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古代城市图志》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3-07-25 19:35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大诗人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那么,唐代的凤凰台、白鹭洲在哪里,大家可能会在这套《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以下简称《图志》)中得到启发。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纂了《图志》。经省领导同意,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方面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感兴趣的问题。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先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女士,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先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胡阿祥先生,广陵书社社长、总编辑曾学文先生,《图志》主编、地方志知名专家张乃格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首先,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金文女士介绍情况。

金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参加今天的《图志》新闻发布会,你们的到来,体现了对江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关注、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向大家表示感谢。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就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多次作出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指出“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对江苏的最新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图志》的出版,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实践,是讲好中国故事、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行动,凝聚了“修志为用”的价值追求,对于我们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城乡建设中延续文化根脉、厚植爱国爱乡情节、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吴越、金陵、淮扬、楚汉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来高度重视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并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道,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我省保有了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及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脉延续、特色风貌保持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在前列。

去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省地方志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在系统梳理全省各级各类地方志积累的丰厚文化资源和《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的资料基础上,我厅与省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编纂了《图志》。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图志》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是结合现代区划,收录全省各地舆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要素,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图志》以此前出版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收录的650多种方志古籍为依托,以我省现行行政区划为标准,分设13卷,收录新中国成立前省、府、州、县城市史简介共48篇、图片260余幅,卷首是我省乃至全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苏州南宋碑刻《平江图》,展示了古代苏州城的空间布局。《图志》以宣纸影印、手工线装,一函六册,充分展示了我省城市所积淀的丰富人文资源和蕴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是图文交相呼应,充分展示城市特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阅读习惯趋向于“快餐化”和“碎片化”。为更好展示城乡建设和发展历史,《图志》采用“看图说话”的方式,从历代方志中精选城市图谱和城市简介,浓缩精华,让读者更加轻松直观地了解江苏城市发展演变历史进程。《图志》在每个城市之下分设志、图两个板块,先志后图。其中,“志”即文字部分,为城市简介,主要是对城市建置史、城建史、文化史进行宏观介绍;“图”则主要收录城池图与重要建筑图、名胜图等。“志”与“图”组合,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江苏古代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色。

三是记录城市史料,彰显历史文化价值。梁启超曾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地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也是一地之“百科全书”。而“地方”的具象化空间物质载体之集大成者,莫过于城市。《图志》可以说是全面系统记述我省各座城市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见证了全省人民奋力营造宜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历程,为我们保护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提供了蕴含历史文化信息的宝库。

古代城市图志是我们认识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可靠史证,是研究考订城市形制和境域变迁,用活历史资源、留住城市记忆、做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依据。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图志》的功用,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延续城乡文化根脉。我们将充分挖掘《图志》所承载图文信息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导航图”与“攻略书”,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多元化利用、永续性传承,推动我省保护传承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展现我省一脉相承的历史魅力和守正创新的时代风采。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金文副厅长!接下来,请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左健伟先生介绍情况。

左健伟(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方志办公室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联合编纂出版了《图志》。

地方志是中国独有、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希腊的古代文化乃至近代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从春秋战国开始,一代代先贤笔耕不辍,把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记载下来,一修再修,延绵不绝,为我们留下了内容翔实、无可替代的珍贵历史资料。江苏素有“方志之乡”美誉,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苏地域共编纂各种志书约1200种,流传至今的有近千种,约占全国的1/10。今天,我们回首这片土地的过往,无论是曾经的辉煌还是伤痛,无不能从地方志中得到巨大精神力量。这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特征的一个鲜明例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修史修志和历史文化保护。早年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就调阅了《苍南县志》,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上周,我们去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学习,沿着总书记的工作轨迹,切身感受他深切的史志情怀。福州市史志办正在重新编修《三坊七巷志》。他们介绍说,正是因为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对房地产开发的果断叫停,才保护了有着“半部中国近代史”之称的三坊七巷。今天的三坊七巷,俨然规整的街道、修缮一新的名人故居,加深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重要指示精神的理解。

文化遗产是城市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更是城市文化实力的重要体现。城市文化遗产,不仅体现在可见的城市古代建筑遗产,还包括埋藏在地下的遗址、遗迹、文物等考古遗产和流传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今天发布的《图志》,以《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所收650多种方志古籍为依托,将城市的历史、古代的地图与现代的城市格局结合起来,为城市设计师和建设者们提供了一个必须作为前置的文化基础资料。利用古籍中的地图编纂古代城市图志,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它的独特性在于,把城市文化遗产的内涵作了进一步扩充,也就是把古代文献记载的地域历史和古人描绘的古代城市图景,也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设计、规划和建设中加以综合吸收、考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在城市建设中延续文化根脉,传承城市文明。

编纂《图志》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框架设计上,以现行行政区划为标准,每个设区市设为一卷。历史上原为县,现在已发展为设区市的(如古常州府的无锡县、古淮安府的盐城县),即将有关县城冠于卷首(如无锡市卷首列古无锡县城、盐城市卷首列古盐城县城)。其中府、州、县同城而治的(如江宁府城与江宁、上元二县县城,苏州府城与吴、长洲、元和三县县城,太仓州城与镇洋县城),视同一城,合为一个单元。二县同城而治的(如宜兴县与荆溪县、昆山县与新阳县),也按照这个原则处理。

二是在收录对象上,主要收录新中国成立前的省、府、州、县城。包括省城2座:南京、苏州;府城5座: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徐州;直隶州(厅)城5座:太仓、通州、海州、海门、泗州;散州州城、县城36座。泗州在清代属安徽省,州城位于洪泽湖水域,但州城旧址和其本州绝大部分境域都在今江苏泗洪、盱眙县境内,所以附于全书最后。

三是在“志”的记述范围上,卷以下以古代城市为单位,一城一目(如江宁府城、六合县城)。各城先“志”后“图”。其中“志”就是“记”,即文字部分,简要记述城市所在地建置沿革,城池创建、城址变迁,历史上重要的修葺与增建、扩建、改建、重建等,以及本地的文化史。全书设前言一篇,简要介绍全省城建史。

四是在“图”的入选标准上,主要选取能够反映城市变迁的古舆图(如不同时代的城市图)。城市历史上如果发生过迁址,新图、旧图尽可能兼收并蓄。比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如南京的龙盘虎踞图,无锡的泰伯庙图、泰伯墓图,丰县的高祖归宴父老图,盐城的晒盐图,如皋的煎盐图,泰州、宝应、兴化的水情图,宜兴的蛟桥图,太仓的刘河海口天后行宫图,泗州的挂剑台图等);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建筑(如南京的宋建康行宫图、明宫城图,淮安的漕运总督图、总河署图,扬州的两淮盐运司署图,丰县的歌风台图,无锡的东林书院图,高邮文游台图);重要园林(如苏州虎丘图,无锡的慧山图、寄畅园图,南通的狼五山图)等。

苏州宋代碑刻《平江图》,是我国目前存世最早、内容最为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世界上罕有其匹,是江苏乃至中国、全世界的艺术瑰宝。为突出其地位,我们特地精心选用高清大图作为底本,单独影印,作为首卷,置于全书突出位置。

近年来,省地方志办公室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修志为用”,积极挖掘江苏丰厚的历史底蕴,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历时13年编纂出版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精心选编了《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等,现在又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道,编纂出版了《图志》,这是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加大方志古籍整理和研究力度,充分发挥地方志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功能,做好盛世修文、盛世修志这个“国之大者”,打造更多具有时代影响力、穿透力的史志作品,全面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左健伟主任。接下来,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先生介绍情况。

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一直是他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他对这里的关注,始终是进行时。紧跟总书记脚步,我今天来到江苏,参加新闻发布会,感到十分荣幸。我早年在南京大学求学,江苏既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后续工作中持续关注的地方,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会前有幸拜读《图志》,我深感其出版和发行,可谓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主要有三点:

一是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务实性举措。据不完全统计,从任福州市委书记起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已有100余次,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今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高度肯定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图志》将包含平江图在内的大量珍贵城池图、重要建筑图、名胜图收录其中,并配以城市建置史、城建史、文化史的文字记载。这既是对志书、典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保护、再挖掘和再运用,更是对城乡建成遗产和传统营造智慧的保护传承。它是江苏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务实举措。

二是这是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创新性探索。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求“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江苏在印发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的省情特征,发挥现存志书数量多、质量优的优势,组织文史、住建等领域专家及时开展研究,率先在全国编撰形成厚达400多页的地方图志,并在历史文化阐释形式和内容上做出诸多大胆探索创新。这是立足地方特色在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阐释上的先行探索,丰富了城乡历史文化挖掘的形式和内容,对带动全国各地的实践创新、助推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三是这是在新起点上推动江苏城乡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基础性工程。在城镇化进程中,江苏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道,城乡建设在全国保持着总体领先、部分率先的地位,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数量全国第一。当前,面对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在城乡建设中要全面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图志》作为一项历史文化研究阐释的基础性工程,它的付梓,我相信将为江苏构建江河湖海交融、城乡特色发展、文化多元共生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提供重要的学术依据和决策参考,为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利用发挥积极作用,为江苏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江南传统人居理想与城市营造智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积极贡献。谢谢大家。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杨保军总经济师。接下来,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下面可以提问。

光明日报记者:我们注意到,目前江苏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请问,《图志》可以对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怎样的支撑和服务?我们也注意到,去年江苏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请问,目前的基本情况和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图志》可以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怎样的帮助?

金文(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当前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从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2021年至今,城市更新工作已经连续三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保留城市记忆,稳妥推进改造提升。可以说,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图志》在推动城市更新方面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

第一,《图志》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留住老城记忆。当前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要留、改、拆、增并举,把更多有故事、有记忆、有情感的地方留下来,延续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空间的关系。《图志》中有关江苏13个设区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及城市空间演化脉络,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与周边山水环境和相邻城乡聚落的空间关系,了解城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存等,了解老地名、城市重大历史事件等。比如我们按图索骥,发现苏州的水与人居生活关系密切,那么在考虑提升城市功能的同时,也要将水环境改造和民生改善相结合,稳步推进城市保护和更新。

第二,《图志》将为更新建设前的考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规模地块利用和建设前,根据“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设计,需要开展考古调查勘探,这不仅有利于从源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避免建设性破坏,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建设项目的投资风险和运营成本。《图志》将帮助考古调查勘探确定地下遗址的方位、形成时期等信息,为科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以及后续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去年,我省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分类科学、保护有力、传承合理、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包括保护管控、特色彰显、工作联动、技术支撑和宣传引导在内的多方面工作,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目前,我省成立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同时推动指导所有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保护委员会,加强工作统筹协调以及重大政策制度、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问题解决方案的研究。今年,我们还将提请省人大出台《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决定》,加强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继续积极奋力推进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着力构建“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同时,科学合理促进活化利用,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区域特色发展和现代生活,让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百姓生活喜闻乐见的元素,不仅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推动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图志》是重要的方志史料,为我们认识省内各座城市的空间环境提供了可靠史证,是研究城市形制、境域变迁的重要依据。在大力推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下,我们将深刻理解好、运用好《图志》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助力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提炼,也将其作为指导编制各类保护规划的重要图文资料,将《图志》与保护传承工作各项任务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赋能。

中国江苏网记者:请问杨总经济师,您刚刚谈到《图志》是新时期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创新探索。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它在助推实践工作发展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谢谢!刚才几位发布人介绍了《图志》的特点。这本《图志》图文并茂,其内容描述了城市的山川形胜、风物人情以及文化胜景,都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如果用心品读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就会发现,它们都在生动述说着城市的过去,同时又深刻昭示着城市的未来。《图志》对我们下一步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以及推动城市建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在作决策并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搞清楚城市的来龙去脉。读懂《图志》这套书,城市的来龙去脉就清晰了。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从图的角度来看,“山—水—城”的格局很重要,需要读懂。为何“山—水—城”的格局如此重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对山水有着独特的情怀,早期有山川祭祀,之后有山水诗画,再之后在城市营建中有了山水城市。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把“山—水—城”格局设计好,这座城市就有了灵性。比如说,桂林为什么美?因为它就是一座山水城市,是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山—水—城”的营造理念和智慧建设起来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就很好地概括了“山—水—城”格局,体现了“山—水—城”关系。

江苏所有的城市在营建的时候都很用心。比如常熟,有一句“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形容其山水格局。比如扬州,有一座欧阳修营建的平山堂,扬州没有大山,但平山堂设计得很巧妙。欧阳修写过“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什么是“有无中”?就是在平山堂往南望,连长江对岸镇江的山都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这就是中国人在营造人居环境过程中,始终把自然环境、心理感受和日常生活贯穿融合。所以,我们通过阅读《图志》就能理解,中国人是如何重视山水,又怎样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想。李渔在南京留下了芥子园,他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山水是大自然灵性的一个外显,是大自然表达出的才情。他也说道,“才情者,人心之山水也”。人有没有才情,就看胸中有没有丘壑,心里有没有山水,有了文化的修养和积累,才能够更好地营建我们的城市。

概括起来,中国的城市有两个坐标,一个是山水为代表的自然坐标,还有一个是以文化空间为代表的精神坐标,两个坐标就锚定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所以在我看来,山水加上文化胜景、文化空间以及整个空间格局,是城市不变的基因,我们要珍惜历史,让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南京有一座阅江楼,是后人建的,这种精神不灭、生生不息的营建行为,使我们城市的文化有了灵魂、有了灵性、有了灵气。

《图志》的出版,首先需要大家更多地宣传它,认识到它的价值,更好地运用它,以了解我们城市的前人留下了哪些宝贵财富,了解到哪些内在精神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其次要把握重点,也就是我刚才谈到的文化基因,不要轻易破坏城市的山水格局。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文件提出,在城市建设中不要乱挖山、乱砍树、乱填河,要认识这些要素的价值。重点把握这些要求,梳理清楚文化脉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一代代去书写我们的现代篇章,推动文脉的延续。谢谢!

央视网记者:现在有非常多的装帧设计形式可以选择,我想请问,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仿古书形式出版这套书呢?

张乃格(《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主编):感谢您的提问。主要有三点考虑。第一,江苏是方志大省,历代编修过的志书约1200多种,流传到现在的约800种。光是省地方志办公室编纂出版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就收书630多种,共530多册,总量30多万页。大部分都采用“缩印”方式,每页相当于2个筒子页、现代出版物的4页。不把其中的“精华”图片选出来,一般读者查找起来十分困难。第二,现代社会发展非常快,信息“爆炸”。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节奏快,大家没有足够时间阅读“大部头”,面对“海量”信息无所适从。为此社会上兴起了“碎片化”阅读习惯,有人称之为“读图时代”。《图志》的选编与出版,正是出于适应这种阅读习惯的考虑。第三,江苏具有悠久的城建史。如果从春秋时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创建阖闾城算起,已有超过两千年历史。如果从新发现的泗洪县梅花镇顺山集新石器时代环壕聚落遗址算起,有超过八千年的历史。选用宣纸影印、手工线装的传统书籍形式,更能烘托出江苏悠久城建历史与深厚文化积淀。

我苏网记者:广陵书社是国内知名出版社,尤其以线装图书的出版享誉国内外。想问一下,我们是如何组织《图志》编辑出版的?

曾学文(广陵书社社长、总编辑):谢谢您的提问。广陵书社地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重镇——扬州,以雕版线装、古籍整理和地方文化出版为特色,在传统文化图书编辑出版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和影响。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最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古籍出版与文化传承指明了方向。中办、国办《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也为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广陵书社非常荣幸能承担《图志》的编辑出版重任。

接到该书出版任务后,我社高度重视,安排了经验丰富的文献编辑室主任担任责任编辑,制定了细致可行的计划,统筹安排好编辑出版工作。在专家的指导下,得到收藏单位的配合,遴选、整理能代表各个城市历史原貌的各类图片200余幅。责编与作者保持经常沟通交流,认真核对征引文献,精心进行编辑,在社里三审三校基础上,又组织专家进行审读,确保编校质量。省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专家反复论证审定,最终定稿。书稿史料丰富准确,文字简洁精炼,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出版要求。使用安徽泾县生产的上等宣纸精印,封面面料、签条、装帧考究,全书古朴雅致,精美大气。

编纂《图志》,采用传统的宣纸线装形式出版,这是一个创举,展示了江苏古代城市发展的面貌,反映了江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保存城市文脉、传承古代文化、推进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协助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方志办公室,做好本书的宣传推广,让精品好书拥有更多读者,让古代城市图志为当代城市建设服务。

现代快报记者:请问张主编,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叫做图志?图志跟地方志有什么关系?

张乃格(《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主编):谢谢您的提问。图志又叫图经,是今天地方志最为古老的形态之一。产生于东汉,盛行于隋、唐、北宋。东汉著名学者王逸的《广陵郡图经》,是今江苏地区最早的图经。北宋朱长文的元丰《吴郡图经续记》,是江苏现存最早,同时也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图经。

图志起源于地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绘制地图的国家之一。早在春秋时期,相传管仲所著的《管子》中就有《地图》篇,是现在所知最早专门论述地图的古代文献。现存最早的地图,是前些年出土的战国地图,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早期地图不仅绘有粗细线条、方框、圆圈等符号,用来表示河流、山脉、道路、关隘、居民点等地理实体,有的还用文字简要注记道路的远近、物产的丰瘠、城邑村落人口的多寡等。

因为地图可以缩天地于方寸,使读者不必亲赴实地便可以了解当地的险易与基本地情。所以它不但是古代军事家们行军布阵的必备工具,而且也是统治者实施赋役征收、行政管理的依据。《史记》就记载,刘邦入咸阳,诸将无不争掠府库金银、宫廷美姬,只有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正因为如此,后来地图逐渐成为国家疆域的代名词,这就是今天“版图”一词的来源。古代战争中,战败方要向获胜方献出地图,或表示割地求和,或表示纳土称臣。献出地图,就等于拱手送出地盘所有权、统治权。战国末期刺客荆轲预先把匕首藏在地图里,行刺秦王,结果失败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图穷匕见”。天子分封诸侯往往也是“据图授土”,在地图上进行的。《汉书》记载,东海人匡衡早年家境贫寒,“凿壁偷光”刻苦攻读,后来官至丞相,封乐安侯,采地31000顷。西汉乐安乡位于今宿迁市宿豫区、泗洪县与安徽省泗县接壤处。匡衡获封乐安侯就是在地图上进行的。但因为地图上地界标错了,比他实际封地多出400顷。

图志、图经兴起后,“图”继承了古代的地图,“志”“经”则扩展了古代地图上的注记,成为说明建置、区划、疆域、山川、城镇、风土等的文字。最为著名的图志,是唐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

地方志在南宋成熟定型,由原先侧重地理的“专志”,发展成为地理、人文并重,内容囊括建置沿革、天文地理、经济社会、教育文化、政治军事、宦绩人物的综合性“通志”,文字的部分成为主体,地图成为正文的补充。但图志形式并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南宋及其以后的历代旧方志中,境域图、山川图、城池图、名胜图是必收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只是与文字相比,篇幅的比例缩小罢了。另一方面,仍然有部分志书命名为图志,从未绝迹。如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生前就曾主修过民国《南通县图志》,全书26卷,收图70多幅。1926年张謇病故,《南通县图志》没有出版完,一时不知所踪,前些年才又重新发现。可以说,我们这次出版的《图志》,是地方志古老形态的创造性“再生”。

江苏广电总台记者:我想请问胡阿祥教授,您曾经主编过《南京古旧地图集》,想向您了解一下,您对《图志》作何评价?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谢谢您的提问。我编过《南京古旧地图集》,所以对编辑图志有一些切身体会。

江苏是文化大省。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平的省区之一,平均海拔全国最低,却是华夏文化典型的高原乃至高峰。而拥有如此高原乃至高峰的文化地理,在江苏历史文献中也有非常鲜明的表达。江苏是文献大省。不管历史怎么变,沧海如何桑田,文字图画都会传下来,是抹不去的记忆。今天的南京跟明朝的南京,跟六朝的南京差别很大。六朝的南京怎么样?明朝的南京怎么样?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来了解。省委宣传部组织了“江苏文脉”工程,“江苏文库”由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六编组成,合计约三千册,前五编所收,都是江苏历史文献。历史文献习惯称之为“图书”。最早是有图无文。古代传说“大禹铸九鼎”,现在称九州。每个鼎、每个州的范围之内,可能有一些文字标注在上面,这就是对图的解释,后来把这部分文字抽出来,叫做经。先是有图无经,然后是图为主经为辅。再往下面演变,是经为主图为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需要文字说明的东西越来越多,图有时是说不明白的,所以就成了图为辅经为主。再往下演变,经的比重越来越大,图的比重越来越小。在古代的传播条件、印刷条件下,图是不太容易传播的。古人说“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历史文献上说魏晋南北朝女子的发饰有多少种,头发做了多少种形状,文字怎么都说不清楚,那些出土的陶俑就帮我们解读了。所以古人又说,图为经,书为纬,一经一纬,然后成文。现在,学术界、文献界越来越重视古代舆图的收集、整理、汇编、研究,把它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做,已经出了不少古旧地图集,但多是以一个城市为主,也有一些地方出了省区古旧地图集,但是没有特别关注城市这一部分,而《图志》可以说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颇有创新。

从工作角度来说,我注意到,《图志》编纂的主持单位是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地方志办公室。两家单位推出装帧精美、内容丰富的《图志》,值得点赞。

从内容上来说,就我做过《南京古旧地图集》的体会,做这种书的难,不是难在文献方面,而是难在怎么选图方面。江苏这么多历史舆图,怎么选取?现在是读图时代,适应碎片化阅读,选图是颇具深意的。《图志》不仅是图,还有志,就是文字的价值。文字的解释说明,涉及到了叙述沿革、解读现象、提炼精华。《图志》把图选得很到位,把文字解说得很清晰、很准确,诚为出自专家的精品力作、非同寻常汇编性质的资料书也。

从价值上来说,在《图志》出版之前,有部分内容委托我审稿,我觉得里面有很多微言大义。如谢润盛先生的“序”中,寄寓“留住乡愁”的愿望;赵华中先生的“前言”,细数八千年江苏城建史的历史变迁,指出“江苏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与城乡建设事业,必将熔古铸今,积厚流光,继往开来,造福子孙”;张乃格先生的“南京城”,强调“古代的南京不仅屡为中原文化的避难所、南中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中心”,这加深了我们对“天下文枢”、“文学之都”南京的理解。我还注意到《图志》最后,是有违体例的“古泗州城”。清康熙十九年,泗州城被彻底淹没于洪泽湖下,这既引发我们对唐宋元明时代泗州城辉煌岁月的无限追忆,也高度凝聚了古代江苏人的奉献精神、大局意识,因为明清两朝“蓄清刷黄”“济运保漕”的大政方针,淮扬地区从此洪涝成灾,乃至汪洋恣肆。我们若以今天的情况,对照苏中地区诸多古旧城图,对此会有真切感受。《图志》不仅让我们致敬过去,还让我们珍惜现在,从而更好面向未来。

所以《图志》无论是从工作角度,还是内容角度,还是它的价值,我都觉得是一部可圈可点、可保可藏的经典力作。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胡阿祥教授从历史地理角度的精彩解读。记者朋友们,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开到这里。我们也把南京历代图志发到了公共邮箱,大家可以采用。愿我们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的过程中,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里传承好精神和梦想。谢谢大家!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