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涟水县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走细、走实、走深,“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变成现实。
一是明思路,着力探寻治理方向。积极探索乡村从空间形态到内涵提升转变的具体路径,全力推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行动,助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前,共排查“七空间一资源”问题4091处、涉及面积5783.2亩,问题整治率、土地收回率均达100%。为了让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活”起来,盐店村探索利益联结新模式,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动、技术等为纽带,以多种形式加入秸秆回收利用合作社,形成“干活有酬金、入股有分红、土地得租金”的多元化收入体系,既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又让闲置资源“变废为宝”,还有效解决了属地企业光大生物质能源公司秸秆收储量不足的现状,达到了一举三得的良好效果。
二是兴产业,全力推动强村惠民。乡村公共空间是农村的“家底子”,是村民集体所有的共同财富。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为突破口,打开治理思维,拓宽富民路径,将公共空间治理同产业提质结合起来,不断放大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叠加效应”,打造村民家门口的幸福。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启动后,高沟镇苗荡村在闲置废地上“下功夫”,建设苗荡农家乐项目,一方面,衔接今世缘4A级工业旅游,另一方面,与周边扁担特色田园农家乐、盐店百果缘果蔬采摘形成联动。据悉,该项目占地100亩,规划建设七色花海摄影基地、儿童乐园、农家小院等,形成集休闲观光、采摘垂钓、游玩养心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带动周边20名农户就业。公共空间治理在让集体资源资产“变现”的同时,也为强村惠民打开一片新天地。
三是强举措,大力优化秩序规范。全面梳理各类承包租赁合同,对阴阳合同、低价合同、超期合同等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优化乡村空间秩序规范。在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中,这样被“优化”的案例数不胜数:高沟同兴居委会将2处不规范发包的厂房重新发包,村集体每年增收20.8万元;大胡村收回集中区内长期被侵占土地,成功招引了投资1.2 亿元的茂杨木业,每年可实现开票500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税收奖励4万元,持续书写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