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制造强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闻发布会
时间:2024-02-04 18:13  来源: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为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两会部署,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改善社会预期、回应群众关切,经省领导批准,近期我们组织了“贯彻省‘两会’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系列新闻发布活动。前不久,省两会上,公布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关情况、预算执行和草案有关情况。1月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今天,我们继续召开“建设制造强省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专场新闻发布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今天,我们邀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人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感兴趣的问题。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爱勋先生、副厅长李锋先生,制造强省推进处处长赵娟女士,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马克先生,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处长邱薇薇女士,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王小飞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魏赟。

首先,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朱爱勋先生介绍情况。

朱爱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给予关心支持。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下2023年江苏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3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10月,省委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为全省工信系统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谋划开展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我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构建“1650”产业发展体系,工业经济实现率先整体好转,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新”上。

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实现新提升。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超过全国3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增长7.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新建投产企业贡献全省工业经济30%的增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91.9、连续三年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7.9、连续九年全国第一。编制实施年度500项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全年169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72个项目竣工投产,全省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9.1%、9.1%,分别高于全国0.1个、2.6个百分点。扎实抓好国家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惠企政策落实,累计2.2万家企业享受增值税加计抵减额超100亿元,争取中央财政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资金2.2亿元、全国第一。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六个一”工作机制,累计成立专家委员会49个、促进机构71个,梳理建立5145家重点企业库、3.6万家“1650”产业体系企业库,针对性制定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聚焦10个国家级集群,“一群一策”编制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一群一品”开展对接活动,高质量举办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全国性展会,省政府与中国商飞、中航发、中航工业、国机集团等央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以造船业为例,2023年我省造船业三大指标占全国份额均超四成。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全球手持订单30强船厂榜单中,中国共有20家船厂上榜,其中有8家来自我省。中国手持订单30强船厂榜单中,我省扬子江船业位居第一。

三是产业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去年,成功获批国家高性能膜材料创新中心,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达到3家,并列全国第一。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8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26家。制定“1650”产业体系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实施方案,全年安排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59个,完成项目验收69个、累计121个。一批项目攻关突破,极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例如,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止裂钢”项目,开发了世界上难度最大的100毫米厚度的集装箱船用止裂钢,打破国外长期技术垄断,解决了船用核心材料的关键难题,满足了高技术船舶对高止裂韧度钢板的迫切需求,并实现全球首次示范应用。此外,我们还持续推动创新成果“推用转”,全年发布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234项,推广信创产品1535项、首台(套)装备76项、首批次新材料31项、首版次软件112项。

四是数实融合发展有了新成效。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4%左右。统筹做好免费诊断、行业实施指南编制、重点改造项目推进、试点示范培育、服务商建设等工作,两年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万个,2万余家企业完成改造项目约2.5万个,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覆盖率近65%。全年新增国家“数字领航”企业5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个、5G工厂97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1448家,均居全国第一;新认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501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12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21个,苏州入选全国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给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例如百年老厂无锡一棉,通过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企业产量提升37%,生产效率提升30%,不合格品减少25%,吨纱用电降低10%,运行成本降低22%,工人劳动强度降低60%,万锭用工15人以内,先进生产线达到10人左右配备,用工成本降低40%,取得非常明显的成效。像无锡一棉这样的企业,在江苏还有很多。

2024年,工业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但是,江苏拥有基础最雄厚、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特别是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和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召开后,全省各地凝聚起支持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和省两会要求,坚决扛起“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深化“1650”产业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智改数转网联、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产业服务支撑等六大工作体系建设,巩固和增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知重负重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我先介绍这些,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谢谢朱爱勋厅长。下面,大家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举手提问,提问前请说明供职于哪家媒体。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建设16个省重点集群”,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筹划今年工作时有哪些具体考虑?

赵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制造强省推进处处长):谢谢您的提问。2023年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会议上,信长星书记指出要强化产业集群思维。集群化已经成为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重要空间形态和产业组织方式。江苏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起步早、进展快、成效明显,以设区市为主体的10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总数全国第一。2023年我们梳理形成“1650”产业体系。聚焦重点培育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下一步,我们主要围绕“集群筑峰”,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构建“556”集群培育体系。实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增强10个国家级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等集群向世界级迈进,打造5个世界一流(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纺织、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5个国际先进(新材料、物联网、半导体、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6个全国领先(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通信、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兴数字产业、节能环保、新型食品)的“556”集群方阵。

二是推动集群“强基韧链”。制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实施集群“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培育支持计划,每年重点推进锻长板延链、补短板攻关、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建设等“5个一批”项目。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球伙伴计划,推动重点集群与国际知名集群开展交流互访,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作交流平台。

三是汇聚集群培育合力。坚持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推动市级层面优化产业定位,建立集群和产业链培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发挥集群发展促进组织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类创新要素汇聚的生态体系,争创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县(市、区)依托各类工业集聚区、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基础支撑。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新华日报记者:新型工业化是当前一大热词,上周结束的省两会也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请问工业和信息化部门接下来将会采取哪些举措落实这一部署?

朱爱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出部署,这次省两会又进一步细化了相关任务和举措。在1月19日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我们提出以制造强省建设为统领,奋力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具体部署了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不断迈向高端化、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新型工业化等九方面重点工作任务。这些部署安排,都是围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展开的。综合起来讲,就是全省工信系统将以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为总抓手,持续推进“1650”产业体系建设,加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聚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强化创新载体建设,深入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点-链-面”结合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全年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以上,积极争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围绕船舶工业软件、光伏、动力电池、北斗卫星导航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以上,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面向“1650”产业体系重点企业征集重点技术难题,发布2024年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全年推广应用1000项左右新技术新产品。

二是坚持数实融合,着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充分发挥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加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析研判,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一批优秀人工智能软硬产品入选首版次软件、首台套装备,征集遴选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示范项目,培育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聚焦重点集群和产业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快生产设备和流程改造提升,推动企业从制造环节到企业层面的全面智能化改造,全年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含5G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0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车间600个以上、智改数转网联标杆企业10家左右,创建一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领航”企业。

三是坚持节能降碳,全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节能技改三年行动计划,强化节能监察倒逼与节能诊断服务引导,加快工业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升级改造,重点推进百项节能降碳技改项目,创建一批能效“领跑者”企业,力争全年新增节能能力达200万吨标准煤,试点创建一批“零碳”及“近零碳”工厂,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和行业建设工业领域数字化碳资产管理平台。健全绿色制造梯度培育机制,动态调整绿色工厂培育库,力争全年创建国家绿色工厂90家、绿色工业园区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0家,新增省级绿色工厂500家左右、省级绿色园区10个,新增10家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00家绿色产品认证企业。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省广电总台融媒体中心记者: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过程中,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实现服务化转型正成为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服务化转型或升级?

李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制造+服务”两端共同发力,一手抓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一手抓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提升,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目前,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包括城市、企业、平台、项目)57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国家级工业遗产项目11个,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围绕“1650”产业体系推动服务化转型的能效加速显现。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两会精神,聚焦“1650”产业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制造+服务”转型,深入实施服务型制造“十百千”工程。围绕“1650”产业体系,分类引导制造企业大力发展数字化设计、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在线监测、远程诊断和维护等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环节拓展、向“制造+服务”转型、向“产品+服务”转变。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及省有关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政策意见,每年培育100家左右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积极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不断探索“制造+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通过省市联动充分发挥省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作用,带动1000家左右制造业企业实现服务化改造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推动“设计+产业”创新,提升工业设计赋能产业链水平。聚焦“1650”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加快工业设计发展,每年培育8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示范园区),推动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分领域分地区组织“设计+”产业链专项行动,梳理摸排一批产业共性需求与关键技术清单,组织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开展定制方案服务,促进工业设计服务产业链高效对接。高水平举办“紫金奖·工业设计大赛”。

三是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文化业融合发展,培育新优势新载体。建立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四个一”工作机制(一个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库、一份重点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任务清单、一批“两业融合”典型示范推广案例、一系列“两业融合”专项对接活动),引导全省生产性服务业资源集聚化、平台化和高端化发展,为促进两业融合提供基础支撑。坚持“工业+文化”并举,大力弘扬工业文化精神。积极培育省级工业遗产、“大思政课”工业文化实践基地等载体,推动工业遗产项目融入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局。组织全省工业遗产专家行活动,加强对工业成就、工业历史的宣传力度,有效推动工业文化交流与合作。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荔枝新闻/我苏网记者:未来产业是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请问我省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推动全省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有哪些考虑和打算?

李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谢谢您的提问。2023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围绕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1650”产业体系,其中将氢能、储能、元宇宙、人工智能等10条产业链列为未来产业链。印发《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江苏省推进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等4个重点方向,组织推荐有能力有潜力的企业参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加快前瞻培育新赛道新产业。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未来产业重点领域,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省政府未来产业发展部署,研究制定《关于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以创新为动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场景为牵引,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创新要素保障,筑牢基础支撑。面向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支持龙头企业集聚产学研用创新资源,每年实施10项左右重大技术难题协同攻关项目,加快突破一批引领性技术装备。围绕第三代半导体、工业元宇宙等领域,培育省级未来产业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深入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依托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工程,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产业重点领域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培养与未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卓越工程师。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化工作,引导企业制定一批技术自主、应用带动的新标准。

二是强化产业主体培育,提升发展能级。引导各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前沿领域,重点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30家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链主”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支持企业深耕未来产业细分领域,打造“独门绝技”“硬核本领”,培育一批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加入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标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车联网、区块链先导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未来产业先导区,推动产业特色化集聚发展。

三是强化应用场景牵引,构筑产业生态。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需要,加快建设多元化未来制造场景,支持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等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推动产业链结构、流程与模式重构。发挥相关协会、学会作用,探索发布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宣传推广优秀实践案例,以场景创新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用好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首批次新材料相关政策,每年省级重点推广应用20项以上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未来产业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加速落地。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江苏经济报记者:我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列为十个方面重点工作之首,而投资拉动又是促进经济的重要手段。请问,我省在进一步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方面,有哪些具体安排或举措?

邱薇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投资与技术改造处处长):谢谢您的提问。工业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压舱石”,也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近年来,我省工业投资总量全国领先,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下一步,围绕扩大工业有效投资,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提振企业投资信心。结合国家和省近期出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促进民间投资和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宣贯力度,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料件免税等优惠政策,推动更多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工业通信业重大项目专项贷款等政策支持。通过深化产融合作,加大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各类产业基金对接力度,常态化开展政金企交流活动,引导更多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我省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加大惠企政策落实力度,真正让企业愿投、敢投、放心投。

二是持续优化投向引导,着力提升投资质量效益。围绕“1650”产业体系,聚焦传统产业焕新、智改数转网联等重点方向,编制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引目录,以提高技术、能耗、排放等标准为牵引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和供应链配套项目的招引,指导各地做好项目的谋划储备,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后劲。加强工业投资形势的分析和重点行业投资热点监测,对投资热度较高行业和同一主体多点布局情况及时发出预警提醒,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三是持续细化服务保障,着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近日,我厅印发了2024年省重大工业项目清单,共600个项目。在此基础上,同步更新了省市县三级联动调度的重点工业项目库。下一步,我们将依托“数字工信”平台,加强跟踪调度,统筹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同时进一步健全企业服务日制度,建立重大项目协调保障绿色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切实做好项目建设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保障,推动项目早建成、早达产、早见效,为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中宏网记者:今年是我省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请问我们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发展,加快建设数实融合强省?

王小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两化融合推进处处长):谢谢您的提问。2024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要完成“基本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启动实施全覆盖”目标任务,我们将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大行动”,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更广范围推广数字化转型。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和两化融合等国家标准的宣贯,完善“智改数转网联”诊断工作指引,推广线上免费评估诊断工具,加强诊断成果应用,确保规上工业企业免费诊断全覆盖。组织开展新一批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的编制,分行业、分场景梳理和编制关键环节的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和基础设施等改造投入清单,推广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和解决方案,基本实现“1650”产业体系全覆盖。支持各市集中采购或补贴推广一批优质通用、小快轻准的工业软件,低价或者免费供中小微企业使用,引导企业上云用平台,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上云全覆盖。

二是更深程度推动智能化改造。聚焦“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集群和产业链,以生产设备、关键工序和业务环节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生产设备和流程改造提升,力争推动1万家工业企业完成改造任务。围绕研发设计、生产运营、运维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培育和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编制全省“智改数转网联”示范企业建设工作指引,完善示范车间、工厂、平台和企业建设指南,基于规上工业企业评估诊断数据,构建全省一体化的示范企业梯度培育和智能化改造推进体系,争创一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数字领航”企业。充实和完善省服务商资源池,遴选优秀服务商,围绕典型场景、解决方案、投入产出、安全保障等重点,省市协同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市县行、进园区等产行业供需对接活动,引导和支持广大企业分类、分层、分步实施智能化改造。

三是更高水平推进网络化联接。制定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意见,加快推进5G、“双千兆”网络建设,切实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适度超前布局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不断提升算力供给能力,力争全省综合算力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制定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意见,面向重点行业和产业集聚区,培育和创建一批国家和省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和“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资源集聚和能力开放,为企业的“网联”提供更多、更优的可“联”平台,形成赋能生态圈,推动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优化和完善省级工业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持续开展深度行活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工业信息安全防护能力。聚焦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链,支持省级以上园区强化数字化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全面感知、泛在联接的智慧园区。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江南时报记者:近期,省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关数据,显示全省工业经济率先整体好转、实现较快增长。请介绍一下,工业经济在结构优化上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马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谢谢您对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关心。2023年,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着力促进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是“1650”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3个集群开票销售增速均超过10%;新型食品、新兴数字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高端纺织、新型电力装备等5个集群开票销售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提升到41.3%和49.9%。“新三样”发展迅猛,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芯、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6.3%、18.7%、45.6%。苏中、苏北增速提升。苏中和苏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9%和11.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是民营工业占比上升。2023年规上民营工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为58.9%,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稳中向好。2023年,全省6.2万家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5661.3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表现亮眼。4525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2.8%,高于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0.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达8.6%,高于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3.1个百分点。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

魏赟(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处长):记者朋友们,建设制造强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恳请大家帮助做好宣传。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开到这里,会后还可以进行单独采访。春节临近,在这里,我们和各位发布人一起,提前祝各位记者朋友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