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在前不久结束的首届深圳国际复合材料工业技术展览会上,江苏恒神的创新产品“HF60碳纤维”荣获“中国复材展-JEC”优秀创新产品奖。恒神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秦芳介绍,在丹阳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企业陆续引进多名碳纤维领域高层次人才,自主研发能力大大加强。公司先后参与制定国家标准6项,荣获“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
近年来,丹阳锚定现代化“智造名城”目标,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眼镜、大健康在内的“4+3+1”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丹阳市委书记王成明表示,该市深入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以关键人才推动企业发展,以企业进步带动产业转型,制定出台“丹凤朝阳”人才计划、青年人才“凤还巢”计划等系列政策,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资金资助,对产业技能人才在购房、社保、生活补助等方面提供3年的补贴。今年一季度,丹阳完成制造业投资39亿元,同比增长21.6%。
江苏双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4月初前往武汉洽谈合作,在丹阳人才部门对接下,企业顺利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青年教授龙胡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在病毒检测高灵敏度传感器研制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有的放矢,聚焦产业靶向引才。今年丹阳成立5支“双招双引”专员队伍,把招才引智贯穿招商引资全过程,力争全年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80人,入选国家级人才4人。
“依靠丹阳人才政策的近千万元资金扶持,公司先后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丹阳高新区创新园还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充足场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和底盘域执行器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已获得专利180多件。”江苏超力电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竟启表示,公司成功转型新能源汽车“赛道”,销售额连续两年实现30%以上增长。
坚持引进、培育两手抓,全力厚植人才沃土。丹阳推出优秀学术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期内,每年给予培育对象2000元至1万元考核奖励和5万—20万元项目资助。对有突出贡献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最高每月5000元的薪酬补贴。
“我现在是五级工,月工资有9000多元。”34岁的刘俊惠虽然只是一名初中毕业生,但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江苏眼镜行业光学磨工技能大赛上荣获一等奖,现在刘俊惠成为万新光学磨片车间班长。目前,丹阳市眼镜行业已有1.8万余名一线产业工人获得技能等级证书,1617名技术人才获得技术等级证书,其中高级职称128人、中级职称1421人。
让企业更高效地获得科研收益,丹阳积极打造涵盖企业创业创新各环节的全链条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科创平台能级跃升带动全域创新提质扩能。
丹阳高创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顶尖人才秦明礼,帮助天工集团建成国内首条粉末冶金模具钢专业化生产线,打破国际垄断;鱼跃医疗联合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产研院等高校院所共同组建“下一代医用氮氧分离技术与材料人才攻关联合体”……丹阳现有苏南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丹阳分中心在内的六大技术服务平台,均由高层次人才牵头发起,扎根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眼镜及视光学等产业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人才摇篮、智库智囊等作用。29名“两院”院士、114名省“双创”人才在丹阳长期开展科研活动和项目合作。
始终坚持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丹阳产业发展聚焦“核心技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去年,丹阳市综合实力、工业经济投资竞争力、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质量等指标均位列全国百强县前20位。
丹阳市市长宋飞雄介绍,今年丹阳将启动实施“新生代企业家能力提升行动”,全力组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人才攻关联合体,精准推进高品质人才乐享型服务生态建设,持续增强各类人才在丹阳工作、生活的获得感,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