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
江苏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1-12-01 15:48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一系列成果和阶段性成效。经省领导批准,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国家战略在江苏的实施推进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是: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李侃桢先生,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正军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唐晓东先生,省科技厅副厅长赵建国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常如平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秦亚东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惠先宝先生。各位负责人在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任职,在提供给大家的名单中都有体现,我就不一一介绍。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首先,请李侃桢主任介绍情况。

李侃桢(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长三角办主任):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根据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省领导小组”)工作安排,今天由我和省有关部门、相关设区市的负责同志,一起向大家介绍我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有关情况。首先,我谨代表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衷心感谢社会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的朋友们对江苏发展的关注、关心和支持!

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多次召开省领导小组会议、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和各类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实施工作,特别是近期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了更加深入和明确的要求,切实扛起江苏责任、体现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省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32家成员单位和13个设区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主动作为、通力协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围绕“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立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使命、七项任务”新要求,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在江苏落地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加速期,迈入快车道。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显著成果。

一是着力推动形成“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年度要点+三重清单”的国家战略实施新体系。三年来,我们及时研究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提出江苏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点事项、重点政策共8个方面60条;我们印发实施江苏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清单,明确80项重点事项;我们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确定6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我们细化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和重点项目推进计划,2020年推进实施50项具体任务和80个重点项目,2021年推进实施70项具体任务和100个重点项目,立体构建国家战略实施新体系,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全力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三年来,我们谋划研究一批重大政策,推动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发展规划等列入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我们扎实推进一批重大事项,研究形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太湖清淤固淤试点方案、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总体方案,成功举办2021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一体化示范区两周年建设工作现场会;我们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按照“专题工作组+地方”原则开展“挂图作战”,实时跟踪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2020年和2021年,共有14个项目获得支持资金4.7亿元。

三是聚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等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新成效。三年来,创新链上的长三角深入推进,我们与沪浙皖共同组建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成立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一起实施了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轨道上的长三角提速发力,沪苏通一期、连淮扬镇、盐通、徐连等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江苏第一批11个省际断头路项目中6条已经建成通车,南通新机场选址方案获得国家民航局正式批复,北沿江高铁工可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循环畅通的长三角走深走实,我们建成了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119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与沪浙皖联合成立了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携手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蓝天下的长三角携手共建,我们与沪浙皖联合成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联合签署长三角区域碳普惠机制联动建设工作备忘录,联合开展太湖等河湖综合治理,太湖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便利共享的长三角步伐加快,我们与沪浙皖实现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互联互通,联合发布长三角“高铁+”旅游产品线路等66条,累计发展异地异店无理由退货承诺企业400余家;省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国家层面批复的首个跨省域都市圈发展规划,苏锡常一体化、沪苏同城化步伐加快,沪苏通跨江融合发展不断深入,苏州宿迁工业园区等5家省级南北共建创新试点园区总体方案批复实施。

四是合力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三年来,我们携手沪浙支持示范区改革创新,在推进去年32项制度成果深化落地基础上,今年推动示范区形成第二批41项更具创新度、含金量的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在统一规划体系方面,示范区出台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率先实现跨省域空间规划“一套标准管品质”。再比如,在巩固生态本底方面,出台示范区碳达峰碳中和指导意见,开展示范区环评制度集成改革,环境管理效能持续提升。又比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设立示范区统一的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获得跨区域项目赋码,首次实现权限属地方核准的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

总体上来看,江苏高质量发展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也为江苏发展增势赋能,一体化发展正向着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拓展。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省各级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对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发展充满信心和美好期待。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根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与浙皖各扬所长,紧紧围绕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等重点领域,创新一体化发展机制体制,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在推动长三角当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指引下,在国家部委关心指导下,在三省一市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李侃桢主任。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各位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科技日报记者:赵建国副厅长您好,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更加密切,我省有哪些较好的合作成果和案例?  

赵建国(省科技厅副厅长):近年来,我省大力支持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同长三角地区优势科研力量强强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部署一批联合攻关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高水平科技供给。

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由江苏牵头、上海参与的“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加快推进,项目投资概算获国家发改委批复,首套试验台位在连云港顺利点火,标志着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多项技术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填补我国大功率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的空白。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牵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共建的“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南京、上海、杭州、合肥等12个城市的大规模、多尺度、跨学科网络创新环境,在全球首次完成白盒交换机代替传统路由器广域骨干网的试验和构建,在“全球首次跨2000公里实现30微秒内的时延抖动精确控制”“业界首个适配多种主流异构交换芯片的设备级操作系统”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由三省一市共同组建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全面推广我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经验,在成果转化、人才激励、科研评价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举措,启动长三角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筹备建设一批专业研究所,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先进材料、制造与装备等重点领域,与龙头企业新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34家,对接龙头企业愿意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85项,企业出资金额超过1.3亿元。由我省牵头、长三角相关机构共同参与的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获批。此外,由我省联合中国科学院、钢研集团、宝武集团共同支持建设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集合了三省一市材料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已启用大型尖端设备30多套,组织实施“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超级表面电子显微镜”等14项原创性技术项目,加快打造材料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目前正联合钢研集团、宝武集团、中科院金属所、宁波材料所等创新力量,协同筹建国家特种合金技术创新中心,力争长三角更多创新资源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在科技联合攻关方面。探索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计划,建立由科技部牵头、三省一市协同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协调机制,聚焦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两大领域,梳理编制首批长三角产业创新链协同攻关需求目录。对接国家任务部署,支持我省优势科教单位牵头实施“6G总体技术研究”“新冠DNA疫苗研发”等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聚焦优势领域、优势产业,支持我省科研单位与长三角地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合作,近三年共部署实施100多项联合攻关项目。比如,支持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单位共同开展高质量大尺寸氮化镓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发,针对6英寸氮化镓单晶生长、8英寸硅上氮化镓外延生长等产业关键核心问题开展攻关,突破一系列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支撑了区域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

在重大科技成果方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等单位共同研制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实现我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中国船舶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30余家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企业及专业检验机构,共同参与研制“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江苏亨通光电联合安徽问天量子科技共同投资成立研究院,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合作完成多项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建设的宁苏量子保密通信干线,成为全球首条相位编码长距离广域商用量子干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的整体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广领域构建科技体制机制贯通、创新资源要素流通、科技基础设施联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的一体化创新发展新格局。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我们知道交通运输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这三年,江苏在推动长三角地区省际交通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效?

惠先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三年来,我们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通过召开座谈会、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等方式,加强与兄弟省市沟通与协作,省际交通互联互通交出“新答卷”,主要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省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迈上“新台阶”。首先,省际铁路建设创造新纪录。建成沪苏通铁路一期。开工沪苏湖铁路、宁淮城际铁路、沪苏通铁路二期等3个省际铁路项目。启动并加快沪渝蓉沿江高铁、南通经苏州嘉兴至宁波铁路、宁芜铁路扩能工程等12个省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其中有5个省际铁路项目今年已取得工可批复,为年内开工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与沪浙皖省际高铁接口达9个,占长三角区域内高铁接口总数量75%,尤其是新增沪苏通铁路一期省际高铁接口,解决南通“铁路向南不通”问题。其次,省际公路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宜兴至长兴高速公路江苏段建成运营,宁合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进入扫尾阶段。开工溧阳至宁德、高淳至宣城、苏州至台州及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等4个省际高速公路,其中溧阳至宁德、高淳至宣城高速公路和宁马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将于明年建成。与沪浙皖衔接省际高速公路接口达到22个,占长三角总接口数76%。237国道苏皖省际段、苏州康力大道对接上海东航路工程等一批省际普通道路互联互通项目建成运营,外青松公路(青浦)-外青松公路(昆山)、胜利路(青浦)-沿沪大道(昆山)等项目开工建设,省际毗邻地区通达能力显著增强。第三,省际航道建设明显加快,芜申线溧阳城区段、申张线青阳港段航道等在建项目加速建设,长湖申线苏浙省界至京杭运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江苏段今年6月开工建设。

另一方面,省际运输服务管理一体化发展结出“新硕果”。一是推进长三角毗邻地区客运公交化工作,省际毗邻公交开通线路覆盖面不断拓展,我省累计开通省际毗邻公交线路51条,约占长三角地区线路总数72%;省际毗邻公交服务规范不断完善,联合编制《长三角省际毗邻公交运营服务规范》,居民公交跨省出行更加方便。二是取消省界收费站工作全部完成,涉及我省19个省界高速公路收费站已全部撤除,高速省际拥堵现象得到根本解决。三是为加快实现长三角地区交通出行“同城待遇”,社保卡加载交通出行功能工作今年全面启动,截至10月底,全省累计发行458万张加载交通功能可在长三角地区通用的第三代社保卡。四是为有效缓解重大节假日期间高速拥堵现象,联合三省一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建立重大节假日期间共同编制和发布高速公路出行指南,动态共享和发布实时路况信息的业务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高速路网安全防控、疏堵保畅、应急联动和公众服务水平。

下一阶段,我厅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两省一市的协作,准备召开专题组会议,策划签署《长三角跨省市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建设实施合作协议(2021-2023年)》,推动省际“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提升,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交通力量。

南京日报记者: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特大城市、江苏省会城市,战略位置特殊,在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有什么特殊的举措吗?

邢正军(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谢谢您的提问。南京市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坚决履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逐条对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赋予南京的使命任务,制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既注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又扛起中心城市的使命担当,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我们采取的举措可以概括为:实施好一个战略、打造好三条轴带、建设好一个都市圈。

实施好一个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市长为组长,全市33个部门为成员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督导全市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落实。同时,对照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联合印发实施《南京实施方案》和“重点工作任务、重大平台项目和重要改革举措”,我们每年出台专项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将赋予南京的任务事项逐条落到实处,并通过“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予以推进。

打造好三条轴带。一是沪宁产业创新带:紧密联系苏南5市与上海共同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率先谋划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先导区——宁镇G312产业创新走廊,目前已经完成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动以南京紫东核心区带动宁镇协同发展。二是宁杭生态经济带:宁锡常接合片区作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片区,成功拿到“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牌子。溧水区作为宁杭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开工建设首个跨省合作试验区—宁杭合作试验区创智谷,并签约落地16个总投资超100亿元的项目,推动一批数字经济科技企业在杭州成立孵化器基地,在禄口空港周边打造一批临空新业态。三是宁合融合发展带:南京和合肥两个都市圈联系日益紧密,处于两个都市圈重合地带的芜湖、马鞍山、滁州3个城市,与南京携手推动跨界区域一体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江北新区向滁州来安县转移132家轨道交通企业,形成轨道产业集群;宁马两市在毗邻的丹阳街道成立两省一街警务室、司法合作工作室,昔日难管难治的跨界区打造成为社会协同治理的示范区。

建设好一个都市圈。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全国第一个都市圈规划——《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借力国家政策东风,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正全力推进:一是立体交通网络更加完备。区域合作交通先行。在推进都市圈建设中,我们将建设完备的交通体系摆在了首位。都市圈第一条跨市域轨道宁句城际即将通车,南沿江、宁淮等一批高铁项目加快建设,宁扬、宁马(南京段)、宁滁(南京段)城际轨道交通有望在年内开工,“轨道上的都市圈”正加速成为现实。龙潭国家物流枢纽公铁水联运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苏皖两地城市候机楼35个,开通毗邻公交线路19条。二是区域产业链条更加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还是要有产业的支撑。我们携手淮安市打造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成省内南北共建创新试点园区,推动总投资超50亿元的项目落户园区;与马鞍山市、滁州市共建宁博创智谷、南浦合作产业园;推动我市的汽车、医药、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一批优质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在都市圈城市落户,区域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是优质公共服务更加普惠。我们充分发挥南京教育、医疗等资源优势,推动南京的学校与都市圈其他城市开展结对共建。市属三甲医院在都市圈内组建医疗集团、医联体、专科联盟,都市圈预约挂号平台接入9个城市近百家医院、开放预约科室1.1万个。一批知名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安徽、浙江各大城市,都市圈政务实现异地就医备案等一系列“跨省通办”服务。四是区域生态环境更加和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京会同都市圈沿江城市共同实施长江大保护,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行动,与镇江、常州、滁州等市联合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积极推进跨界河道治理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南京都市圈已成为3500万都市圈人民高品质宜居生活圈,努力打造全国同城化发展样板区。

下一步,南京将与兄弟城市携手,坚持龙头带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枢纽经济高地和资源配置高地,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跨区域都市圈建设典范,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南京优势、展现南京作为、作出南京贡献。

中国工业报记者:请问一下工信厅领导,江苏是如何发挥我们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雄厚优势,推动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

常如平(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近几年,三省一市工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工作部署,建立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工作机制,签署《联合开展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为全国服务的产业链供应链。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联合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充分借鉴世界湾区集群建设经验,利用三省一市制造优势、研发优势和一体化优势,成功联手培育长三角1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一半。注重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推进江苏物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上海集成电路,浙江数字安防和安徽智能语音集群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芯屏端网”世界级集群。

二是有效促进长三角产业链循环畅通。由沪苏浙皖分别牵头开展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4条产业链跨区域研究,开展企业调研和长三角产业链图谱梳理,摸排断链风险点和企业诉求,形成长三角产业链报告。建立江苏省30条优势产业链专班机制,协调解决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制约难题,确保产业链畅通循环。疫情期间,为特斯拉、上汽大通、浙江吉利、江淮蔚来等一批整车企业协调零部件采购和运输问题。

三是组建长三角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个领域,以轮值制方式,组建由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吉利、科大讯飞为首届理事长单位的长三角产业链联盟。汇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和力量,着力推动联盟内成员在深化研发攻关、市场开拓、技术标准、人才培养、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四是开展长三角产业链发展研究。对接中国工程院、赛迪、信通院等智库资源,由三省一市经信研究院联合发起成立长三角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联盟、长三角人工智能发展联盟、长三角产业人才发展联盟等,开展长三角产业链促进政策研究,形成《长三角协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发展战略研究》《长三角“一岭六县”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为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新型智库打下坚实基础。回答完毕,谢谢。

扬子晚报记者:太湖治理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标志工程,对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问江苏在太湖治理方面,采取了什么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秦亚东(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协同开展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充分彰显了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势。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样板工程,坚持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坚持标本兼治、攻坚克难,太湖水质明显改善,连续14年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两个确保”目标。工作中,主要做到“三个强化”:

一是强化应急防控。去年省政府修订《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将太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机制启动时间从4月1日提前至3月1日,切实做到早预警早准备。2月下旬,成立太湖安全度夏前线指挥部,从省有关部门抽调80余名业务骨干进驻沿湖一线,常态化督查督办。强化预警监测,累计投入4亿元,建成“水陆空天”立体化监测监控网络,配备419个水质自动站,涵盖60余项自动监测能力。提高蓝藻打捞效率,近5年沿湖地区打捞蓝藻超过1000万吨。省政府建立“引江济太”调度工作联席会议,按照适时、适度原则调引江水,保持太湖合理水位。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成立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由省长担任主任,每年召开全体(扩大)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多次修订《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升建设项目安全环保标准,从源头促进流域结构调整与污染物减排。实施《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等更加严格地方标准,完成流域602家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根据“一年试点,三年成型,五年成熟”整体部署,加快推进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2007年以来,流域累计关闭化工企业5000多家、关停重污染及排放不达标企业1000余家;新建污水主管网1.3万公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76座,处理能力达831.6万立方米/日,是2007年的3.2倍。流域县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太湖、滆湖围网养殖全部清零。

三是强化执法监管。每年开展太湖安全度夏交叉执法检查,对流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涉水行为开展集中排查。今年1-10月,联合公安机关立案侦办环境犯罪案件200件、抓获犯罪嫌疑人847名。将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太湖治理“牛鼻子”工程,按照“有口必查、有水必测、有源必溯、有污必治”要求,对流域163条骨干河道和106个湖泊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各类排污口2.16万个,基本完成监测、溯源工作。对处于太湖上游的宜兴市、常州市武进区、常州经开区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督察,压实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责任。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树牢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措施落实,统筹协调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关系,结构调整与末端治理并重,提高截污能力与提升治理标准并重,外源控制与内源治理并重,推动上下游地区共治共建共享,促进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水资源永续利用。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也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围绕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请问苏州下一步有什么工作打算?

唐晓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布局,苏州地处长三角腹地,和上海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为协同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苏州将全力以赴,推动北向拓展带成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强力支撑。

国家《总体方案》及省《实施方案》印发后,苏州市抓紧编制《苏州市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实施方案》。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协同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的目标定位。除了重点体现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四地的发展优势之外,将苏州其他板块作为协同发展地区,确保举苏州全市力量协同打造北向拓展带。在编制苏州市《实施方案》的同时,我们梳理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建设的“三个一批”清单,即:一批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作为协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突破口;一批高水平的功能平台,作为协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载体;一批高能级的重大项目,作为协同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抓手。

一是主动对接虹桥“大交通”,高起点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加快推进沪苏湖、沪苏通二期、通苏嘉甬等铁路建设,积极推进高铁苏州北站扩容升级工程,加快推进苏州南站建设,推动苏州北站、苏州南站、苏州东站等与上海虹桥站共同打造国家级高铁枢纽,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深化与上海港一体化合作,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苏州(太仓)港尽快建设成为中近洋集装箱贸易港和上海远洋集装箱运输喂给港,深化港口联动发展的沪苏港航合作机制。

二是主动服务虹桥“大会展”,高水平构建高端资源集聚的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积极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建设虹桥—相城苏沪合作商务会展区,建设苏州国际会展中心,用好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和花桥国际博览中心。进一步优化苏州会展业软硬件环境,打造进博会协办地。深化中新、中日、中德、中荷和海峡两岸等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推动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创新发展,深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平行进口汽车等国家试点,创新发展新型国际贸易。充分发挥我市在智能制造、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方面产业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产业协作,进一步强化国际贸易产业支撑。

三是主动融入虹桥“大商务”,高标准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协作区。对接虹桥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持续强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配套,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疫、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富有苏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总部经济集聚产业链的功能效应,引进培育高能级总部机构,打造具有比较优势的总部经济生态圈。积极推进央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协同办好“五五购物节”。加强高水平医疗服务供给,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积极承办中超联赛等一批重大体育赛事,着力打造昆山杜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国际合作教育样板,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

苏州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重点任务,依托“大虹桥”的强大驱动合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内涵,奋力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中彰显苏州担当、展现苏州作为、作出苏州贡献。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会后,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继续开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江苏宣传周”活动,请大家持续关注。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