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前几日,扬州市邗江区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陈忠,正在邗江瓜洲一污水排口搜集水样,他介绍说,“这里的管道是暗管,具体位置不明显,周围也没有集中的住户和工厂,要想弄清污水来源,就需要顺着上游仔细摸排,甚至要一个个撬开窨井盖来判定排污口类型。”
生态环境部通过卫星遥感排查发现,扬州邗江辖区内存在疑似排污口135个。7月下旬,邗江在扬州率先启动长江入河排污口的监测和溯源工作。邗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王兵介绍,按照上级部门指示,要根据入河排污口清单,结合排污口监测工作,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现场核查、溯源,基本确定排口类型,查清污水来源、性质、去向,即搞清楚“什么口、谁在排、排什么、污不污、排多少、排向哪”,确保“有口必核、有口必溯”。
“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监测溯源小组,由2名环境执法人员、2名环境监测人员和1名乡镇工作人员组成。”陈忠说,在实地核查之前,小组都要提前联系好当地负责人,分析基础材料,确定第二天的监测点,排定规划好线路。工作中要将排污口核查、监测和溯源相结合,排污口核查在于初步确定排口类型,针对性地开展监测;监测在于摸清水质情况,便于分析研判;溯源在于查清污水来源,为后续整治提供依据,三者有机结合,同时开展。
“现场我们根据生态环境部长江入河排口APP定位找到每个排污口,采集水样,监测溯源,上传工作照片。”陈忠说,监测溯源小组每天确保完成6到7个点,但有时因为现场地形复杂,有些排污口难以找到,需要当地工作人员协助,反复确认,光是一个点就需要花费1个多小时。“排口监测溯源对于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工作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不能只是走个过场,必须严格落实工作质量。”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直接关系到长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王兵说,入河排污口的监测与溯源,事关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成效。从目前情况看,“邗江区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有直接排到长江里的,有通过河港、沟渠排放的,也有通过泄洪雨水口混接混排的,还有平时排入坑塘,待下雨时混排入江的。”这些复杂的情况,也说明了深入一线进行现场排查的意义所在。
截至9月1日,邗江区在扬州率先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的监测溯源工作,现场确认136处排污口的类型、入河方式及污水疑似来源,对87个排污口进行了采样监测,排除3个非邗江区排口。下一步,邗江区将积极做好相关数据录入及报送工作,并为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