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未来产业”,并提出将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
根据工信部等七部门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的定义,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由前沿技术驱动,尚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此前,江苏明确提出要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风口”之上,江苏将如何统筹做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篇大文章,更好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以产业需求牵引技术突破?记者进行了调研。
前瞻布局,启动未来产业发展引擎
制作个性化产品视频、智能替换图片背景、自动生成产品海报……2月初,焦点科技旗下中国制造网为中国外贸企业打造的AI外贸助手AI麦可再次更新迭代,推出视频生成、智能排版、行业情报三大功能,大幅提升了外贸人的工作效率,被不少外贸人称为“种草神器”。“在外贸企业的网络推广中,视频营销非常流行,但制作视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现在有了AI麦可的视频生成功能,这些烦恼全部消失不见了!”一家外贸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说。
2022年,中国最大的生物计算平台——百图生科苏州研发中心于苏州工业园区正式启用,定位于打造世界领先的大分子药物研发生物计算引擎。去年10月,百图生科(BioMap)宣布与赛诺菲达成突破性战略合作,利用BioMap的人工智能平台,共同开发用于生物治疗药物发现的前沿AI模块,有望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
在常州,全市最大光储充检超充港正辉光储充检超充港、全市首座充电公园新桥星星充电公园等接连建成投用,已累计建成公共充(换)电场站156个、充电桩1158个、既有住宅小区内充电桩超5000个。
这些新技术、新场景是我省未来产业拔节生长的生动写照。
未来产业是什么?它是细胞治疗产品,是科幻电影里足智多谋的“人形机器人”,也是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的先导力量。
近年来,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围绕未来产业出台多项政策举措,抢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氢能与储能等前沿领域,以前沿技术能力供给引领新场景、创造新需求,构建全链条未来产业生态,创新企业千帆竞发,产业发展利剑出鞘。
全省高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5个,参与建设16个,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目前建有江苏首个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EDA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高能级创新平台。
中科南京智能技术研究院研发的“问天1”类脑超级计算机成功实现约5亿神经元仿真,领跑国内类脑超算水平;徐州医科大CAR-T细胞产品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有效率、缓解率较国外同类产品提升近一倍。
南京未来网络小镇成功创建省级特色小镇,集聚上下游应用企业160余家;苏州张家港、常熟,南通如皋等地吸引和培育氢能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和机构超过300家,占全国氢能企业数量比重超过10%。
为了进一步点燃创新引擎,激发未来产业的发展动能,去年11月,我省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产业发展描画路线图。
《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超前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从而明确构建“10+X”未来产业体系,并持续多方向、多路径开展不确定性未来技术预研,根据未来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及时更新和扩充重点发展方向。
《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到2030年,未来产业形成较大规模,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实现从大到强、从有到优,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到2035年,未来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形成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未来产业体系,未来产业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江苏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
厚植沃土,塑造战略竞争新优势
“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不仅包含传统的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数据、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要围绕创新要素构建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未来产业集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高清表示。
培育未来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各环节紧密携手、踏浪同行,我省各方正全面“动起来”。
——持续练好内功,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明天”科技锻造“后天”产业。《指导意见》提出,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建设“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每年实施15个以上前瞻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培育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提升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能力。
一份科技创新成绩单令人瞩目:2023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约4100亿元,占比3.2%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回稳向好态势,产值占比49.9%、较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占比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均提前两年完成了省“十四五”目标,科技型中小企业9.4万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达110家,均居全国第一。
——积极引育人才,夯实产业发展底座。
培育未来产业,人才是关键。业内人士指出,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须聚焦战略科学家、顶尖技术人才、领军企业家三类关键人才。目前我省有20余家本科高校设有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技术相关专业学科,超过75家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现有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9.9万人,拥有两院院士8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高层次人才的总数占到全国高校的10%。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引导高校强化与行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协作,继续推动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实验室,支持高校联合地方政府、企业,积极探索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
——做强企业主体,强化应用场景牵引。
未来产业创新生态搭建既需要企业主体培育,也需要应用场景建设。省工信厅一边印发《江苏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江苏省推进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以顶层设计引领企业发展,一边组织推荐有能力有潜力的企业参与工信部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加快前瞻培育新赛道新产业。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元宇宙、人工智能等10条产业链列为未来产业链,还将继续重点引进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30家未来产业“链主”企业,鼓励中小企业加入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并打造10家未来产业促进机构,推进场景挖掘、供需对接、建设运营,加快开发一批未来产业融合应用场景。
——用好财政活水,助力产业行稳致远。
从“一片草”长成大产业,资金投入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底气”。《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与相关设区市共同组建未来产业天使基金,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科技,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进一步优化省级有关专项资金支持方向,按照各有侧重、错位支持的原则,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省财政将统筹安排省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和信息化转型升级以及人才发展等专项资金,按照‘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的培育链路,对未来产业发展给予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负责同志表示。
风继续吹,“5个100”行动持续助力
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和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是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抓手。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发展未来产业具有良好基础,部分领域形成比较优势,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等与世界先进水平“并跑”,人工智能、氢能与储能等已初具规模。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未来产业的决策部署,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近日,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突破100项前沿技术、培育100家示范企业、建强100个科创园区、打造100个应用场景、形成100项标准规范……风口之上,再送一程。根据《行动方案》,我省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为重要载体,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到2026年,在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推进100项前沿技术、培育100家示范企业、升级100家科创园区、开发100个应用场景、研制100项标准规范,打造“技术策源—应用牵引—企业孵化—产业集聚”的未来产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新的产业支柱和科技源泉。
记者了解到,《行动方案》部署了五大重点任务:
着力推进100项重大前沿技术攻关。分领域编制未来产业“一图三清单”,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实施前沿技术研发计划,重点围绕量子科技、未来网络、类脑智能等优势领域进行研发部署,力争率先取得突破,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着力培育100家未来科技创新示范企业。遴选一批主攻前沿技术、具备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示范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上下游协同创新。
着力升级100家未来产业科创园区。重点打造一批未来产业标杆孵化器,加快提升“硬科技”孵化服务能力。以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和高新区为主阵地,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未来产业孵化高地。
着力开发100个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布局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支持高校院所建设早期试验场景,支持领军企业搭建行业融合应用场景,支持高新区打造特色化标杆示范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加速产业化进程。
着力研制100项未来产业标准规范。强化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联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氢能和新型储能等未来产业标准化组织建设,引导经营主体紧跟前沿技术趋势,加快重点标准研制,加速未来产业标准推广应用和商业化落地。
《行动方案》特别提到,将成立省科技厅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工作专班,强化省市(高新区)联动,做好相关指标和重大任务分解,加强要素保障,形成推进工作合力。同时,支持各地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遵循规律科学合理布局未来产业,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促进形成产业间联动发展、区域间相互融合的协同发展格局。另外,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省前沿技术研发计划,保障专项资金安排并逐年增加投入;创新金融支持服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新技术研发和未来产业创新适配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资金投入等。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还将建立评估机制,省地联动建立未来产业科技创新“5个100”数字管理系统,强化动态管理,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链接:
江苏十大成长型未来产业
为继续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江苏省印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虚拟现实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第三代半导体
高标准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动碳化硅、氮化镓单晶衬底及外延材料制备技术升级和应用延伸,大力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微波射频器件、光电子器件等产品,超前布局发展氧化镓、金刚石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打造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地。
未来网络
全面提高未来网络试验设施运行服务能力,加快实现重大价值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发展高速全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算力网络、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通感算一体、设施与应用深度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支持南京、苏州打造未来网络新概念新技术新应用的发源地和引领者。
氢能
围绕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充分发挥江苏沿海风电资源集聚优势,着力突破海水制氢等可再生能源制氢关键技术,推动液氢制储运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积极发展石墨烯、高活性轻金属等固态储氢材料及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制储氢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氢冶金等场景示范应用,实现多能互补。
新型储能
稳妥推进钠镍/钠硫电池、固液混合/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及关键材料的低成本、规模化应用,加快提升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储能技术产业化,探索熔盐储热、飞轮储能、重力储能等前沿技术,加快高比能、高安全、长循环新一代储能电池技术研发,持续提升储能系统集成能力和智慧可控水平,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
细胞和基因技术
聚焦基因组学、基因测序、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重点领域,突破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及配套试剂、载体递送、基因编辑、类器官等关键技术,加快CAR-T细胞及干细胞治疗、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溶瘤病毒产品研制,鼓励发展类器官芯片、DNA存储等新技术。深化产医融合发展,支持关键原材料、重要设备耗材等研发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合成生物
加速DNA/RNA底层技术突破验证和转化扩容,积极发展基于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的DNA/RNA自动合成系统,超前布局定量合成、蛋白质设计、细胞设计、高通量筛选等前沿技术,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创新与工程化应用。
通用智能
积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加快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前瞻布局类脑智能技术,积极开展AI大模型技术研究,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服务业、智能制造业。
前沿新材料
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需求,发展粉末冶金、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材料、智能仿生材料、超导材料、超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强化前沿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和应用示范平台建设,促进新一代材料与关键装备、终端产品同步研发、生产、验证和应用,推动一代材料革新一代装备。
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
瞄准碳中和愿景下零碳负碳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碳捕集、运输、利用、封存、监测等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系统集成耦合与优化,发挥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在能源系统和工业领域的关键减排作用,加快实现低能耗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及封存能力。探索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液化驱油、矿物封存、有机化学品和燃料制造、高值无机化学品生产等碳利用技术,加快推动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碳捕集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
虚拟现实
重点攻关近眼显示、渲染处理、感知交互、网络传输、内容生产、压缩编码、安全可信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虚拟现实关键器件、终端外设、运营平台、应用软件等供给能力,加快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演艺娱乐、安全应急、残障辅助、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场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