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报告用一组组扎实数据、一件件务实举措、一个个生动案例,全方位展现司法服务保障大局的最新成效,也“点名”多地法院服务保障大局、促进基层治理、锐意改革创新等方面的亮点实践,其中共出现11处“江苏元素”。
为开放型经济注入法治“活水”
【读报告】南京设立国际商事法庭。
【看江苏】去年4月,南京国际商事法庭成立,作为南京中院内设专门审判机构,集中管辖诉讼标的50亿元以下的国际商事纠纷等案件。法庭建立一站式、融合式的区域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实现国际商事案件集中化、专业化审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重大战略实施、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营造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读报告】推动区域司法协同,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看江苏】江苏法院与沪浙皖法院深化金融、环境资源等司法协作,建立长三角海事执行联盟,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法庭,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去年4月,沪苏浙皖四地高院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案例工作“一体化”备忘录》。去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高质量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典型案例,江苏多例入选。
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有温度
【读报告】顾氏三兄弟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能否分得遗产形成诉讼,法院判定三人因扶养事实有资格分得相应遗产。敬老助老美德善举,司法褒奖就是引领。
【看江苏】杨某是一名聋哑老人,终身未成家,生活无法自理。顾氏三兄弟主动伸出援手,对其生活起居、送医看病极尽照料。在杨某去世后,顾氏三兄弟负责其全部丧葬事宜并按照风俗祭拜。2022年,顾氏三兄弟向法院申请指定太仓市民政局为杨某的遗产管理人。太仓市人民法院对该案进行审理后,根据特别程序作出民事判决,支持顾氏三兄弟的诉讼请求。本案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入选2023年人民法院十大案件。
【读报告】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李某向多地制销30余种不合格农药,严重危害收成、农民损失惨重,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5年,昭示:坑农害农、国法不容。
【看江苏】被告人李某不具备农药生产、经营资质,虚构营业执照,向多地制销伪劣农药,销售金额共计500余万元。靖江市人民法院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罚金300万元。农药安全关乎食品、生态安全,更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本案依法严惩制售伪劣农药犯罪,切实守护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读报告】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
【看江苏】去年2月,南京环境资源法庭公开开庭审理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经审理查明,被告徐某在未向主管部门报告的情况下,从被告刘某处购买黑鱼、鲶鱼用于放生,其中,非法投放的鲶鱼为外来物种革胡子鲶,造成生态损害。法庭依法判决被告徐某、刘某对其非法投放外来物种革胡子鲶所造成的各项损失、专家评估费共同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连带承担惩罚性赔偿5000元;并将赔偿款项在科学论证后拟定方案用于长荡湖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该案获评“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被誉为“把庭审作为课堂,把判决书作为教材”典型范例。
做实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读报告】江苏等地党委带头抓、务实做诉源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看江苏】省委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出台行动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列出任务清单,省委政法委连续召开三个片会和工作调度会,强力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全省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诉源治理工作大格局,践行能动司法,创新提出“外融合、内贯通”工作思路,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司法贡献。
【读报告】江苏推动实现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全覆盖。
【看江苏】去年6月,省委依法治省办、省法院、省司法厅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全省府院联动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省司法厅会同省法院共同推动全省普遍建立行政争议调处中心,着力提升行政争议实质化解成效”。去年12月,省法院与省司法厅联合挂牌成立江苏省行政争议调处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各设区市基本设立了行政争议专门化调处平台或者在当地矛盾化解中心设置专门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窗口,不少县(市、区)也设立类型多样的行政争议协调化解平台。去年,全省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中有4827件以调解或协调方式结案,占一审结案数的27%,同比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