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回应关切

雪后天寒,注意防寒保暖护健康

时间:2023-12-20 07:26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近日,江苏迎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未来几天,我省大部地区气温将持续偏低。低温雨雪天气正当时,专家提醒:注意防寒保暖,谨防气温骤降带来的健康危害。

雪后摔伤患者增多,老人雪天尽量不出门

大雪过后,容易出现摔伤骨折。南京市第一医院接诊雪后摔伤的患者明显增多。该院骨科主任姚庆强提示,大家在欣赏雪景时一定要注意出行安全,防止摔伤,老年人尽量不出门。“雪后出门,行走速度不宜太快,双手不要插兜。”

专家提醒,雪后出门时尽量穿宽松保暖、防滑的平底鞋,注意鞋底的材质,女士不宜穿高跟鞋。尽量绕开大理石、瓷砖、冰面等光滑路面。脚底踩实踩稳,最好呈外八字,小步前行。

摔倒后最容易骨折的3个部位是腕部、髋部和踝关节。大多数人滑倒后的第一反应是手撑地,导致摔倒的力量经手腕传导至前臂,从而形成桡骨远端骨折。“因此,手腕骨折患者一般占雪后骨折患者的60%以上。骨折后患者往往感到腕部及前臂肿胀和疼痛,严重骨折局部会发生畸形。”姚庆强解释。

医生提醒,当不小心摔倒后,首先保持沉着冷静,受伤部位要制动。身边如果有木板、杂志等,可以用来固定受伤四肢。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冰敷,切忌热敷。如果发现身体某个部位非常疼痛,切忌强行支撑,避免二次伤害。

“不正确的移动可能造成骨折移位加重。”若患者胸腰背部疼痛、无法坐起站立等,需考虑存在脊柱骨折的可能性,在搬运求助的过程中不可随意背抱患者,应使用硬板进行搬运,或者拨打120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救助。如果摔倒后发现有创口流血,或观察到骨骼直接暴露于开放伤口外,要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临时包扎,原地呼叫援救,尽早就诊处理。

呼吸道疾病风险加大,做好预防很重要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雪后气温骤降,江苏省疾控中心慢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竺丽梅提醒,天气骤然寒冷,会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风险加大。需要大家留心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寒冷空气会使呼吸道的血管收缩、循环减少,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保护屏障较弱,出门要佩戴口罩,尽量避免用嘴巴呼吸。”竺丽梅解释,鼻子呼吸可以避免大量吸入冷空气,鼻腔内的鼻毛能有效黏附部分灰尘或病原体,减少灰尘、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的机会。且鼻黏膜对进入呼吸道的空气有加温的功能,从而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较低的温度不仅不能抑制病毒,反而是多数病原体繁殖的适宜条件,所以一旦感冒可能造成病原体的快速繁殖而致病,因此做好预防很重要。”竺丽梅说,“老人和小孩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易感人群,居家应注意保持空气湿度、适当通风。”适宜的温湿度对呼吸道是有益的,冬季室内应保持在18℃—20℃、60%左右的温湿度最为适宜。如果室内环境温度过高、空气干燥,人体的鼻腔和气道黏膜容易“脱水”,各种病原体易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出现咳嗽症状,更易诱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此外,竺丽梅提醒,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室内要勤通风。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必要时应注意戴口罩,做好防护。

警惕心血管疾病这个“头号杀手”

“气温骤降之后,要警惕心血管疾病这一‘头号杀手’。”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医师耿直注意到,每当气温剧烈变化时,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就会增加,这是因为气温降低会让人体有应激反应,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尤其对于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病史的人群,在降温天气里需特别注意。

从时间上来看,早上是急性心肌梗死高发的时间段,因为人们在睡眠时,血压相对比较低,转到清醒状态时人的血压、心率包括激素分泌都会产生剧烈变化。老年人调节能力较差,如果起床过急也容易造成问题。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早起晨练,耿直提醒老年人冬季尽量减少室外活动,可以选择一些太极拳、快走等室内有氧运动。同时也要保持室内温度和衣物着装相适宜,坚持按时按剂量服药。“在饮食上不要因为天气冷而大鱼大肉,冬季活动量减少,饮食也应相对清淡一些。”

及时识别不舒服的信号、及时就医也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注意的。耿直告诉记者,胸痛是大家认为心肌梗死发病前兆的明显症状,但还有很多人表现为肩胛痛或手臂痛,当频繁出现这些征兆的时候要考虑是否是心血管疾病。“千万不要讳疾忌医,不重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悔不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