。201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示范区。截止2015年,根据“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试行)”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主要进展进行测算,苏南地区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已达90.15%。

(二)苏中:崛起步伐加快,江海联动、融合发展成效显现

苏中滨江临海、承南启北,地跨沿江、沿海两大经济带,联通苏南、苏北两大区域,具有接受上海、苏南辐射,并向苏北梯度传递的重要功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苏中地区深入推进陆海统筹、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发展,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苏中全面崛起凯歌高昂。

1.经济发展水平跃升,为苏中崛起奠定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抑制、掩盖了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后,苏中经济发展虽落后于苏南,但普遍超过苏北,在三大区域中具有“居中”特征。“六五”至“八五”期间,苏中GDP年均增长12.3%,低于苏南2.1个百分点,超过苏北1.4个百分点。进入“九五”时期,苏中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低于全省和苏南、苏北。2000年以来,苏中抓住沿江、沿海开发开放战略机遇,经济增长逐步加快。2004年,苏中GDP增长15.1%,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苏中崛起初现端倪。此后,苏中GDP增速一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3年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2个百分点,差值最大。2018年,苏中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增速快于全省0.2个百分点、与苏南持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苏南、苏北0.3个、6.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快于苏南、苏北5.7个、4.2个百分点。

2.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为苏中崛起增添动力。苏中抓住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推进跨江融合发展、江海联动发展,加快在发展上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根据苏中三市南通、扬州、泰州的区位条件、发展特点、比较优势和战略选择,进一步明确了三市的特色定位,为苏中三市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南通打造上海的“北大门”,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农业入手,积极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南通已实现“456”模式,即近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货物通过上海口岸。扬州围绕“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推进宁镇扬一体化”两大战略,聚焦做大做强汽车、智能制造、旅游、软件和互联网等基本产业,积极打造沿江城市群建设先行区。泰州积极融入“苏锡常”经济圈,以生物医药与高性能医疗器械、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节能与新能源三大战略性产业为引导,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泰州中国医药城已发展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为苏中崛起提供有力支撑。苏中桥梁、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联接南北、横贯东西的立体式大交通格局日趋完善。便捷的交通加快了物资、信息、技术的流动性,为融入上海、苏南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条件。在国家和江苏省的大力支持下,苏中三市快速推进过江通道建设。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先后建成通车,苏中三市与苏南五市的过江通道全面贯通,均融入上海2小时交通圈。随后,崇启大桥、泰州长江大桥也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建成通车。沪通长江大桥预计将于2020年建成通车,通车后上海到南通时间将缩短至1个小时。苏中铁路路网持续完善,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高铁、宁扬高城际铁路、盐通苏嘉城际铁路等一系列重大铁路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并将于2020年前后投入使用。沿海洋口、启东、吕四港口岸对外开放,南通港、扬州港改建、扩建后吞吐能力大大提高。扬州泰州国际机场、南通兴东国际机场等机场构筑了苏中与外界的空中通道。

(三)苏北:后发快进态势显现,推动绿色发展新实践

苏北地处长江下游,处于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苏北是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增量空间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区域。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苏北发展振兴,苏北地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深度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跨上新台阶。

1.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以来,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全面加快,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2018年,苏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365.9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由2006年的19.6%上升到22.7%;人均GDP由2006年的13699元增加至70369元,从2011年起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在全国283个设区市GDP排名中,苏北五市全部进入百强行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2015年底,苏北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2018年,苏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607元,同比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982元,同比增长9.0%,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政策支持效果显现,工业经济发展加快。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农业一直占据苏北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苏北三次产业占比仍是“一二三”,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工业经济总量较小、增速较慢,导致苏北经济社会发展不快、总体竞争能力不强。“八五”时期开始,苏北兴建扩建了一批工矿企业,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93年,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份额升至首位;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大关,标志着苏北工业经济接续跨上新台阶。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苏北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分别为10.2:43.3:46.5和26.2 :34.7:39.1,第三产业已成为重要稳定增长点。江苏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共建园区”“一市一策”等一系列推动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为苏北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9年7月,南京、淮安两市以南京江北新区和淮安盱眙县为主体,共同建立宁淮特别合作区,探索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这也是全省首个特别合作区。共建园区成为省内区域合作的关键纽带、南北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苏北地区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全面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3.坚持生态优先理念,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苏北境内河道纵横,平原、滩涂、湿地、低山丘陵等形态多样的地貌交错分布,生态资源禀赋优势明显。长期以来,苏北一直走传统工业化追赶发展路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苏北地区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简单复制苏南工业发展经验,要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苏北各市创新思路,摆脱传统路径依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宿迁市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服务业等生态经济,沭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绿化苗木基地。盐城市重点培育大气污染治理、水处理、固废综合利用和新型环保材料四大产业,促进环保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环保产业已形成1000亿级规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江苏区域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瞩目成就,共同绘就了全省经济沧桑巨变的历史画卷。展望新时代,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江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