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科创突破助推城市拔节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家,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六
时间:2024-01-17 07:1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1月16日开幕的南京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披露了该市一年的发展成绩单。去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75万亿元左右,增长4.7%左右,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十。

高企总量破万,城市排名再进阶

近日,《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出炉,南京位列第4。在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等细分领域,南京得分仅次于北京、上海。在另一份榜单“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中,南京升至全球第6位。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南京超前布局原始创新,去年共有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累计达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创新策源地”持续巩固。此外,南京在研培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2个,全国第一家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在江北新区揭牌,成为主体落户南京市的首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

去年,南京紫金山实验室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尤肖虎院士团队将6G技术创新性应用于5G系统,实现频谱效率10倍以上的提升,极大增强了5G应用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位于南京城东的麒麟科创园,集聚了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一批国家队。去年8月,开源软件供应链基础设施平台发布,短短数月已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开源软件知识图谱。随后问世的“问天I”类脑计算机,较现有计算系统能效提升10倍以上,核心芯片自主可控。

战略科技力量的两大热力板块呼之欲出。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快打造紫金山科技城和麒麟科技城,特别是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在聚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形成新突破。

去年,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南京将重点促进企业的高新化、专精特新化发展,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力争突破2.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家以上。

强势集群发力,传统和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1月3日,南京完成“新年第一签”——极星科技中国区总部签约落户江宁开发区。这一项目包括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交付中心,将形成整车企业产业集聚协同效应。

以招大引强的全速奔跑支持产业强势升级。南京去年新签约华天科技晶圆级先进封测基地、美埃高端装备等9个百亿元级产业项目,LG新能源圆柱形电池四期、长安新能源汽车溧水生产基地、中材锂膜、日立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

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支柱产业招来“新势力”,彰显南京产业强市“新打法”。去年8月,南京提出坚持以增量项目引领四大支柱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两钢四化”转型迈出新步伐。去年,南京与中国石化、宝武钢铁、长安汽车、上海汽车等企业携手推进一批总投资近千亿元的重大转型项目。

在15日召开的南京市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上,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指出,要紧盯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焕新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精准对照选好题、深入调研找对策、发挥优势作贡献,在推进集群强链上展现新作为。

与“老四样”焕新升级齐头并进的是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力。南京聚力打造“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去年,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型材料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未来产业业务收入增长28%,江北新区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两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智能电网业务收入突破3200亿元。

枢纽功能提升,城市打开新空间

1月15日下午,一艘从巴西始发的运粮船“阿尔法发现”轮缓缓停靠在南京港。11.6米的吃水深度,刷新了该港口开埠以来进港船舶最大吃水纪录。

“一寸水深一寸金”,深水航道的黄金效能、绿色效应正在南京充分释放。去年,南京港集团完成集装箱多式联运量15.68万标箱,同比增长49.8%,连续两年保持全国内河港口第一。去年,南京开行中欧班列371列15211车,同比增长19.3%,增速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南京市市长陈之常指出,南京要聚力打造国际性交通枢纽城市。持续推进北沿江高铁、宁淮铁路、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开工建设南京北站枢纽;加快推进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加快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推进龙潭公铁多式联运枢纽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南京正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从蓝图走入现实,南京正推动续建宁扬、宁滁、宁马市域(郊)铁路,加快推动宁镇扬、宁马滁片区同城化发展。

新生圩长江大桥主桥合龙、建宁路长江隧道双线贯通、沪宁沿江高铁开通运营……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强化了城市向外的“超链接”能力。与此同时,内部空间布局的优化,正为新一轮发展腾出更大空间。南京市提出,要坚持组团式、多中心发展,以产业思维推动河西南部、大校场、麒麟、江心洲、雨花“两桥”、燕子矶等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江北新主城产业能级和功能品质提升,以推动土山机场搬迁带动南部片区空间整合,完善六合、高淳、溧水三大副城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