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必要举措,也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进入发展新阶段,如何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让更多农民腰包更鼓,是每个乡村都在思考、在探索、在实践的课题。
张家港冶金园(锦丰镇)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美村建设,实现了村级可用财力五年翻番的目标,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位列全市第一,2022年获评全市唯一的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记者走进园(镇),在乡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找寻村子富起来的秘诀。
绝活之一:一块光伏板“电”亮创业路
走进联兴村,只见吉麦隆超市的屋顶上,整齐地架设着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承担起超市用电的重任。
眼前这一块块不起眼的“木板”,却已成为联兴村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借助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东风,联兴村建起一批产业载体、商业载体,带动村集体可用财力达2500万元,但随着土地空间紧张,标准厂房成本高、租赁难等现实情况出现,“逼”着村子动脑筋、想出路。
去年,党委书记沈晓燕偶然得知交通村在村委会主楼、企业建设光伏发电板,增加集体收入的消息,她敏锐地感觉到这里可能蕴藏着“商机”。很快,沈晓燕便带队前往当地,了解其中的门道。
回村路上,沈晓燕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如果按1兆瓦的规模来算,一个月可产生大约10万度电,工业用电每度电的收益大约是7角钱;一次性建设成本上,1瓦大约需要3.4元……看着这些数目,她一下子来了精神。“车子开到村口,我心里已经有底了,光伏这个项目可以干!”
带着这个想法,沈晓燕召集村里的领导干部、村民代表商量,可一听说村里要发展光伏产业,不少干部还是有些担心:“发电稳定吗?”“光伏板的寿命有多长?”“日常维护成本高不高?”
“想彻底打消干部的顾虑,就得先找个企业做一个示范,让他们看到实际效果。”考察多次后,沈晓燕决定将村子“自家房产”吉麦隆超市作为试点,并找来专业光伏设计单位“操刀”。
自那以后,沈晓燕便和村里工作人员跟着设计师爬上屋顶,学着看变压器的大小、测算光伏板的数量、设计最大光照角度,一点一点吃透弄懂其中的流程、细节。晚上回到办公室,大家又开始着手准备备案审批的材料,为后续施工铺平道路。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超市的光伏发电板于今年5月并网运行,源源不断地为村子带来了收益。截至今年10月,这些光伏板已发电近30万度,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
“试验田”大获成功,联兴村在众人支持下走上了“创业”之路,开始寻找合作的客户,但当工作人员拿着资料上门和企业谈合作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不是企业老板不感兴趣,就是觉得村子不够专业,不放心把项目交给他们。
面对失败,沈晓燕没有气馁,带着大家一起认真总结经验。“耗电量大的企业用上光伏,一年能省不少钱,他们一定有兴趣。”找准方向,沈晓燕果断行动,一边搜寻当地用电大户作为潜在客户,一边当面给企业打折,一笔笔比对费用支出,帮他们“算账省钱”。真诚专业的态度赢得企业的认可,东宝海星、盛源制衣等一批企业纷纷与联兴村达成合作,架设光伏板,预计将为村子带来400万元的收益。
绝活之二:“飞地抱团”引领经济乘风而上
初冬时节,距离西界港村5公里的五棵松科技园内,10余幢高大标准型厂房气势十足。车间里,生产设备有序运转,工人们忙着调试设备、组装产品;厂房外,货车拉着物料、产品穿梭其中,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这座产业园区是西界港村联合耕余村、新港村、十一圩港村等6个村子共同建设而成,为当地打造经济强村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西界港村原本是张家港的经济一般村,产业以农业为主,2006年村集体可用财力仅为20万元。如何摘掉头上这顶“穷帽子”?西界港村和当时很多地方一样,将目光转向工业。
最初,村里拆除掉一所长期闲置的小学,并在这处15亩的空地上建起生产厂房,招引来了企业。由此开端,这里先后建设一批工业载体,很快带动集体经济发展,村民收入增加。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穷现状的基础,西界港村对村集体经济发展发起更高追求。同时随着“三优三保”持续推进,村里原有的低效企业基本拆除;沪苏通铁路、盐通张铁路、通锡高速的建设,压缩发展空间等挑战出现,也要求村子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方式更健康、可持续。
“新形势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不能走,也走不通,必须大胆创新。”西界港村党总支书记朱海峰说,村子底子薄、资源少、空间小,就需要放宽眼界,走出去整合资源,才能赢得发展先机。
2020年,五棵松科技园的建设为西界港村带来新的机遇。五棵松科技园所在的地块,原来是宏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由于产能落后,且存在环保问题,被列入淘汰落后企业关停名单,并在当年整体拆除。
企业腾退后,西界港村看准机会,与6个兄弟村商议组成村级联合体,共同出资打造五棵松科技园,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对了,目前五棵松科技园新建1.3万平方米综合研发楼及12万平方米标准型厂房,整体招商率达70%,每年为西界港村增加收入165万元,创造就业岗位500多个。
标准化产业载体的顺利建成,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巨大收益,更坚定了村子走“飞地抱团”的发展新路。联合洪桥村、光明村等13个村,开发青草巷企业和仓储配套项目,新建企业和仓储型标准型厂房9.3万平方米;联合7个村子,打造龙潭湾工业区;联合十一圩港村,开发原三兴派出所地块,打造商业载体……得益于一个个产业项目落地,西界港村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860万元。“只要好好干,预计到2025年,咱们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将能增长到1400万元。”朱海峰信心满满。
绝活之三:拓宽销路把土特产卖出好价钱
南港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大棚里生机勃勃,数不清的铁皮石斛从花盆里伸出枝条,交错簇拥成一片小小的“森林”。“石斛被称作‘仙草’,花、茎、叶、根都具有非常高的药用价值,也正因为如此,它的生长周期有三年之久。”南港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顾军介绍。
农业是南港村响当当的“招牌”。这里不仅有500亩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还有1000亩稻麦田、600亩蔬菜瓜果大棚以及众多家庭农场,是一个农业强、农民富、生态美的现代化农村。
眼前的美好景象来之不易。南港村共有3800多亩耕地,早先都分散在1600多户村民手里,而这样“看天吃饭”的小规模种植导致收入很难得到保障。借助“美丽乡村”改造的契机,村子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农业公司和村里有经验、懂技术的种田大户,开展规模化种植。
“发展村集体经济,不能一味照搬别人的经验做法,必须因地制宜,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南港村党总支书记任浩说,耕地就是村子最大的优势,通过集中流转出租,带来了租金收益,也丰富了种植的品类。
租金收取和特色作物产出“两条腿走路”,村民收入得到提高,但渐渐地,任浩发现这些收入要么是固定租金,要么是卖粮换来的辛苦钱,有时还要为销路发愁。
“如果这样的话,那还不如我们来当‘经销商’,实现自产自销,把实惠留给村民。”以此为理念,南港村成立金南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种植户的稻米小麦,通过品牌包装增加其附加值,并发挥资源优势销售出去,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同时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
“以前大米卖给粮仓一斤只有1块7毛多,现在村子2块4来收,大家高兴还来不及。”村民彭国飞说道。公司的启动运营,让种植户真正得到实惠,也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眼见收效极佳,南港村趁热打铁,将该模式沿用至瓜果蔬菜上,与江苏丰港优品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订单式配送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购买南港村的优良作物。成立仅一个月时间,公司销售额已超过100万元。今年8月,南港村、丰港优品更是和张家港市酒店管理集团签约合作“农鲜直达”乡村振兴项目,共同培育“农鲜直达”绿色保供基地,把地里采的果蔬直接拿上餐桌,实现产品直供。
眼下,南港村将持续提升销量、打响品牌作为新目标,向科技借力,种出品质更加优良过硬的作物。进入“数字乡村”平台,点击“铁皮石斛基地”模块,种植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多点位监控显示着作物生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动动鼠标,就能操作基地里卷膜机、电磁阀,对生长环境进行及时调整。“有了这个平台,不仅省力高效,更保障了农作物的数量、质量,大家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任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