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法院打造“全链条”解纷体系 绘就诉源治理新风景
时间:2024-01-30 07:51 来源:新华日报 字体:[ ]

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耕诉源治理,创新打造“化纷减矛、化矛减诉、化诉减执”全链条解纷体系,推动形成“前端无讼、中端化讼、末端息讼”诉源治理新风景。

“三个赋能”控诉源,推动关口前移。如何在萌芽状态化解纠纷,减少矛盾?淮阴区法院从党建、专业、信息三个方面入手,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强化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

党建赋能,凝聚解纷合力。从2015年的“法官参与党群议事会”、2018年的“法官进网格”到2020年的“‘五共五强’法治示范村建设”,再到如今的“红金古秀”彩色人民法庭创建,淮阴区法院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诉源治理过程中,多元解纷路径随时代发展持续拓宽。同时,利用党群议事会、基层网格等平台,开展普法宣讲、矛盾联调、答疑解惑等活动,将党建引领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推动多元解纷不断创新发展。

专业赋能,推进能动司法。乡村的夜晚,一盏灯、一套桌椅、简易席卡有序“落座”,5分钟准备工作就绪后,一场夜间巡回审判开庭。这是一起邻里间因土地承包引发的侵权纠纷,被告认为原告在所承包鱼塘边密集种树影响自家庄稼采光,擅自将原告所种树苗移除,纠纷因此而生。该院法官在现场勘查、走访调查后趁热打铁,秉持“尽可能一次性解决纠纷”理念,在20余名村民旁听下有条不紊开始夜间庭审。最终,这场纠纷在双方友好协商下落幕。

一个案件的背后往往折射出一类社会问题,淮阴区法院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案件审判中发现的疑难杂症分门别类,充分利用专业优势,组织法官开展移风易俗、尊老爱幼等普法教育活动60余次,让“审理一案,治理一片”成效在淮阴扎根。

信息赋能,坚持与时俱进。近日,淮阴区法院“不许赖”抖音直播凌晨5:30准时开播,“记者+一线法官”实时互动模式吸引了90余万人围观,有力培育“诚信为本”的价值准则。该院自制的普法短剧“公司拖欠工资怎么办”“住改商扰民怎么办”等4期普法视频,获江苏省高院微博转载,浏览量达2万+。用百姓听得懂、学得会的语言和方式,开拓司法宣传阵地,倾力打造“明法安淮”司法宣传品牌,用“好声音”传递司法正能量。

此外,该院的立案风险评估平台、网上立案小程序,以及正在建设的“一体两位”诉讼服务中心等智能化设施,充分考虑当事人多元司法需求,以信息化手段让当事人“进一扇门、办好所有事”,让诉讼服务直抵群众身边,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三个阵地”控案源,汇聚共治合力。淮阴区法院紧紧围绕降低诉讼增量工作目标,深化“三个阵地”建设,推动大量纠纷在前端高效解决。

筑牢人民法庭前沿阵地。围绕“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以履职担当的作为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效。去年以来,法治保障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程贯彻实施,审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纠纷51件,协助村集体清理不规范发包合同33份;召开公共空间治理专题新闻发布会并发布典型案例6个;扎实开展“平安法治村居行”“法官进网格”活动,法官进网格500余人次,帮助指导村“两委”制定完善村规民约15个。

构建多元解纷平台阵地。优化解纷资源配置,“家门口解纷”的淮阴样板逐步成型。为提升纠纷多元化解层次,该院主动与人社局、公安局、妇联等职能单位沟通,积极作为,推动建立了婚姻家事、医患矛盾、道路交通等一系列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初步形成了人大政协、公检法司、社会综治、村(居)“两委”等各方共同参与,辐射乡镇、村居、网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一年来,通过各类平台诉前化解纠纷8200余件,妥善处理了233件涉工信系统企业改制劳动争议案件、涉358户农户1200亩土地租赁案件等一大批涉农纠纷。

深化解纷人才队伍阵地。鼓励、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参与矛盾纠纷的化解,让纠纷解决渠道从“一枝独秀”发展到“百花齐放”。聘请退休法官、司法局退休干部、人民教师等入驻诉前调解中心,打造“裘化荣调解工作室”和“海兰调解工作室”金字招牌,并根据人民调解员职业优势,成立劳动人事、医患侵权、交通事故、邻里家事等类案调解团队。2023年,全院驻庭人民调解员共成功调解案件2500余件,极大减轻了法官办案压力。

“三项机制”控执源,案结事了人和。该院坚持纠纷化解与服判息诉并重,推行“三项机制”,全方位化解矛盾纠纷,尽可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特色审判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坚持法理并用、情感转化,在办理家事案件中,创新运用亲情修复法,开展问卷自调查、视频再教育、亲情齐规劝、社会同介入等工作,通过情感宣泄、问题查找、亲情修复等环节,最大限度对破裂的情感裂痕进行修复;树立劳动者权益依法保护与民营企业生存发展并重裁判理念,妥善化解劳动争议、追索报酬等案件690件;坚持个案引领,“用人单位不得以‘转’外包形式规避用工责任”的案例,入选全省法院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

政法协同机制,打通“执行难”堵塞点。近期,全市公检法打击拒执罪联动会议暨执行沙龙在淮阴法院举行。“立足自身职能,主动争取党委政法委支持,深化司法机关的联动共治,打通公检法三家单位在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各方面堵点,凝聚联动打击拒执工作合力。”参会人员达成一致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政法协同机制,该院积极构建“‘政法’协同执前和解”一体执源治理新模式。同时,坚持党委领导、政法联动,以法官能动司法为引领,充分发挥政法委员、网格员、驻院人民调解员作用,探索建立“四员联动”执前和解机制,努力实现履行意愿全面提升、执前兑现全面提升、执行案件全面压降“两升一降”目标。

执破融合机制,推进经济主体“清陈出新”。创新工作思路,深度运用公益破产管理人机制,“无产可破”案件平均用时48天。某科技公司破产清算案入选“力度与温度”淮安法院十大最具影响力案件。“公益管理人”机制获评“淮安市2022—2023年度法治建设典型案例”。依法引导74家企业有序退出市场,释放土地650亩、厂房25150平方米,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提供承载空间。创新采取“实物资产打包+货币分配”混合资产分配方式,盘活某公司价值1800余万元的模具生产线,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坚持党委领导,尊重司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我们将继续深入打造具有淮阴特色的‘坚持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递进式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全面系统把握案结事了政通人和理念的科学内涵,自觉使之融入审判工作全过程,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全方位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该院党组书记、代院长刘洋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