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朱晓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全省知识产权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企业主体地位不动摇,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政策引导、能力提升、服务支撑、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企业大力支持,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能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一是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通过报纸、网络、微信客户端等媒介,加强知识产权政策解读和常识普及,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持续开展知识产权人才选拔和培养,累计培训知识产权师2.87万人,企业高管1万余人,评出高级知识产权师276人、知识产权师833人,知识产权领军和骨干人才778人。二是着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以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重点,引导企业贯彻落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标企业达1.7万家。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组织遴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立产学研服协同创新机制,在主要技术领域布局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累计建成241个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行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全省有效期内高企数超过3.2万家,拥有知识产权75.9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4.1万件,分别占全省企业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总量的59%和66%。三是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保持打击侵权假冒的高压态势。研究制定《江苏省专利商标行政执法规程(暂行)》,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建成8个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实现全省13个设区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构全覆盖,其中南京、常州、南通、盐城、扬州、泰州实现区县全覆盖。2020年,全省办理专利案件9591件,查处商标案件2561件。
我省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您提出提高企业保护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指导、做好知识产权人才资源整合、创新监管方式等四个方面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下阶段我们将认真研究,充分吸纳,拟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化主体责任,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一是加强知识产权普法宣传。紧扣“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中国专利周等重要时机,开展主题宣传,强化政策解读。集中发布《江苏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知识产权十大典型案例》,指导各地通过公共媒体发布知识产权保护公益广告,举办“知识产权•青年说”、“知识产权•青年行”等活动,推动知识产权宣传服务进园区、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二是加强计划项目引导。依托计划项目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提升专利信息分析利用、专利挖掘和布局、维权等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灵活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保护自主创新成果,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法律风险。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执法保护。积极回应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诉求,持续开展“元旦、春节、6·18、双11专项监测”等专项行动,以食品、药品、医疗机械、家用电器、日常生活用品等各类事关民生的商品,新型电力(新能源)装备、工程机械、物联网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品为重点执法监管产品,加强日常监管,着力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二、加强服务指导,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效益。一是持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贯标工作体系,引导企业高质量贯彻执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化水平。优化高价值专利培育等计划项目,深入开展中国专利奖、省专利发明人奖、优秀专利项目奖等评选,引导企业加快高价值专利布局和运用。在省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指南中明确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要求,积极推动专利成果转化。二是开展产才对接活动。以做优做强50条重点产业链为出发点,建立重大创新载体挂钩联系制度,会同省科技厅、工信厅开展“知识产权助力产业强链”产才对接行动,为创新载体匹配优质的人才、信息、服务资源,实现人才链、信息链、产业链、创新链“多链融合”,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三是推动转化运用。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知识产权大数据分析,绘制知识产权资源图谱,聚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协助企业开展技术诊断和需求挖掘,制定技术创新全流程解决方案。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知识产权数据资源,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支持金融机构开发聚焦专利转化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化水平。
三是注重分类培训,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建强培训载体。大力支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校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建知识产权国际学院,探索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苏企业输送更多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鼓励和引导高校、社会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智库建设,探索成立江苏省知识产权智库联盟,更好地服务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发展。围绕企业需求,积极开发知识产权教育微视频,依托江苏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平台,开设江苏省知识产权“云课堂”。依托江苏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增设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江苏分站,推进知识产权在线培训,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多渠道专业培训。二是坚持分类培训。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课程设置,配强师资队伍,围绕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企业知识产权风险应对、高价值专利培育、知识产权保护等为重点内容的培训。推动高校加强知识产权学科建设和学历教育,扎实推进知识产权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支持高校、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开展联合培养、定向培养,为企业输送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
四、创新工作机制,构建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一是织密保护网络。积极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维权援助机构作用,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构建以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龙头、13个设区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覆盖、N个快速维权中心协同保护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相关企业提供快速审查、确权、维权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信用监管。及时将知识产权行政处罚信息归集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并依法向社会公示,充分发挥其在联合惩戒中的作用,依法依规对违法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打击侵权假冒、保护自主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三是推进立体监管。指导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加强与本地电商企业联系,将侵权假冒作为重点监测任务融入日常监测,建立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查处力度,着力强化源头追溯,深挖生产源头,切断流通链条,实施线上线下协同治理。强化重点展会监管服务,指导各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密切与展会主办方沟通,建立参展产品知识产权审核制度,派驻执法人员实施现场巡查和网上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和效果。
最后,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1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