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近年来,扬州市从“制度保障、人才支撑、载体共建、品牌引领”四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全面巩固基层依法治理成效,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扬州篇章提供法治保证。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筑牢法治乡村建设根基。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服务乡村振兴普法行活动方案》等文件,明确相关部门(单位)主体责任。印发普法责任清单,将农业农村领域的15部法律和106部法规规章列入重点宣传内容,通过多部门联动普法,将普法融入行政许可、行业管理、监督执法和公共服务的各环节、全过程。先后制定《扬州市农贸市场管理条例》《扬州市活禽交易管理办法》《扬州市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办法》3部涉农领域的法规规章,对30部涉农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常态化开展涉农执法专项行动,开辟涉农、涉民生执行案件绿色通道,加大司法救助力度,增强司法公信力。
二是深化人才培养,增强法治乡村建设力量。村“两委”干部法治培训常态化,邀请普法讲师团、村(居)法律顾问重点解读习近平法治思想、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法律法规和惠农利民政策。开设三农法治大讲堂,组织全市农业执法、渔政执法监督、动物卫生监督、植保植检、农机安全等20余期专题法治培训,参训人员2718人次。连续三年举办扬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技能竞赛,提升执法人员执法能力;制定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操作指引,组织法律明白人应知应会法律培训2600余场次,指导全市905户学法用法示范户和12409名法律明白人参与乡村治理,主动劝导化解矛盾纠纷5240起,引导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12件,代表群众反映社情民意4800余件。
三是推进载体创新,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在基层新建56家远程公证点、102家法援站点,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整合“我的扬州”App、“12345”热线、“12348”热线、数字化城管等平台,分析基层群众法治需求;汇聚村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等力量,制定便民惠民类、志愿服务类、自治共管类公益微项目共50项清单内容;创新打造“乡村法治下午茶”项目,为全市1028个乡村精准开出“乡村法治菜单”;以政府购买形式扶持“紫色康乃馨法律服务队”“花开龙川巾帼律师公益联盟”“红马甲义工队”等法律服务团队,建立普法新队伍;编排相声评话《绿杨渔民赞禁捕》、方言小品《都是钓鱼惹的祸》等法治类节目,开展法治文艺巡演和普法集市,构筑普法新形式;制作“八五”普法我来讲系列视频,开通学习强国专栏和公交车载频道,打造普法新阵地。
四是坚持品牌引领,提升乡村依法治理效能。发挥高邮市菱塘清真村、邗江区沿湖村、宝应县金湾村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创成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689个,创建率达49%。打造47个法治小区试点;总结宣扬广陵区“小板凳议事团”、仪征市“三室一庭”调解、江都区富桥村智慧“一张屏”等经验做法。按照“一地一品、各有特色”的思路,推进基层法治文化体系建设,打造沙头镇“法治兴粮”风景线、沿湖村“党建+法治”教育基地等一批特色乡村法治文化阵地。以三湾法治文化展示馆为中心,连接运河沿线40多个法治文化景观、博物馆、体验馆、红色主题教育基地等,形成大运河(扬州段)法治文化长廊示范带,辐射沿岸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