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让“健康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上)
时间:2024-01-31 07:43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增强民生福祉、守护人民健康。今年,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并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等,为人民群众筑牢健康“防线”。聚焦“一老一幼”,我省还将加强适老化改造,深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并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盛会落幕,也是新征程的开始。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选取政府工作报告里的健康关键词,看相关领域如何通过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作把医疗卫生各项任务向前推进。2024年,我们相信,随着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项目抓实落地,我省必将推动更多“健康清单”变成“幸福账单”,让人民美好生活的梦想照进现实。

关键词【区域医疗中心】

“我们认真学习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健康江苏建设方面,报告提到了加强高水平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建设等等,这些举措都与增强老百姓民生福祉密切相关。”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于成功介绍,去年4月,江苏启动了高水平医院建设工作,医疗卫生界都非常振奋,也深感任务重大。高水平医院建设有六大任务,南京鼓楼医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专班,自上而下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聚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全力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依托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积极创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正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六大任务之一。

于成功介绍,委省共建的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南京鼓楼医院承担的任务是“4+3”。“也就是南京鼓楼医院要牵头建设4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包括骨科、风湿免疫科、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参与建设3家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包括心血管、综合和癌症。我们自加压力,争取在评审周期,也就是三年之内建成1—2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于成功表示。

于成功告诉记者,区域医疗中心在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技术转化、技术辐射和管理等方面,在区域内都应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核心,同样也是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域医疗中心的学科建设,需要进一步提升内涵。首先要具备一流的诊疗能力,能为老百姓解决疑难急危重症,能通过不断的临床研究,为疾病诊疗提供创新技术,这是医疗的“高度”;其次,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不能仅仅发展单个学科,而应当是围绕学科来发展好整个学科群,这是医疗的“厚度”;再次,在技术创新之外,还要做好服务的创新,通过一系列流程的改造,让信息多跑路,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减轻百姓负担,这是医疗的“温度”。

人才与管理,也将是南京鼓楼医院打造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力点。

于成功介绍,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做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医院要不断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培工作,完善人才结构,还要发挥好对外的辐射作用,为周边兄弟单位提供教学与帮扶,全方位建立好人才的“后备队”。

在管理方面,医疗质量是医院的主线与生命线,最新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单,南京鼓楼医院位列全国第七,得到了各方认可,离不开医院精细化的管理。南京鼓楼医院也将以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

关键词【妇幼保健院建设】

“江苏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妇幼保健机构的‘领头羊’,应更好地发挥妇幼健康服务和全省妇幼健康事业发展引领功能,切实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进一步推进医院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殷咏梅表示。

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殷咏梅介绍,医院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做好省级临床医学研究院妇幼研究所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组织架构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好公共实验平台、干细胞实验室等平台。此外,加强开放合作,利用院内和全省丰富的妇儿临床资源,积极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我们还会借助南京医科大学临床提升战略计划,加强临床与基础的合作研究,促进医院业务拓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

提升“整合型健康服务水平”是医院在综合服务能力方面努力的方向。“依托综合医院支撑优势,促进保健与临床深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全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体系。”殷咏梅说,医院将积极创建乳腺病、生殖医学、妇科区域医疗中心。另外,以危急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指导中心建设为抓手,强化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加强多学科协作手术和新技术项目开展。积极开展“互联网+妇幼健康”服务。发展分子诊断、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手段,提升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水平。

如何引领全省妇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强化全省妇幼健康信息管理,还将筹划建设江苏省妇幼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为全省妇幼健康资源高效配置、政策制订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殷咏梅透露,江苏省妇女儿童临床研究中心和全省妇幼健康质控中心也在规划建设中。医院还将建设运行好全省妇幼技能培训与考核中心、妇产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省“两癌”检查和产后康复等师资实训基地。借助远程医疗平台线上培训模块,统筹全省优质资源,加强全省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卫生是卫生健康事业根基,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今年,南通如何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精准发力?南通市卫健委主任张兵表示,2024年,南通将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通卫生健康新实践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2023年南通出台《南通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明确了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等28项具体任务。2024年,南通将继续抓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满足群众需求”这个“牛鼻子”,深入实施“基层攻坚五项行动”,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体验感、获得感。

张兵表示,今年南通将开展功能布局优化行动。通过“建、优、整、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进行优化重组、资源重整、功能重构。根据实际服务需求,将现有的“一镇多院”分散组合优化整合为“一院多区”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硬件设施改善行动方面,针对村卫生室存在危破房屋等现象,要逐一进行鉴定,杜绝危房办公,持续加大基层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配齐配足配优设施设备,改善就医环境。

基层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人才。今年,南通将研究制定基层卫生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方面的政策,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优化卫生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制度,鼓励人员双向流动。

在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中,南通继续推进“千县工程”,深化市区三级医院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年内,全市4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新建75个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功能中心’,新增甲级村卫生室91个。”张兵说。

为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卫提质增效,张兵透露,南通还将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立定期督查评估和质量控制制度,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家庭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及慢性病防治管理康复能力。结合社区网格化、居(村)委会功能配置,在城乡社区、居民小区建设家庭医生工作室,采取定点、定人、定时方式,促进家庭医生深入社区开展巡回服务。

关键词【重大疾病防控水平】

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前提和保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体现了我省推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省疾控中心党委书记朱宝立表示。

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应以科研为核、学科为基。“我们要坚持以科学举措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攻关重大疾病、健康危害因素防控策略和核心技术。”朱宝立介绍,省疾控中心将打造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国家卫健委肠道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和省卫健委疫苗临床评价医学创新中心、省卫生应急工程研究中心等学科矩阵,提升防控策略决策咨询、监测预警、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国内一流实力。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更好地处理‘医’与‘防’的关系,也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朱宝立表示,要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完善医防融合机制是其根本保障。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机制探索和创新,建强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医防融合工作体系。“我们要通过构建全省疾控体系医防融合专业队伍,制定切合我省实际的医防融合工作规范和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清单,从省市县三级层面试点‘疾控—医疗’机构医防协同工作机制。”

公共卫生人才是提升重大疾病防控水平的关键。“对外拓展,靶向引才。对内挖潜,精准滴灌。”朱宝立一语点出中心的人才引培体系。“我们调研制定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实施方案,设置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岗位;突破传统,创新搭建多元化人才培育平台,争取上级机关支持,优化专业技术高级岗位比例。”此外,通过完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措施、构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跨机构双导师培养模式等方式,在提升防控重大疾病突发疫情、攻关重点项目和疫苗临床试验等服务人民健康的过程中磨砺人才,释放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摔打疾控队伍过硬能力,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