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江苏
从“立柱架梁”到“精准滴灌”
江苏以系统制度体系锻造“工匠方阵”
时间:2025-10-20 07:02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近日落幕的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暨大国工匠论坛传来消息,全国首批自主培育的200名大国工匠中,江苏占11席,来自国网无锡供电、徐工集团等企业的技能精英,成为江苏产业工人的闪亮名片。

江苏大国工匠的持续涌现,得益于系统构建覆盖顶层设计、政策协同与基层实践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体系,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顶层设计:筑牢工匠成长制度根基

江苏产改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培养造就2000名左右大国工匠等目标。江苏迅速响应出台实施方案,明确本省目标:到2035年培养200名左右大国工匠、1000名左右省级工匠、5000名左右市级工匠,并部署“五大行动”。

制度创新持续深化。2024年7月,《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定》正式施行,以立法形式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全局。《决定》在技能评价、职业发展等方面实现突破,如建立职业资格与职称学历“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广“一赛双证”,明确高技能人才享受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同等待遇。

政策合力不断增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江苏工匠”培育工程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省总工会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五年规划,多部门联合推出多项举措,从职业教育、工匠学院建设到薪酬激励,构建起高技能人才发展的“快速通道”。

今年以来,政策保障持续强化。省总工会联合多部门制定劳模工匠宣传推进方案,探索示范引领新路径;省政府与省总工会联席会议研究的若干措施即将印发,为产改注入新动能。

市域探索:构建特色工匠培育体系

省级蓝图绘就,基层实践百花齐放。

结合产业特点,各市构建各具特色的工匠培育体系。在徐州市,当地依托职业院校、工匠学院等建立多层次培训阵地;推动多元化技能评价,35家企业开展自主认证;健全激励体系,落实“新八级工”制度,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彭城英才计划”。目前该市技能人才达132.25万人、高技能人才37.33万人。

镇江市创新“赛评创育助”五字诀培育体系。通过云端赛场、职称评审“直通车”等锻造“镇匠军团”。截至去年底,该市核发高级工证书1600多本,职称证书1017本。

盐城市深化产教融合。盐城技师学院与长三角129家企业合作,采取冠名办班、订单培养模式;搭建“政产学研金”平台,构建技能竞赛链。

宿迁市出台并施行全国首部专为产业工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宿迁市产业工人服务条例》,巩固产改成效的同时,为破解难点提供了法治保障。

《扬州市高技能人才发展促进条例》首次将“工匠学院建设”写入法条,明确技能等级与学历待遇“并轨”。在高邮市珏盛机械有限公司,初中毕业的员工董邦亮因多项技能认证,月津贴增加300元并晋升班组长。公司工会主席龚炳红感慨,“以前怕‘干得好不如学历高’,现在《条例》给了准星!”

企业实践:“技高者多得”激发内生动力

广大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探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实效。在无锡,鹰普集团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职工发展激励体系。搭建云激励平台,对员工正向行为给予积分奖励;成立鹰普学院,实施多项人才培训计划;每季度评定“星级员工”、每年评选“星级技师”,八级技师可享受企业副总经理级待遇;设立创新委员会,近三年锡山基地累计发放奖励515.9万元。

省总工会一线调研组剖析鹰普经验:产改目标是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路径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检验产改成效的唯一标准,是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否提升。

江苏产改制度始终紧扣“人”这一核心。《江苏省集体协商条例》首次将签订职工技术创新、“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写入法规。目前,全省2.08万家企业、200多万名职工签订技术创新专项集体合同。

打通职业发展“立交桥”,仍是制度攻坚的关键。而摸清产业工人队伍底数,则是精准施策的前提。全省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查正在开展,省总工会要求各级工会精心组织,为深化产改提供数据支撑。随着政策持续落地和制度体系完善,一个更具活力、更高素质的“工匠方阵”必将加速崛起,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