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动态
写在蔚蓝之上的绿韵新篇
——连云港“十四五”生态环境跃迁回眸
时间:2025-10-13 07:04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回望廿载,那颗在浙江余村种下的绿色种子,已经在全国各地扎根生长,因地制宜开花结果。

连岛畔,白鹭翔集;云台山下,绿水环绕。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连云港这座曾经以“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为主的城市,如今正以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萌新绿,重绘“发展底色”

站在连岛高处远眺,湛蓝的海水波光粼粼,沙滩洁净如洗,游人穿梭如织。难以想象这里曾面临海洋垃圾肆虐、局部海岛山体滑坡等环境压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基,其价值无可替代。2020年以来,连云港大刀阔斧起笔连岛港口区整治修复,陆地上,先后开展攻坚入海河流全流域治理,3.1万平方米生态景观林扎根海岛。而在海上,紫菜养殖面积缩减至10万亩,同时推广贝藻立体混养、间养模式,在守护海洋生态的同时稳住养殖户收益。曾经破碎的生态肌理在科学修复中逐渐愈合。

2025年初,从生态环境部传来喜讯:连云港市“连岛-港口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美丽海湾名单。这是连云港首次获得这一国家级荣誉,也意味着这座港口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重化型”产业结构、“煤炭型”能源结构、“开发密集型”空间结构——这“三座大山”曾长期压在连云港的生态环境上。“十四五”以来,以海洋生态修复为突破口,连云港市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打响了一场全方位的污染防治攻坚战。

率先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试点;率先开展“三线一单”实施跟踪评估试点和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试点工作;探索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三五”末,连云港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为63.1%,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跃升至97.4%。今年又传来好消息:2025年春季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占比为100%。

如果说生态修复是末端治疗,以绿兴绿更像是源头免疫。“十四五”以来,连云港以小流域和小区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生态岛”试验区建设。

眼下正值候鸟迁飞时节,连云港月牙岛湿地公园的芦苇深处不时传出“啾啾”的清脆鸟鸣。

“快看,震旦鸦雀!这已是今年第三次监测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在月牙岛湿地公园的观鸟平台上,鸟类摄影师孙先生激动地向同伴展示刚捕捉到的珍贵画面。这只“鸟中大熊猫”所栖息的这片湿地,曾是一片堆满煤灰的荒芜滩涂。经过三年水系连通工程和补绿、扩绿的生态修复,摇身变为251种鸟类的栖息天堂,其中不乏白眼潜鸭、罗纹鸭、小天鹅等22种珍稀濒危物种。随着观鸟平台、生态步道等设施的完善,这片焕发新生的湿地日均吸引千余名游客前来打卡。

如月牙岛一般,“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先后完成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构建起总面积7491公顷“一廊二带三区”的山水型“云台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空间格局。这一个个“绿点”串联成线,在绿水青山间建立起生态廊道,成为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驿站。连云港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结果显示,连云港全市物种3673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135种,江苏省内仅分布于连云港的物种80种。“一湾两绿八廊多点”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格局正在这座城市的土地上不断扎根。

蓄绿能,澎湃“零碳脉搏”

2025年是“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十四五”以来,绿色发展理念也正在重塑连云港的活力引擎。

黄海之滨,20多公里银色管道如巨龙盘踞,将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机组与连云港徐圩石化工业园区紧密相连,源源不断输送着零碳清洁蒸汽驱动化工设备运转。

2024年6月,中国首个核能生产工业蒸汽项目“和气一号”在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建成投产。这套设备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行,每年可向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输送480万吨零碳清洁蒸汽,相当于每年减少40万吨标准煤的燃烧,或者新增植树造林面积2900公顷。同时,等效减少污染气体排放约107万吨二氧化碳、184吨二氧化硫、263吨氮氧化物。

目光转向海面之上,全球最大海上光伏项目——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全面建成后年平均上网电量22.34亿千瓦时,将与中核集团田湾核电基地相互耦合,形成总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

能源结构调整是连云港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连云港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优化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如今连云港产业园区的面貌正是其鲜明体现。

走进连云港徐圩新区,只见储罐林立,管网交错,一套智慧化的水资源循环系统正在其间高效运转:依托“一企一管、一企一罐、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微生物菌剂的环保技术,智能水处理中心能实现园区70%废水再生利用,年回用量达1800万立方米。

作为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名单的园区,徐圩新区正积极探索石化化工行业的零碳园区建设之路。建设全国首个“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绿色甲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项目,以光伏发电、核能供汽项目为抓手推进能源转型,通过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徐圩新区在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年,徐圩新区开展了零碳园区建设规划研究,并明确目标——打造全球首个零碳石化园区,力求提升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的绿色低碳水平。

绘新卷,点化“绿色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改善后,如何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转化?“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创新探索了一系列创新路径。

循“绿”而上,打“碳”新路。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参照排污权抵押贷款模式,推动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政策落地,组织召开碳资产质押融资对接会,邀请连云港纳入碳排放核查8家重点企业及9家主要银行开展面对面供需对接,推动政策落地,积极引导江苏新海发电有限公司探索碳排放权抵押贷款模式,打造绿色金融新样板。

大“担”创新,聚“利”共赢。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协助徐圩新区成功创建省级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获得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1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组织“金环”对话、银企对接等活动,开展绿色金融培训,主动、精准向企业推送绿色金融奖补惠企政策,2021年以来,为40家企业申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保费补贴60余万元;持续加大“环保贷”“环保担”“环基贷”宣传和推广力度,协助20家企业申报环保贷约10.7亿元。

能源循环,不仅是环境的“减压阀”,更是绿色经济的“发动机”。在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光伏+工厂化循环水”绿色生态养殖项目实现了养殖水体90%以上循环利用,与此同时也驱动着经济形成循环。

白天,光伏板收集光能进行发电、储能;夜晚,储存的电能用以温室保暖或降温,多余电能还可以输送至电网,产生额外收益。这种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每年养殖鱼类80万斤,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还年节水超50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书写绿色发展的连云港答卷,既要起笔磅礴,也要运笔苍劲,更要章法明确。面对即将迈入的“十五五”,连云港笔锋已动。

美丽连云港建设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基础。连云港市将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安全维护、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建设。

以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为抓手,“十五五”期间,连云港市将着力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优化升级上要环境增量。推动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积极构建“5+N”未来产业体系(优先发展低碳能源、深海远海开发、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通用智能五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既有建筑、老旧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动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重要历史节点,连云港望向未来目光明确且坚定。奔腾不息的绿色动能,正源源不断地注入城市脉络,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图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