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9月25日,《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该规划由省残联负责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发展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等,共约1万5千字。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大力实施就业增收、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发展基础等四大提升计划,顺利完成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取得全面胜利,残疾人工作法规政策日益健全,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残疾人事业社会影响显著提升。
全省30.7万建档立卡低收入残疾人年人均收入达6000元。完成残疾人新增就业6.6万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惠及302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惠及219万人次。“残疾人之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募集助残资金(物资)2.47亿元,持续开展“家电圆梦”“阳光浴室”等40多个品牌公益项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坚持弱有所扶,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提升残疾人事业治理效能,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加大服务供给,提升保障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着力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统筹协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民生福祉得到持续提升,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残疾人事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到2035年,构建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相适应、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相匹配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全社会对残疾人的理解、包容、支持达到新的高度,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精准高效,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合发展权利充分体现。
(四)重点项目。
打造优质化康复服务品牌、高质量就业服务品牌、现代化特殊教育品牌、个性化居家托养照护服务品牌、综合性基层服务品牌、群众性文化体育服务品牌、智能化信息服务品牌、法治化权益维护品牌。
三、重点任务
(一)建立健全更加广泛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1﹒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
2﹒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力度。
3﹒完善残疾人福利保障制度。
4﹒建立多元化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
5﹒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和帮扶。
(二)精准赋能残疾人及其家庭,建立健全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体系。
1﹒加大残疾人就业稳岗支持力度。
2﹒促进残疾人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创业。
3﹒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
4﹒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
(三)着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建立健全更加均等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1﹒着力提供全周期专业化的康复服务。健全康复与预防联动机制,提升残疾儿童康复服务水平,推进社区康复服务规范管理,优化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加强康复人才队伍建设。
2﹒着力提供广受益多元化的托养服务。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残疾人托养服务供给能力,规范残疾人托养服务管理。
3.着力提供全覆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大融合教育力度,增强残疾人教育支持保障能力。
4﹒着力提供多层次特色化的文体服务。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残疾人健身体育工作。
5﹒着力提供全方位法治化的权益保障。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法规政策,加大残疾人法律救助力度,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四)扎实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更加规范更加多元的发展支持体系。
1﹒提升残疾人组织建设水平。
2﹒加快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
3﹒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4﹒加强残疾人事业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建设。
5﹒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能力。
6﹒深化残疾人事业交流合作。
四、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各级政府规划体系。
(二)强化经费保障,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投入格局。
(三)扩大有效供给,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作用。
(四)开展监测评估,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