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农忙时,秸秆处理再次成为基层生态治理的重要考题。今年以来,全市以“禁烧管控+综合利用”双轮驱动,通过完善体系、强化科技监管、推进多元利用,让一根“草”真正实现“升值”,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
露天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空气、破坏土壤,还极易引发火灾,是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老大难”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镇江持续完善属地责任体系,实行“网格化全覆盖”监管,将禁烧责任细化到乡镇、村组、田块、人头。今年镇江防控时段为9月20日至12月31日,各地同步实行“人防+技防”模式,通过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监测、走航车数据比对及“蓝天卫士”平台联动,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精准化的监管网络。
在“堵”的同时,更注重“疏”的导向。全市坚持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根本出路,系统推进“五化”利用——即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推动秸秆从就地焚烧的“包袱”转变为资源循环的“财富”。目前,全市已形成秸秆收储主体34个、离田利用主体171个,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
为让秸秆利用更具“含金量”,镇江正推动秸秆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从传统的还田利用拓展到多元化、产业化方向,形成一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化利用产业。部分地区还探索发展炭基肥、商品化有机肥等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秸秆利用的附加值。
市财政部门整合田亩补贴、人居环境管护等专项资金,对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第三方服务给予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资源化利用和市场化运营,形成多方共治、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完善“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市场驱动、产业带动”的长效机制,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向产业化、规模化、高值化方向发展。同时,借助“蓝天卫士”等科技手段,精准防控露天焚烧风险,让“秸秆升值”的生态账越算越活、越算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