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关注
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跑出加速度
——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时间:2025-10-11 07:11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这是一个稳步提升的指标: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21年的2.95%,逐步增加到2022年的3.12%、2023年的3.22%和去年的3.36%,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偏上水平。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在去年跃升一位、居全国第二后,今年保持全国第二,且与榜首差距缩小。

一组组数字,彰显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重大使命的担当作为。

数字简练,道不尽江苏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的拼搏与开拓。数字直观,浓缩着江苏建设高水平科技强省的进展与成效。“十四五”期间,经济大省江苏跑出令人瞩目的创新“加速度”。

创新基础更实

9月,2025年度省基础研究计划第二批项目立项。自此,江苏“十四五”立项支持的省基础研究项目累计超9000项。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解决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问题。

2023年,《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出台,以18项主要任务、20条支持政策,启动“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去年首设的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规模达24.8亿元,今年此专项增至26.8亿元;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实施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建设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开展“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首批试点……一系列切实举措表明,江苏在基础研究方面展开系统布局,政策支持体系、多元投入机制不断完善。

面向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江苏加强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合成生物、脑机接口、6G技术、战略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共254个项目。

同时,江苏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以一个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夯实全省科技创新的基座。今年去筹转建的国家实验室——苏州实验室,正推进建设材料综合研究设施,近期牵头组建材料领域全国实验室联盟。全省获批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还先后布局紫金山、太湖、钟山和云龙湖4家省实验室。

7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通过项目总体验收。“‘十四五’,紫金山实验室围绕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取得一系列重磅科技成果。”紫金山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建成全球首个6G综合实验室,发布全球首个6G广域低空覆盖的无蜂窝通智感融合外场试验网;完成内生安全网络韧性综合试验场建设,服务数字产业网络弹性测评、开发等重大需求……”

放眼未来,江苏收获丰厚的创新成果,包括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发现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建成全球首条8英寸硅基氮化镓量产线等重大原创突破、重要发现或重大技术进展。2021年以来,江苏3批6项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创新主体更强

伴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格外凸显。

在创新药领域,江苏是妥妥的“学霸”,近两年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均居全国第一。说到创新药,先声药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党委书记王峰十分自豪:“‘十三五’期间我们仅有1个创新药获批,‘十四五’已经有7个创新药获批。”作为国内少数拥有10个创新药的企业,先声药业“十四五”研发投入已达90亿元,为“十三五”期间的6倍。

今年在科创板上市的胜科纳米(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国庆假期依然提供服务。这家定位为“芯片全科医院”的企业,打造“一站式”检测分析平台,为半导体产业链客户提供失效分析、材料分析等服务。半导体检测分析专业服务商全年无休,无疑是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的一个例证。

省科技厅介绍,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2家增至目前的114家,数量全国第一。江苏也是全国唯一科创板上市企业超百家的省份。

这是江苏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的成绩单之一。近年来,江苏出台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15条、培育独角兽企业11条等政策,支持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和前沿技术研发计划等项目,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万家增到去年底的8.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同期由3.2万家增至5.7万家。长城企业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251家独角兽中,江苏有19家;2024年全国独角兽企业增至372家,江苏有49家,占比由7.6%增至13.2%。

高新区发挥创新“主阵地”作用,引育企业、拓展赛道、抢占先机。省内首家以“类器官科技”命名的企业——江阴市博奥智芯类器官科技有限公司,一方面在为自主研发的类器官芯片、培养试剂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另一方面加速类器官专属AI模型的研发与本地化部署。该公司是江阴高新区与西安交通大学校地协同创新项目之一。江阴高新区聚焦主导产业,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其中,与西安交大合作的创新中心成立后,已引育科技人才项目23项、达成校企产学研合作19项。

在建有18家国家高新区、数量全国居首的基础上,江苏今年开始推动高新区新质转型,探索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促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落地见效。

创新生态更优

从基础研究的厚积薄发到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突破,再到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加速度”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例如,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上,江苏从4个国家试点起步,于2023年在14家单位开始省级改革试点,今年又将改革范围扩大到全省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并逐步配套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职称评定、成果转化尽职免责等制度。

改革始终注重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省人大常委会印发《关于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决定》,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实行高层次人才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加快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科研自主权,在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项目中实行首席科学家领衔制,由其自主选聘科研团队、确定研究课题、安排经费使用。

作为改革“试验田”,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近年来快步发展,累计建设专业研究所、集成创新平台等研发载体85家,孵化企业1500余家;通过“拨投结合”模式实施前瞻性、引领性重大技术项目120余项。年初,《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开始施行。这是全国首次针对单一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立法,不仅护航省产研院稳健前行,也为其他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思路。

科创沃土离不开金融活水浇灌。江苏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对接会连续3年举办,两年来新增科技领域专项贷款6400亿元;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都构建完善的孵化基金体系,基金总规模超140亿元。

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十五五”时期,全省科技系统将锚定“2035年建成高水平科技强省”的目标,紧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使命任务,着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健全高效协调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构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江苏贡献,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