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近年来,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造多个“第一”和“唯一”。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市还将继续深耕这个新赛道,努力创造更多“领先”和“率先”。
助企业走在前!经营主体“大展拳脚”,园区板块“培土施肥”
中国(南京)智谷里的企业有朝气,智谷也很年轻。4年前,为进一步做大做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栖霞区、南京经开区、仙林大学城联合规划建设中国(南京)智谷,在70平方公里范围内高标准推进智谷建设。如今,智谷已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开枝散叶、聚沙成塔的摇篮: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500家,引育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及院士、教授等为代表的人才超百名,现有人工智能研发人员5000余人。由微软原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创办的“奇绩创坛”也在这里落户。
距离智谷40公里外,另一座“谷”也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
在中国(南京)软件谷,浙大网新人工智能产业园、亿嘉和机器人产业园迎风而立,以诚迈科技、南京中科创达、天创机器人、睿悦信息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及智能终端产业方向企业“聚木成林”。
促产业快发展!应用场景“铺天盖地”,千行百业“各取所需”
在南京,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上叩石垦壤、向绝壁要天路,应用上脚踏实地、扎根市场问所需。
在乡村,“雇”起了数字人“店小二”的众多夫妻店,折射了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一角。
互联网平台企业汇通达研发了智能导购AI“帮买”,营销策划AI“帮卖”。千橙数字人则基于人工智能和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模拟还原真人外貌、声音和行为,生成专属AI数字分身,可以用于企业内部培训、导购导览、直播带货等场景,帮助客户提高内容制作效率,降低运营人工成本,让乡村商业流通“链”进数字时代。
此前,南京发布聚焦“AI+工业”“AI+电力”“AI+交通”“AI+医疗”“AI+信息消费”等五大领域18个场景,并邀请部分场景单位进行路演推介。政府牵线搭桥,让人工智能离市场更近。
人工智能,到场景中去!
在矿下皮带机头处,判断喷雾是否开启,确保喷雾降尘安全运输;在副井口处运煤车下井时,分析运煤车行为,确保行车不行人;在皮带输送机工作时,判断人员跨越和检测异物或大块煤,确保安全高效运转……
在江北新区,作为长三角首个基于国产技术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个“超级大脑”正以每秒4万万亿次的运算速度静静运行——这大约相当于4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集合。后台显示,当前中心已经满载运行,但仍有不少算力申请在排队。
在南京麒麟科创园,南京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已基本建成,总算力较一期实现翻番,部分设备已投入使用,吸引了不少人工智能企业上门寻求合作,目前二期上线的算力已被抢购一空。
让行业有未来!吸引人才“尽入怀抱”,构建生态“优而更优”
城市要集聚适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不仅需要土地、厂房,还需要能够连接“人工智能+”的算力、场景、人才等。而在南京,这些要素齐备,而且在持续改良,“优而更优”。
这里,坐拥大院大所丰厚资源。早在2018年,南京大学就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并发布全国首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年,南京市又率先在全省试点开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各层级职称评审工作,引导助推企业培育激励科技人员,让“天下英才尽入怀抱”。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南京既有“人才库”还有“政策包”。
2022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南京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明确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政策探索策源高地、技术创新引领高地、场景应用示范高地、产业开放合作高地等“五大高地”建设目标。同年,南京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等方面工作成效获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表彰。
与此同时,南京市还先后出台《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将人工智能作为重点产业链主动布局和打造。2024年的“新春第一会”上,南京提出要全力突破人工智能产业,抢抓大模型新浪潮,建设算法城市、强化赋能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春风借力千帆竞!2023年,南京智能计算中心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上线运营智算中心4个,智能算力规模超2000P FLOPS(FP16),集聚硅基智能、出门问问、亿嘉和、小视科技、云问科技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形成中国(南京)智谷、麒麟科创园、中国(南京)软件谷、江北新区、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等产业链重点园区,产业“大风起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