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筚路蓝缕、艰难起步,到爬沟过坎、奋起直追,时光见证盐城工业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不凡跨越。1917年,盐城成立第一家公司制工业企业——东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45年,新四军在盐城成立三师枪械修理所(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前身);1983年盐城建市后,逐步形成以汽车、机械、纺织、化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成长了悦达、江动、森达、燕舞等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和品牌;进入新时代,“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起势,SK新能源、弗迪电池、立铠精密、东山精密、天合光能、阿特斯等一批百亿级项目建成落地,工业实时开票突破万亿元……盐城工业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形成“万亿规模总量、千亿产业支撑、百亿企业引航”新格局。
跨越构建新型工业化新格局
盐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充分发挥非常“6+1”比较优势,聚焦“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聚力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挺起高质量发展坚实“脊梁”。盐城工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2023年全市实现工业实时开票销售10074.1亿元,连续三年跨越四个千亿级台阶。
拥抱新风口、勇闯新赛道,盐城强基础、补短板、锻长板、育集群、建生态,加快建设主导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地标特征明显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2023年,23条重点产业链规模超7000亿元,占全市规上比重达85%,同比增长19.8%。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2023年,产业开票高于全市工业面上4.3个百分点,立铠精密全年开票265.9亿元,获评2023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百强企业。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3家企业新入选国家5G工厂,实现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协同攻关项目的突破。
新材料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为推动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盐城市实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建成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工程技术研究基地、不锈钢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9家,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4家。
汽车产业转型提速快跑。2023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开票销售971.7亿元,同比增长32%;整车销售17.5万辆,同比增长29.6%。整车加快电动化转型。悦达起亚引进EV6、EV5车型,加快打造起亚全球新能源车和出口车生产基地。华人运通加大新车型推广和市场开拓力度。一汽盐城分公司落地,推动一汽集团在盐建设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零部件实现较快增长。先后招引落户比亚迪、蜂巢、耀宁等一批龙头企业,动力及储能电池产业建成产能84.3GWh、在建产能70.5GWh、拟建产能115GWh,开票销售326.9亿元,同比增长64.5%,带动汽车零部件开票实现29.6%的高位增长。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加快中汽研智能网联试验场建设,推进新石器无人车拓展示范应用场景,引培充电桩建设运营单位47家,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4.1万个。
聚链成群,蓄能成势。晶硅光伏、动力及储能电池、不锈钢产业规模跃居全国前三位。东台特钢材料、射阳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建湖油气钻采井口装备、响水不锈钢获评省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认定数居全省第四位。
蝶变激发新型工业化新动能
盐城市积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设立4个离岸科创中心,建成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高层次企业研发机构,布局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富乐华半导体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创新载体,“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累计招引各类人才超11万人,入选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1月5日,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重大项目落户盐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在盐设立区域性服务中心,围绕绿色产业检验检测认证评价进行深度合作,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物所选择盐城作为氢产业发展的重点实验检测基地。
实施上市扬帆、专精特新倍增、高企培育行动计划,打造优质企业矩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数和累计数均实现翻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居苏中苏北前列。润阳新能源、立铠精密、富乐华半导体、画你爱萌4家获批省独角兽企业。润阳股份获得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批复。
专精特新企业呈现“5678”的特点,即超50%企业居全国细分市场前三位,超60%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超70%企业在细分领域扎根10年以上,超80%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实现全覆盖。
数字赋能,智造未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发展。立铠精密、维信电子获评国家智能工厂,建成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国家5G工厂7家。获评国家“双千兆”城市。
面向高端前沿,在强基筑峰中展现盐城作为,突破功率半导体基板材料、高密度柔性线路板、大功率风电机组、先进光伏、烟气治理等一批“卡脖子”技术,金风科技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年度十大国之重器,中海油盐城“绿能港”入选央企十大超级工程。
领跑竞逐新型工业化新浪潮
作为全省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双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城市,新能源产业入选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3个低(零)碳园区和盐城经开区列入省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试点……盐城以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总抓手,率先启动低(零)碳产业园建设,推动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布局,新能源产业规模和开发规模实现“两个翻番”和“两个破千”历史性跨越。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已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光伏行业全国前10强企业有8家在盐城投资,硅片产能76GW/年,光伏电池片产能145.6GW/年,光伏组件产能158.8GW/年,综合产能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瞄准“双碳”目标,盐城坚持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23年,新创建国家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31家,省级实现倍增;盐城高新区创成国家绿色园区,新建成省级绿色园区3家,位列全省第二。
推进工业节能减碳,制定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深挖钢铁、造纸、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节能潜力,开展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碳行动,加快工业用能和终端产品电气化改造,加快实施100个重点绿色化项目。
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和“三项清理”工作,制定实施价格、资源、金融、奖惩4个方面11条差别化政策,2023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开票同比增长16.5%。推进企业技改升级,瞄准高端、智能、绿色等方向,深入实施超700个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