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0180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加强农田退水污染综合防治 保障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提案)
时间:2023-07-11 20:39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

邹建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田退水污染综合防治 保障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江苏省地处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平原广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发展在江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江苏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农业源污染排放量在全省主要污染源排放量中占比相对较高。农田退水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输出途径之一,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工作方针,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稳中向好。针对您所提问题建议,我厅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做好农业农村环境监测工作

(一)构建农村环境监测网络。2014年起,按照《关于印发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方案和全国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技术方案的通知》(环发〔2014〕125号)要求,积极推动构建农村环境监测网络。截至2023年,已初步形成1154个监测点位的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主要包括136个农村空气监测点位、16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点位、184个农村县域河流湖库水质监测点位、530个农村土壤环境监测点位以及288个农田灌溉水质间点位;初步构建1万余个监测点位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其中包括137个农业面源污染流失控制断面、132个农田退水监控断面、10645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自行监测点位(抽取不低于20%开展执法监测)、83条已完成治理的国家重点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池塘养殖尾水水质,以及3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二)科学部署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今年1月份,我厅印发《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作为当前重点任务来抓,组织各地生态环境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按时完成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目前按照方案正在组织推进全省8个监测区农业面源污染地面综合监测、地块调查和污染量评估分析。采用“遥感监测为主,地面核查为辅”的方式,结合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特征,优化农业面源污染评价模型,构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系统,实现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总量、面源污染主体类型、面源污染贡献及面源污染空间风险的综合评估,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三)持续开展农田退水水质监测工作。2021年起,我省将农田退水监控断面纳入《江苏省“十四五”地表水环境监测网设置方案》,并在每年年度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中明确农田退水监测范围、频次和指标等内容。2023年3月份,我厅印发《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组织开展全省年度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工作,把农田退水监测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安排。4—9月,针对全省13个设区市范围内85个规模化农田灌溉区132个农田退水监控断面,每月开展水质监测。同时明确,5—9月灌溉期间,如灌区系直播稻则“烤田”退水期间开展加密监测;如遇雨季集中期,同样组织开展加密监测,以全面的监测数据反映农田退水水质变化情况。另外,充分发挥全省水质自动站点的监测预警作用,在大中型灌区等重点区域以及暴雨、汛期,通过对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时发现水环境污染问题线索,开展监测溯源,分析农业面源污染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通报预警信息,进一步精准支撑农田退水污染综合防治。

二、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近年来,我省以农田“肥水不下河、退水不直排、养分循环利用”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农田退水循环化利用试点建设,减少养分流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我厅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有关工作部署,以省水治办名义印发《江苏省2022年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计划》,要求到2022年底,全省具备条件的县(市、涉农区)开展不少于1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项目。2022年,全省13个设区市共实施100个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改造面积达42.9万亩。

三、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我厅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将其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压实地方责任,加大工作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和设施正常运行率,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村水体长治久清。2022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2%,设施正常运行率85%,纳入国家监管清单103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完成治理72条,治理率70%,国家监管清单以外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率达66%。与此同时,指导各地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督促养殖场制定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并向县级生态环境部门备案,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对养殖场开展污染治理检查认定,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2022年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超95%。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为削减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减少污染物排放,按照《“十四五”财政支持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创新若干举措》等有关要求,2022年初我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了《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奖补办法(试行)》。2023年初,对《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补助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将“事后奖补”改为“事前引导补助”。印发《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专项资金申报指南(2023年)》,组织地方申报。上半年,12个设区市报送49个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经形式审查、专家评审、现场核查,将14个项目列入上半年省级资金补助范围,补助金额达4000多万元。

五、做好先进经验总结和技术推广。2022年分别在常州、南通、徐州市组织召开苏南、苏中、苏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帮扶座谈会,通过案例讲解、政策解读、专家辅导等形式,指导各地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申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奖补资金,并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8个技术比较成熟、治理成效较好、相对符合我省实际的农田退水循环生态化治理案例,编制《江苏省水环境治理典型案例汇编——农田退水治理》,供各地学习借鉴。

下一步,我厅将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方案,构建系统性、科学性面源监测网络。二是加强农业面源治理技术帮扶,加快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实施,提升农田退水循环利用效率,削减入河污染,改善水生态环境。三是继续推动各地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力争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5%,设施正常运行率达到90%以上,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四是督促各地贯彻落实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继续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开展养殖场污染治理检查认定,着力提升治理水平,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五是强化超标区域执法监管。聚焦氮磷数据不达标及踩线达标的国、省考断面及其支流支浜区域,开展专项执法监测,寻根溯源,通过数据分析研判、水污染物精准溯源,针对性采取治理措施,确保水质达标。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5月2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