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此轮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专题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等六方面提出支持举措。
相关政策举措如何突出“因地制宜”?与以往催发新动能的举措相比,此轮政策又有哪些延续和突破?
政策“细”而“实”,保持“续航力”
翻看《若干政策措施》,相关部门、机构负责人纷纷表示,这一轮政策既强调“增”,也注重“细”——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之一。以“新”育新,今年6月,我省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成为一大创举。此次“33条”在“提升先进制造业竞争力”条目下,专门提到发挥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作用,推动首批14只产业专项基金落地投资,启动设立第二批产业专项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增量资金投入和存量股权份额接续支持。
如何保持好政策的“续航力”?江苏高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会清解读说:“母基金采取省市联动、政企联动、部门联动方式组建运作,统筹省级财政和国企资金,产业专项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达15年,旨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引导功能。”他表示,作为省属国有创投企业,高投集团紧盯“强链补链”“专精特新”等领域进行市场化投资,下一步,将进一步发挥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功能作用,扎实推动基金落地落实,落细“33条”相关要求。
对比去年推出的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8条”,本轮政策没有“为新而新”,不少延续性强的政策推出“2.0版”“补丁版”,并进一步扩大受惠主体范围——
今年是我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截至7月末,全省累计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项目约5.6万个,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已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基本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面对建设“数实融合强省”的新目标,此次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条目下,提出制定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并要求在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的基础上向中小企业延伸。
“我们希望经过3—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制造业深度转型之路。”省工信厅副厅长池宇表示,新一轮行动计划将健全省市县联动机制和政府、制造业企业、服务商协同机制,从做强“1650”筑峰强链重点企业、优化智能制造梯度推进体系、用好千余家优秀服务商资源池、推广“1650”全行业智改数转网联实施指南、强化智改数转网联监测评价等五方面重点发力。
目标“自加压”,江苏“能抗压”
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发展韧性至关重要,此次培育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举措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不少目标数字都高于全国平均又符合江苏能力,是“自加压”“能抗压”的高线标准。
在今年5月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提出聚焦重点行业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当时只对技术改造项目做出总体数量要求。此次“33条”中首次明确,引导实施老旧装备更新重点项目2000个以上、绿色化改造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
大规模设备更新离不开大范围金融支撑。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我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截至8月底,人民银行再贷款审核平台上共有江苏560余个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全省相关银行机构已向185个项目授信超500亿元。
“我们将指导金融机构‘加快投放、合规投放’,助力更大范围设备更新。”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党委委员刘云生认为,下一步,要因“需”制宜、分类施策——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强融资辅导,推动早落地、早投资、早用款;对要件齐备并进入授信审查阶段的项目,提高审批效率,避免项目“排队”;对后续批次准备报送国家部委的项目,支持项目所在地分行前置性介入项目筛选申报。
今年7月,省政府与工信部签订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协议落实,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是关键。此次在“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条目下明确提出一系列数字目标,包括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载体,组织实施100项左右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90%以上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孵化资金(基金)等。
“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们提出树立一批创新示范标杆、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的‘三个一批’举措。”省工信厅相关人士介绍,厅里已明确继续坚持“企业出题、企业答题”引导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成立攻关联合体,按照“33条”要求,每年度组织实施100项企业主导的“1650”产业体系协同攻关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
耐心培增量,“快跑”不“抢跑”
产业培育是一场“马拉松”,要有“耐心”,要张弛有度。此次“33条”中多处涉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提出支持举措。
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均提及低空经济。经过多年酝酿,刚刚“起飞”的江苏低空产业,如何实现“领飞”?
8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总体部署。此次“33条”中继续聚焦“低空”,并根据我省“制造家底”,细化提出高水平建设低空产业科技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省级重大创新载体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透过此轮政策,也再次体现出我省对产业培育的一贯思路——“快跑”但不“抢跑”,要增量也留“余量”。
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目前江苏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1200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但并非最顶级。对此,我省保持足够耐心,“33条”中提出,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相关政策措施。培育人工智能创新型领军企业、优秀工业智能服务商,加快智能应用规模化落地,打造5个以上人工智能重点行业应用。
省内各地一边加快政策落地、加强产业布局,一边保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有的放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南京力争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南京市工信局副局长代吉上透露,南京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打造行业大模型20个以上,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600亿元的目标。
对于这样循序渐进的产业政策,南京智能计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主管蒋梦表示认同。去年9月,南京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完成扩容、上线运营,已服务200多家高校和企业,“算力是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 ‘底座’,在政策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快、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蒋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