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江苏
江苏多轨并举推动老龄工作高质量发展
增进银龄福祉 书写幸福长卷
时间:2025-10-28 07:06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推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标尺。面对老龄化程度深、进程快的省情——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217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江苏正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将潜力释放为动能。“十四五”以来,江苏全省着力完善老龄工作政策制度、服务保障、监督管理、社会参与四大体系,多维度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幅温暖厚重的“幸福晚年”画卷正在江苏大地徐徐铺展。

“活力”成为幸福老年生活的底色

老年人的需求是什么,要听老年人自己说。在如皋市蒲行社区,“新井儿口”社区食堂每周三都要办一场“书记午餐会”,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竹颖和辖区老人围坐一堂,既聊聊社区近期的进展,也问问大家的想法和需求,在温馨的餐叙中精准对接老人们的“急难愁盼”。一来二去,以往“严肃”的社区干部成了居民的“好朋友”,“老伙计”们也成为社区治理“好帮手”,“邻聚力”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愿景照进现实。

这份共建家园的热忱,更延伸为服务社会的志愿能量。无锡今年成立的市级“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中,有3名老年志愿者参加了江苏省首批“苏青银龄行动”,在青海的老年大学、医院和康养中心开展志愿服务,为“智力援青”贡献无锡银发力量。江苏累计已有65.6万余人次老年人参与“银发生辉·银龄行动”“苏青银龄行动”等品牌项目,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3.5万多场次,服务群众1038.8万余人次。

连云港市老年大学过去有个烦恼:学员太多,教室太少,1位老师平均要教61个学生,许多老人“抢不到课”。为此,该校今年和海州区人社局联合推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充分利用社区现有活动场所,配备基础教学设施,将学校课程直接送到老年人“家门口”。对照江苏省“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中“每个设区市至少3所老年大学、每个县(市)至少1所”的要求,我省超额完成任务,每个设区市至少有4所老年大学。经常性参加教育活动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比例达25%,达到预期目标。

这股“老有所为”的蓬勃活力,正得益于积极老龄观与健康老龄化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江苏每年发布《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省主流媒体每年开展全媒体行动推出各地老龄事业发展报道,向社会普及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我省还组织专家学者“进社区、进院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养老机构”,举办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大讲堂,指导中小学在课程中融入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内容。

“协力”成为养老事业产业的特色

按照我国“9073”的养老格局,90%的老年人以家庭为基础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在机构养老。这就关系到老年人身边环境的适老化改造。适老产品琳琅满目,怎么挑、从哪买?各地布局打造体验中心,打造不散场的“养老博览会”。在盐城,“幸福颐养系列店”依托该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等线下载体,同企业合作构建真实场景供群众体验,降低决策成本的同时促进“银发经济”消费转化。从全省层面看,江苏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亿元,去年全年改造14万户,数量全国最多。

基础设施需要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也需要适老化改造。南京市鼓楼区从老年人日常生活入手,用科技手段提供精细化服务。该区打造的智能水表关爱预警平台,覆盖4900多户独居老人等重点关注对象。今年6月,独居的吴大爷不慎在家摔倒,系统捕捉家庭用水异常后自动触发警报,社区网格员及时赶到将他送医。用数字手段挽救生命,也让数字技术温暖人心。南京市鼓楼区各个社区引入“悦心”等专业养老机构,常态化开展智能手机教学、防诈骗讲座等活动,手把手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靠政府兜底,还要自己探索拓展路径。”扬中市三茅街道广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冷燕说,她在项目开展之初就做了5年规划,将所辐射社区的户情村情、民意民忧都了解清楚,明确通过机构养老盈利,结合政府购买和市场化运营实施公益助餐的模式。拿上门送餐这件事来说,为了调动配送员的积极性,她在服务区域的地图上画“田字格”分析需求、规划线路,力求缩短时间的同时增加单量确保收入,“现在我们的8个配送员服务33个村社,他们中有活力老人、兼职夫妇,每次送餐花10—15分钟就能拿到几十块钱,大家都很乐意做这件事。”

多层次发展养老服务,江苏大力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协力。我省确保养老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去年供应养老用地56宗;满足老年休闲度假、康体健身需求,实施“苏韵乡情百味乡食”和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四季)推介活动,发掘康养融合服务和产品;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服务老年群体等。

“奋力”成为老龄部门担当尽责的本色

2024年,省老龄委调整为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序列,成为全国首个由党委领导的高规格省级老龄议事协调机构,设32家成员单位、36名委员,“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机制进一步完善。一年多时间,全省各级老龄部门和涉老单位着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措施,全省老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深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江苏深入开展“舒心助餐”专项行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行动,基本建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居家上门服务已覆盖18%的户籍老年人。很多地方的老年人不仅能便捷地就近吃上饭、吃好饭,还能舒心地参与老年大学、游学研学活动。530余家标准化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8000余个老年助餐点星罗棋布,助餐、助医、助浴以及日间上门生活照料等服务合力创造家门口的幸福。

推动养老机构加速高质量发展,江苏支持加强护理型床位建设,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已超过70%。在认知障碍照护方面,我省引导社会力量新增对应照护床位,支持15家连锁化养老机构开展专区建设,以温情呵护尊严。此外,江苏深化养老机构评定,去年完成第四批21家五级养老机构评定。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医养结合服务,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4.1万张。

让全体老年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离不开坚实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十四五”以来,江苏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年提高,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开;长期护理险发挥更大作用,13个设区市制度全覆盖,累计享受待遇34.16万人,基金支付超19.16亿元;老年人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切实落实,重点人群应保尽保、应补尽补,老年人尊老金制度全面落实。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起点,省民政厅厅长、省老龄办主任谢晓军表示,江苏将加强统筹谋划与政策引领,持续构建老龄工作大格局,推动全省老龄事业向着更高水平、更暖温度、更广覆盖迈进,真正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幸福升华,为江苏高质量发展铺就更加温暖的银龄底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