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邹毅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构想宏大、愿景美好。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战略的务实举措。
一、关于从更高层面推动形成建设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共识
1、关于建立跨省协调机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是一个新的概念,要引起各方重视、达成更多共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建议盐城市应委托有关权威研究机构对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形成综合性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相关诉求和政策建议,梳理出为各方面所认同的重点合作事项。有了上述工作基础,再考虑建立跨省的协调机制,搭建工作专班,研究指导性文件。
2、关于开展系统性研究。我委支持盐城市邀请国内外区域经济学、区域规划、中朝韩关系、黄海生态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专家研讨会,围绕经济发展现状、自然生态、国际外交等开展多背景、多学科、跨领域的系统性研究。加强实地调研与基础论证,形成有分量的调研报告和有深度、有详实数据资料的学术文章,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提供整体科学论证。
二、关于推动环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
1、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盐城作为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板块,也是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盐城市正在组织实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打造品牌、扩大影响。省自然资源厅正在组织编制《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立足于海洋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推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2、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环黄海地区有着共同的海洋生态系统,黄海生态系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环黄海地区发展起着巨大的生态承载作用。省生态环境厅正在组织编制《江苏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将按照“贯通陆海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总体要求,以“管好、用好、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对我省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我们将在规划编制中注重沿海滩涂资源的保护,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促进沿海滩涂资源可持续开发,不断提升沿海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3、关于构建现代立体基础设施网络。环黄(渤)海地区城市有着众多的空港与海港,航空物流、海洋物流通道密布,特别是我国沿海铁路大通道的建设,将我国沿海城市联通起来,为环黄(渤)海地区深层次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积极拓展“一带一路”航班网络布局,增辟日韩、东南亚等国际线路,积极申报盐城—韩国货运航线,进一步稳固至仁川、大山集装箱直航航线;加强与烟台港、青岛港、大连港等环黄海地区大型港口的合作联系,强化内陆腹地水运航线开辟力度;加快构建通往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环黄(渤)海地区的高速铁路网,不断提升区域交通枢纽能级。
三、关于加强江苏与环黄海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1、关于开展二期申遗工作。目前,省生态环境厅正协调南通和连云港两市共同做好二期申遗工作,将充分发挥一期申遗成功经验,拓展和深化与相关国际非政府机构的合作,合力推进二期申遗目标如期实现。同时,省自然资源厅正在编制《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落实好有关空间管控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可持续发展。
2、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中、韩、朝三国都属于东方民族,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渊源深厚,有着良好的文化认同。近年来,中、韩、朝三国双边关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加强,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为共同建设环黄(渤)海生态经济圈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中、韩、朝三国之间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环黄(渤)海地区走向融合发展创造了基础。我委将积极支持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将其作为重要的开放平台和合作载体,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充分发挥好上海在盐城大丰飞地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沪苏大丰产业集聚区建设,将其作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感谢您为环黄海地区发展建言献策,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环黄海地区发展。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0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