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
发布日期:2021-09-10 16:24 来源:新华日报 浏览次数: 字体:[ ]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江苏沿海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进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江苏沿海发展从此掀开了新篇章、肩负着新使命、进入了新阶段。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落实“建成令人向往的沿海生态风光带、滨海风貌城镇带、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总体要求,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沿海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需要进一步以史为鉴、对标找差、系统谋划,以更多务实举措推动实现。

一、从更长历史进程回顾江苏沿海发展历程

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出海口和黄海交汇区域,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国土总面积7.34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3.59万平方公里、海域3.75万平方公里,沿海岸线总长度954公里。

回顾江苏沿海漫漫历史长河,西汉起沿海煮盐兴起,自宋朝筑“范公堤”至明朝,江苏盐场数量众多,成为当时全国盐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进入清末民初,沿海地区海岸线逐渐稳固,张謇在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南部等地区废灶兴垦,成立沿海垦殖公司,有效带动周边城镇迅速发展,为江苏沿海在全国乃至世界沿海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现代沿海开发时期,江苏沿海的港口建设相对缓慢,产业发展逐步落后于全国沿海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沿海滩涂不断淤涨,主要中心城市距海较远,难以形成对滨海地区的辐射带动;另一方面,由于全省发展南强北弱、江强海弱,相比于周边沿海发达省份,江苏沿海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相对滞缓。

迈入新发展阶段,需要坚持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全省“一盘棋”思维,唤起张謇时期沿海地区建设的辉煌记忆,推动江苏沿海地区补短强特、重立潮头。

二、从更大区域范围挖掘江苏沿海发展价值

跳出沿海看沿海,江苏沿海地区在不同尺度的区域比较中展现诸多鲜明而突出的特点。在全球四大江河入海口(尼罗河口、亚马逊河口、密西西比河口和长江口)中,江苏沿海地区是唯一的平直岸线,长江入海口湿地是其中唯一的植被资源在自然状态下不断生长的河口湿地。平原、滩涂与海洋交汇孕育出独特地貌,汇集了湿地、珍禽、鸟兽等多种资源,是全球难得的以生物多样性著称的“潮间带”。与此同时,由于出海口的特殊区位,江苏沿海地区也具有便捷的对外联系通道,为江苏助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奠定了自然本底基础。

从东亚沿海范围看,江苏沿海三市陆域范围中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高达90%,是整个东亚沿海陆域中平原占比最高的地区,这不仅造就了江苏沿海广袤的大地景观和疏朗的城镇布局,更成为勾勒滨海景观风貌的背景画卷。

从全国沿海地区看,不同于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区的基岩质海岸带,江苏沿海属于淤涨型海岸带,历代海岸线不断向海推移,北宋名臣范仲淹兴修的“范公堤”是当时的海堤,如今的海堤已东移了50余公里。“范公堤”和串场河沿线以盐业著称的传统镇村、张謇时期留下的“垦殖公司”,都为江苏沿海地区特色资源挖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从更高战略维度谋划江苏沿海发展目标

从转变发展方式维度,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需要进一步保护生态空间格局,积极维护沿海地区“生物多样性”。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碳汇能力,全面促进绿色生产方式转型,引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型,为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努力改善滨海人居环境、塑造滨海风光,使江苏沿海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人海和谐、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特色凸显的滨海风光带和城镇带,以及美丽中国的重要践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从国家战略协同维度,建设国家向海战略和内陆战略联动区。在多重区域战略叠加背景下,沿海应重点处理好向海和向陆两个扇面关系。向海发展扇面,应积极落实国家对海洋强国建设和陆海统筹建设的要求,统筹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权益,重点以蓝色海洋经济为导向,发展海洋养殖、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产业。向陆发展扇面,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关于高质量发展及一体化联动等方面的要求,协调江海关系、优化产业布局、协同设施配套,重点发展智能制造为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如海工装备、舰船制造等,完善生态旅游,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和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设,联动向海和内陆发展。

从新发展格局维度,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链接区。需要向西“拓展腹地”,打通面向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的连接大通道,成为我国东部向西辐射联动内陆地区的重要节点。向东进一步“走向国际”,参与亚太经济圈,扩大与太平洋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合作,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强化南通、盐城与上海、苏南地区交通互联和产业合作,引导连云港与山东半岛、东陇海沿线地区的服务协同。进一步扩大沿海三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技、人才、产业、信息等领域交流与合作。

四、以更多务实举措推动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

强化“山、水、林、田、湖、滩涂”全要素复合的沿海保护格局。以沿海地区“山水林田湖+滩涂”等自然资源为基底,统筹自然保护区,水系、林带等生态廊道,沿海滩涂湿地等要素,共同构筑沿海生态安全格局。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沿海生态环境治理和滩涂湿地生态修复,探索建立沿海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挖掘沿海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服务业。推动沿海滩涂湿地保护、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为实现全省“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之一。

构筑“产业—交通—设施”相互匹配的沿海发展格局。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条件,选择若干载体平台进行重点培育,如南通建设以新机场为核心的空港和以通州湾为核心的海港,盐城提升中韩产业园、沪苏合作示范区和滨海河海联动示范区能级,连云港强化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上合组织物流园、国家石化基地和江苏省自贸区的辐射带动。构建内陆南北向“公—铁—水—空—管”复合综合走廊,延伸东西向交通支线、基础设施通道至沿海各平台,形成“网格状”交通、设施骨架,全面引导和支撑沿海高质量发展。

完善“中心城市—县城—镇—村”层次分明的沿海城镇体系。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完善综合服务职能,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人口吸引力;做强县城,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吸纳本地城镇化和外出人口回流的主要载体;做优特色小镇,依托特色风景、特色产业、特色文化,聚焦核心载体、突出文旅融合;做特滨海乡村,保持村庄特有的自然生态、乡土风情、产业特色和建筑特色,延续张謇时期形成的盐垦田宅肌理,保留和复活原汁原味的生态、生产、生活空间。

塑造“点—线—面”相互融合的沿海特色风貌体系。需要强化旅游景区、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点建设,完善周边旅游服务配套,同步引导沿海中心城市、特色镇村形成兼具现代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风貌。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海堤路、滨海公路、旅游公路等现有道路,建设滨海地区快慢结合的风景路,形成“以线串珠”格局。同时,充分利用沿海张謇时期垦殖遗存,以范公堤和串场河为轴,协同沿海三市建设中华盐垦文化展示和体验带。在沿海资源点丰富地区,形成若干成规模、综合性、品牌化的旅游示范区,打造沿海特色发展“新引擎”。

创新“政策—平台—机制”相互联动的实施机制。建议沿海三市强化规划引领,建立跨界地区规划协调机制,统一协调风貌引导,“省—市—县”协同推进设计落地,共同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机制。争取成立省级协调平台,协同推动临海产业项目招商,协调跨市风景路、航道、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向上争取沿海重大项目支持。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梅耀林 赵毅 陆枭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