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十四五”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图读懂文字版
发布日期:2021-09-06 17:40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8月10日,《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该规划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学技术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省广播电视局共同编制,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部分,共2.5万余字。

一、规划背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2020年底,全省开通4G基站38.9万座,建成并开通5G基站7.1万座。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9233万个,10G PON端口超过50万个,城乡有线电视数字化率98.59%。移动网络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9000万,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5亿。全省大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达35万架,江苏首个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宁苏量子干线”及其延长线建成开通。

融合基础设施应用布局明显加快。建成14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超过6亿,汉云和UNIPower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宁沪高速江苏段建成我国首条5G网络全线覆盖的干线高速公路,全省部署RSU的车联网道路达770公里。建设82家互联网医院并投入运营,建成智慧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达标率41.5%。

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实现突破。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落地江苏,实现我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零”的突破。启动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和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江苏省实验室建设,主动谋划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获批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10家国家级、97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时期,率先建成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数字、融合、创新、智能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补齐短板,优化结构,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信息基础设施均衡发展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覆盖范围、应用水平、标杆场景位居全国前列。

——融合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能力显著提升。重点领域布局和建设更加多元,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能力形成全国示范。

——创新基础设施支撑科技强省建设能力持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基本形成,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日益完善。

(二)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领域:

5G基站数从7.1万增长到25.5万;

10G PON端口数从55万增长到150万;

大数据中心在用标准机架数从35万增长到70万;

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从1.5降为1.3。

——融合基础设施领域: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从14个提高到40个;

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从86个提高到100个;

车联网覆盖道路从770公里提高到2000公里;

各类快速充电终端从9万提高到30万。

——创新基础设施领域:

国家级创新平台从14个提升到21个;

省级创新平台从127个提升到246个。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建设,全面升级宽带网络,先行发展泛在物联网,规模部署下一代互联网,积极培育空天基础设施,超前构建未来网络。

统筹部署算力基础设施:推进数据中心一体化绿色化发展,增强算力资源供给能力建设,优化发展超级计算中心,积极创建智能计算中心。

加快建设新技术基础设施:深入发展人工智能,促进区块链应用创新,推进云计算融合发展,推动量子通信先行先试。

(二)全面发展融合基础设施

率先发展工业互联网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和算力水平提升,打造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安全”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优化升级交通物流设施:推进传统交通设施智能化升级,推动车联网设施和强化交通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协同建设能源互联设施: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提升社会生活设施:加快建设新型医疗健康基础设施,构建高标准新型养老基础设施,构建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文旅基础设施,推进智慧广电设施融合发展。

全面建设环境资源设施:加快智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智慧海洋设施建设。

加强完善城乡治理设施:升级城市治理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应急信息基础设施。

集约整合政务服务设施:持续深入开展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

(三)科学布局创新基础设施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建设江苏省实验室,整合重组重点实验室。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增长极:支持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创新资源布局,推进城市群创新网络建设。

培育壮大产业技术创新设施:强化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系统布局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设施建设。

统筹推进科研服务基础设施:部署科技资源保障和服务平台,系统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

(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效能

提升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侧能力,拓展新型基础设施需求侧空间,创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模式。

(五)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协调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新型基础设施省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央地政企多方联动创新发展,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载体开放发展。

(六)做好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构建安全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应用场景安全防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实施“一把手”工程。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强化调度督导,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推动智库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建议。

(二)完善规划实施。

统筹规划重大项目,明确实施责任主体,加强项目全过程管控。建立健全统计保障,建立规划实施评价机制,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三)强化资源支撑。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对公益性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对经营性项目强化政府引导。加强用地用能保障,对于特别重大的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对上衔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健全标准规范。

建立务实有效的新型基础设施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和落地运用,鼓励新型基础设施企业深度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和交流。

(五)推动资源共享。

统一建设城乡新型基础设施感知体系,加大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建设力度,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六)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环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