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胡晓峰、李林、张秋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里下河腹部地区“洼地”崛起,加快融入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持续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7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大部署,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包括淮安、宿迁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兴化、阜宁、建湖5个县(市)域。五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努力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先行路径。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81.6%、较2017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26.7%,国考优Ⅲ类比例为88.2%、较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均超8%,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全省平均。
一是生态本底持续夯实。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在有限的城镇空间范围内做强城镇功能。根据进一步治淮部署,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整治、黄墩湖滞洪区调整建设工程,流域防洪保安水平显著提升。加大对两市五县生态建设资金支持,2018年以来,共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8.8亿元、下达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1.03亿元;深入开展“环保贷”业务,2022年34个项目入库、18个项目实现贷款投放。统筹开展沂沭泗流域、淮河—里下河湖荡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洪泽湖保护,白马湖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淮河流域干流3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达Ⅱ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在里下河地区划分环高邮-邵伯湖生态综合治理单元,支持高邮湖北岸小微湿地水系畅通、宝应里下河湖荡退圩还湖等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22亿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对里下河地区开展常态化指导帮扶,宝应、高邮、兴化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湖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是绿色产业加速集聚。以产业绿色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攻方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淮安、宿迁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近两年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项目28个,省拨经费4150万元。支持建立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淮安)、复合涂层功能膜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宿迁)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对接实施省“双创计划”、国家人才项目项目95项。积极发展智能装备、光伏新能源、绿色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绿色生产方式,江淮生态经济区创新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1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淮安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宿园区获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着力集聚乡村旅游、水上旅游等业态,全域旅游交通系统加快打造。
三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培育壮大优质稻米、设施果蔬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粮食播种面积达2800万亩以上。加快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6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盱眙龙虾、宝应荷藕、兴化大米、洪泽大闸蟹等区域农产品品牌拥有较高知名度,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50个。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商、生态养殖等特色富民产业,成功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主题创意农园。盱眙县、宝应县、泗阳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占全省1/4,淮安区、宝应县、泗阳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号角;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了明确部署。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推进里下河地区“洼地”崛起,必须进一步找准定位、更新理念,优化思路、完善举措,实现更大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统筹实施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加强对包括里下河地区在内的江淮生态经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省市联动建立专题协商沟通机制,强化市县主体责任落实。优化政策引导,建立符合功能区定位的考核评估制度。主动向上对接,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争取重大载体支撑。
二是细化江淮生态经济区和里下河地区功能布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支持里下河地区整体探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以高品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彰显江淮生态经济区空间魅力,布局标识性工程项目,为功能区注入新内涵。突出重大工程项目先导引领,重点实施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从江淮生态经济区承担的特殊功能出发,加大改革赋能和政策供给力度,深化对里下河腹部地区政策研究,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功能区内部综合评价相对较低的方面补短板、强弱项。
三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高速公路网,支持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强省补政策研究,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加快实施沿淮铁路等重大交通工程,积极向国家争取纳入修编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进一步提升新长铁路运营水平,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扩能改造方案及建设时机。深化巩固江苏铁路客运“一日一图”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国铁集团根据沿线旅客出行需求精准实施运能配置,优化列车开行方案。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等工程,逐年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指导。加快宿连航道建设,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配套通航工程前期工作,研究市县支线航道网规划。加快盐城内河港里下河作业区等内河码头建设发展。
四是巩固提升生态本底优势。着力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持续推进以水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与城乡环境治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持续推进里下河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宝应里下河湖荡退圩还湖等项目更好发挥生态效益。深化生态保护模式创新,探索“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突出里下河湖荡地区在“四带三区多点”生态保护热点总体布局的优先地位,谋划布局高宝邵伯湖群、建湖九龙口、兴化徐马荒等试点区域,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对里下河腹部地区各地开展常态化指导。加强集中连片优质稳定耕地保护工作,突出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江淮湖群、水乡田园、千岛百桥特色。持续推进宿迁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总结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经验,推进宿迁、高邮等省级试点工作。
五是着力提升区域产业质态。支持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实施工业节能降碳示范工程,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各类科研与人才载体建设,指导申报各类人才计划,持续推进乡土人才工作,围绕里下河腹部地区重点产业提升技术开发能力、区域科研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更多吸纳精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业人才落户。拓展文化旅游富民、特色农业富民、精准创业富民等渠道。建立推动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综合支持体系,着力提升里下河腹部地区企业效益。
六是促进功能区融合发展。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加强功能区内部资源统筹、集成联动、功能互补、成果共享,营造开放合作、融合发展新生态。支持里下河地区与其他地区合作建设“菜篮子”“米袋子”和“后花园”。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工作,复制推广重点县结对帮扶合作经验作法。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开展市场化合作,创新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建立健全跨区域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粮食蔬菜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补偿机制、排污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资源权属交易机制。
我委将继续深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相关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加强对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协调推进落实力度,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板块。
衷心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