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第114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技术提升的建议)
时间:2022-11-29 17:34 来源: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字体:[ ]

梁福才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技术提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谢谢您深耕产业、不断创新、凝心聚智、群策群力,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许多真知灼见,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并结合当前重点吸纳应用!

正如您指出,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最基本组成单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就是“数字化企业”,全力发展数字化企业是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底层的最关键步骤。这些都充分论证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既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构成,又对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为我们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方向遵循。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物,推动着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商业模式等变革与重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先后作出相关重要指示批示。江苏重点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全省制造业总量连续11年保持全国前列;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4.8,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具备雄厚的制造业转型基础和良好的数字化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文件,各地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发挥部门合力,结合产业特点和转型需求,以平台建设和应用为重点,以政策和服务为保障,以网络和安全为支撑,搭建各类政策咨询和产业交流平台,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培育、会议培训、展会论坛、赛事选拔,以及强链拓市、平台进园区、区县行等主题活动,多措并举促进我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十三五以来,累计安排超过16.3亿元支持了超过1300项数字化转型项目;同时,在疫情常态化发展趋势对经济的影响下,我省制造企业主动寻求变革,纷纷布局数字化发展新赛道,全省上下涌现出拥抱数字化转型的热潮。

一、完善政策体系,抓好工作统筹推进。一是制定转型发展政策文件。围绕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意见》《推动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文件,以建平台、用平台为核心,开展平台培育、示范打造等重点任务。实施企业上云、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工控安全等专项行动计划,建立分级贯通、分工协同的政策措施体系。二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成立“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专班,深化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强链行动计划,全面推动全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各设区市建立相应机构,通过省市联动,明确分工协作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三是发布建设标准指南。坚持“龙头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用平台”和“产业集群、重点平台”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建设指南和标准,“点线面”协同提升全省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夯实网络基础,稳固发展底座。一是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提升。组织电信运营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在全省开发区和重点企业实施光纤宽带升级扩容、4G/5G网络部署、窄带物联网规模覆盖等工程。目前,全省各类产业园区高速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G;5G基站累计达到13.1万座,5G网络基本实现全省市县主城区及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二是推进“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组织省重点集群企业与网络服务企业开展深度对接合作,打造“5G+工业互联网”样板和网络融合系统解决方案。三是加快标识解析体系建设。编制印发《全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指南》、《全省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标识解析“1+1+40+N”计划(1个国家顶级节点灾备中心及服务托管系统、1个国家递归节点、40个以上行业或区域综合二级节点及若干个标识解析体系重要支撑)。目前,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递归节点已上线运行;全省累计建成二级节点46个,标识注册量达到667亿,解析量达到430亿,服务企业数近7万家。

三、建强平台体系,促进产业赋能。一是加快平台/解决方案培育。围绕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布局建设省级重点赋能平台,创新打造一批面向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全省已培育109个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工业电子商务重点培育平台,20家工业电子商务优秀解决方案服务商;徐工汉云、紫光云引擎、朗坤苏畅、中天互联爱尚分别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二是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建成运营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布局建设5G智能移动通信综合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近4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0余家,初步构建支撑数字产业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三是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大力推动全省制造企业上云用平台,指导和帮助企业开展上云建设。目前重点培育了11217家星级上云企业,60家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应用示范,135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9个项目入选工信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引领带动全省超过38.2万家企业上云用平台。在线缆、工程机械、钢铁等行业,涌现出上上电缆、徐工信息、南京钢铁等一批发展质态好、示范效应强的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

四、加强安全保障,筑牢坚实堡垒。一是强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江苏省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一网一池一平台”,已基本建成在线监测网络一期工程、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资源池和省级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通报与应急服务平台,初步实现对全省联网工业控制设备与系统、工业互联网平台风险隐患的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二是提升安全管理水平。联合省发改委、通管局等十部门印发《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发布省工业信息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指南、信息共享与报送通报指南等,指导基层和企业提升安全能力和水平。开展工业数据分类分级工作,指导重点企业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安全责任。三是推进安全产用互动。培育了一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检测评估机构和应急处置机构,初步建立起一支工业信息安全服务支撑队伍。支持服务机构开展常态化检查评估、诊断咨询、攻防演练等工作,在服务企业的同时锻炼支撑服务队伍,培养专业人才,夯实发展基础。

五、推动要素集聚,营造良好生态。一是组织实施专项行动。以16个集群27个细分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求为方向,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和重点平台测试评估,支撑企业数字化新型能力打造,目前已完成对100家重点企业和86家省级重点平台的咨询诊断和测试评估。二是推动产才融合发展。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推动数字化转型人才链与创新链、金融链、产业链深度对接、融合聚变,研究编制工业互联网产才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开展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围绕政策解读、趋势分析、案例分享、技术交流等层面,帮助企业解决数字化转型认识模糊、战略不清、人才缺乏等问题和短板。目前已累计开展12场工业互联网专题培训和24场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专题培训,服务人员超5万人次。三是促进应用推广。编制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标杆工厂创新发展案例集,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并依托平台赋能深度行(南京、上海、合肥)、两化融合大会、工业电子商务供需对接会、平台进园区、强链拓市等专题活动,促进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发展经验应用推广。四是促进区域协同。在工信部支持下,牵头并联合沪浙皖工信主管部门,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挥区域发展及要素协同等优势,通过优质资源“引进来”,本地企业“走出去”,促进我省制造企业能力提升、产品推广、品牌打造。如,南京博智联合浙大中控共建工控安全设备平台,苏州阿瑟顿联合国网浙江合作开展基于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测试床建设研究。

六、开展惠企服务,抓好发展引导。一是发挥财政专项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围绕互联网化提升、系统集成互联、行业解决方案打造等,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探索,“十三五”以来,共支持两化融合类项目1300余项。近三年来,支持数字技术研发项目160余项,支持金额超3亿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0余项。二是优化金融政策支持。联合省科技、税务、财政等部门共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创新系列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实施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减税、制造企业研发费用减税、企业技术转让、开发、咨询、服务税费减征免征等政策,助力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1年,全省科技企业税收减免额超800亿元,发放“苏科贷”贷款超50亿元。建立省天使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天使投资机构投资初创企业近15亿元,其中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比超60%。三是发挥科技奖励引导作用。发挥省科学技术奖(省政府颁发的唯一科学技术成果奖项)对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鼓励提名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完成的重大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省在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正如您的建议里所提到的,目前仍然存在制造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识普遍不深,从技术控制到业务创新能力、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数字化能力建设到人才培养等方面缺少经验积累和沉淀,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等问题和短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充分借鉴您提出的加强宣传引导、配套政策支持方面建议,通过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和水平,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

(一)立足供给,不断优化服务水平。以促进数字化转型供给能力和水平提升、更好为产业赋能为主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服务支撑机构等力量,持续开展创新载体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数字化转型咨询服务,围绕信息技术研发突破、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制造发展等,为制造企业转型发展、能力打造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训促转,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发挥人才引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力军”作用,联合各地工信部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聚焦工业互联网、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通过理论学习、观摩交流等活动,增强对数字化转型系统性、规律性认识,促进转型能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

(三)培育示范,促进成果应用推广。坚持树典型、立标杆,发挥示范引领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持续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示范、标杆工厂、星级上云企业等数字化转型示范培育;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工业互联网大赛,遴选一批成果转化优质项目,并依托平台进园区、供需对接会、两化融合大会等专题活动加大宣传推广。

(四)压实责任,完善政策配套支持。落实现有税收、财政等惠企政策,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实施《“智改数转”免费诊断服务专项资金分配办法》,支持各地开展免费诊断服务,让广大企业真正敢转、愿转、会转。不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和税收优惠政策,多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为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改革完善科技奖励制度,修订完善《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更好促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2年6月8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