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线代表们满怀激动热议发扬工匠精神
时间:2024-03-08 07:25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迎着全国人大代表、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车体分厂电焊工孙景南代表的目光说:“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没有世界顶级一流的水平,不可能做出最好的装备。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把职业教育搞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一批培养出来。这是顶梁柱,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

总书记的赞许和激励,让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代表们无比激动。这些天,如何回应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大国工匠,成为一线产业工人代表们思考讨论的热点话题。

“产业工人的身份让我自豪”

“‘凭本事吃饭’一直是我们产业工人最朴素的职业追求,在这个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我们产业工人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从一个技术“小白”到大家口中的“褚师傅”,从普通技术工人到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人大代表、太仓万方国际码头有限公司营运操作部门机三班班组长褚锋凭借高超的门机操作技能闯出一片天地。

褚锋操控的门机,是码头行业最难掌握的机械之一。在吊装“风力发电机组—风叶片”作业中,风叶片长达56.8米,相当于18层楼的高度,且船舱空间狭小,留有的作业空间前后左右的间距仅有5厘米。褚锋巧妙设计出操作流程并创新“曲线”吊装法。“开门机看起来枯燥又辛苦,如果肯钻研,也会乐趣无穷。”褚锋说。

在褚锋眼中,工匠精神蕴含着坚持、专注、细致、创新等特质,还离不开技能传承。“把好的经验通过传帮带,影响一群人乃至一代人,大家共同进步,这是技术高手应有的追求。”在他带动下,万方国际码头门机班的整体操作技能水平大幅提升。2019年,褚锋参与的创新工作室被苏州市人社局命名为“褚锋门机操作技能大师工作室”。

“专”是所有优秀产业工人共同特点,也是工匠精神内核之一。

“总书记说,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这是对工匠精神的最高礼赞,也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最大激励。”在经纱纬线中深耕27年,与帽子打了17年交道,全国人大代表、宿迁市泗阳县捷锋帽业有限公司现场管理员张兆丽理解的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只要我们能吃苦、肯专研,产业工人一样能够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在很多人看来,流水线工作简单,但张兆丽却经常琢磨技术革新,凭借多年积累的操作经验,总结出“拿、捏、推”三字操作法,参与编写《机缝车间高台机操作规程》和《学习型班组评比细则》等规范和方案,在公司推广运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来自产业一线,张兆丽十分关注与工人利益息息相关的“急难愁盼”。继去年为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平台建言后,今年她带来建立新业态群体技能评定激励机制的建议。“‘产业工人’这个身份一直让我格外自豪,牢记总书记嘱托,我将继续深耕纺织产业一线,展现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力量与担当。”

加速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去年,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单增海亮相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自豪讲述“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时隔一年,单增海再次带来好消息:新一代全球最大吨位轮式起重机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等基本实现自主可控。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徐工再次刷新“全球第一吊”纪录,全球最大4000吨级轮式起重机成功交付客户。

在单增海看来,国之重器的背后,既有科研人员的决定性贡献、更有“大国工匠”夜以继日的默默打磨。只要胸怀爱党报国、服务人民、敬业奉献、严谨笃实等追求,优秀的一线产业工人也可以成长为卓越的工程技术人员。

随着产改工作不断走深走实,产业工人由“工”变“匠”步伐加速推进。但代表们调研发现,产改进一步深入还存在堵点,比如改革实践中,参与产改的企业在加强职工思想引领、技能提升、福利待遇等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成本,而在国家层面引导企业参与产改的激励政策比较缺乏。“参与产改不能像参与其他改革那样能直接获得政策红利,企业的积极性特别是民企的积极性并不高。”褚锋建议,通过国家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更深入地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产改的一项重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工人能力素质,而职工教育经费是提高职工能力素质的重要保障。”褚锋建议,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适当提高职工教育经费所得税税前扣除比例,鼓励企业提取更多职工教育经费,并用于一线产业工人在岗在职培训。

大国工匠是“磨”出来的

大国工匠既是千锤百炼“磨”出来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学”出来的。我省始终关注对产业工人队伍结构的优化和能工巧匠本领技能的提升。

“江苏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离不开更多世界一流的‘工匠’。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尤其需要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扎根一线多年,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无锡供电公司电缆运检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任何光华对此感触颇深,今年她带来“关于加强交叉学科合作培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建议。何光华呼吁,探索多元化师资拓展和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机制,让更多优质企业师资、项目研发、实验室等资源与专业院校共享,扩大高质量培育规模。同时,在课程设置上,构建常态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交叉学科选修引导激励机制。让学校课程设置和培育的人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符合产业发展需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人才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我们在调研企业过程中发现,随着企业智改数转步伐的加大,人才供需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全国人大代表、SK海力士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华芹表示,从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就是要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议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体系,开展常态化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扩大对不同群体的培训规模,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突出技能人才培训、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等。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两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样衣工李承霞始终关注产业工人的成长和权益保护。今年李承霞带来“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建议。她认为,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共享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员工培养培训中心以及研发机构等;学校可以建设行业或者区域性实训基地,带动中小微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依托或者联合学校依法设立产业学院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校企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