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黄浦江畔,“四叶草”再度绽放中国开放发展的魅力。
聚光灯下,外企展台,在一场又一场的发布会、高管对话中,江苏不停地被@,有自参加首届进博会后,与江苏一“牵手”便不断加码投资的朋友;有从最初仅零部件生产在江苏,到把研发中心、全球新品整机生产全部放在江苏的伙伴;更有一进入中国,就扎根江苏超过20年,持续践行本土化战略的旧识……经过8年积累蓄势,“进博红利”迸发,外资企业正用充满惊叹的语气,讲述在江苏的发展和效率,表达加仓江苏的坚定信心。
八年蓄势,从“牵手”到“扎根”
“这个新材料就是我们张家港工厂生产的。”在美国杜邦公司展台,工作人员指着一台完整搭载杜邦汽车粘接解决方案的白色车身介绍。
杜邦在张家港的投资起始于首届进博会。杜邦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张毅回忆说,2018年首届进博会上,杜邦与张家港市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拟打造汽车胶粘剂一体化生产基地,助力应对轻量化和快速增长的汽车电气化发展趋势。
这是杜邦重新布局江苏的开始,仅仅8年时间,杜邦与张家港便从“牵手”走到“扎根”。2021年第四届进博会后,杜邦在张家港的一体化生产基地破土动工,至2023年该基地正式开业。2024年第七届进博会上,杜邦又与张家港市政府达成新合作,拟将高性能特种润滑剂项目带到张家港,记者获悉,该项目将于本月正式开建。“进博会促成我们与中国伙伴达成数十项重要合作与战略签约。在江苏的投资进一步夯实了杜邦在创新、生产和运营方面的能力。”张毅说。
进博会上全新面貌的“相遇”,是外企与江苏新的起点,他们共同奔赴时代潮水涌动的方向。一走进德国清洁设备企业卡赫的展台,卡赫中国产品总监蒋珠刚就笑着迎上前,“我们和江苏的故事太多了!”
“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是在江苏工厂生产的,江苏是我们最重要、最大力投资的地方。”蒋珠刚拿起两款外形相似的手持清洁设备向记者展示,“这是去年进博会上我们带来的,这个则是今年的升级版。”去年这款设备在进博会上首次亮相后,即获得了不错的订单,卡赫真真切切感受到,通过进博会,越来越多来自各行业的客商了解到卡赫的产品和在中国的布局。
参加首届进博会后,卡赫就计划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很快投入1亿元在苏州打造全球研发中心,2023年该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聚焦电池和机器人两大创新领域,目前已经成为卡赫为全球市场打造智能清洁解决方案的核心研发地。
在江苏,阿斯利康正从“投资方”成长为“合伙人”。本次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宣布扩建青岛基地,该基地将与江苏现有基地形成功能互补。至此,阿斯利康在华三大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无锡、泰州、青岛)布局正式成型。
创新样本,从“制造”到“智造”
今年9月,全球光学与光电行业领跑企业蔡司3款高端显微镜在苏州工厂首产下线。在第八届进博会蔡司的展台上,记者看到苏州产的另一款高端显微镜。据了解,该款产品搭载创新光场技术,可为生命科学与材料研究提供最前沿的解决方案。
“以前我们苏州工厂只生产入门级显微镜,但现在它已经成为蔡司全球布局最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枢纽。我们有多款高端智能机型在苏州整机生产,销往全球。”蔡司显微镜市场部高级经理张晨介绍。
过去8年,蔡司从未缺席进博会。在蔡司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费铭远看来,进博会已成为全球新品首发、技术首秀和共享中国机遇的重要平台。“进博红利”是加大在中国投资的底气,而江苏从“制造”到“智造”的能力,是蔡司能够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关键。
高端产品在江苏直接生产,然后销往世界各地,蔡司并非百年外企中的个例。施耐德电气展台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产品研发后直接在江苏工厂生产,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还要拿到总部去验证。“这是对中国,对江苏制造能力、智造水平最大的认可。”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是施耐德电气在中国重要的电子能力制造中心,专注于为能源管理和工业自动化业务生产关键产品。“进博红利”叠加“江苏效率”,让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于2022年实现了范围1和范围2的净零排放,比原定2030年的目标提前了8年,目前该工厂是工信部认证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和“绿色工厂”。
全球农业食品巨头嘉吉公司介绍,落户南京的能力发展中心历经10年发展,已成长为支撑北亚区业务的运营中枢。在“进博时间”进入到第八个年头之际,外企在江苏把根扎得更牢,是“进博红利”最直接的转化,这既是江苏优越营商环境、科创能力的有力印证,更是“中国机遇”在江苏的生动样本。
本土战略,从“协同”到“生态”
西门子是江苏的老朋友。近年来,西门子在江苏投入的广度、速度和强度都持续加码。西门子全球执行副总裁肖松在发言中提到与江苏合作的“新课题”:场景开放、人才培养、生态共创。这也是今年进博会上,许多外企在和记者交流时提到的话题,这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的是外企如何更好地实践本土化战略。
在霍尼韦尔展台,工作人员展示了智能工业板块的系列产品,包括标签打印机、移动式数据终端等在内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类产品,主要用于工业制造、物流、仓储、医疗、电商、零售商等领域。江苏制造业覆盖全部31个大类,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对于霍尼韦尔而言是最佳的实践场景,有利于其更贴近产业生态,持续创新做强智能工业板块。
GE航空航天进入中国市场45年,今年在进博会上首次展出C919飞机的动力“心脏”剖面模型,尽管尺寸仅为真机的50%,但依然让观展者十分震撼。据了解,GE航空航天一直以本土化战略为引领,2007年在苏州成立了新零部件工厂。2024年至今,已向该厂累计增投850万美元,用于购置全新机器和检测设备,并对工厂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对民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这无不展现了我们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民航业共成长的信心与决心。”GE航空航天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向伟明表示。
今年进博会上,肖特应用于汽车电子安全防护的玻璃密封技术再次收获行业关注。为了强化本地供应链并支持中国汽车行业创新,肖特电子封装事业部于今年6月在苏州正式开启新产线,成为肖特最重要的汽车安全密封产品生产基地之一,毗邻肖特中国研发中心形成创新产业集群效应。“新产线重点生产用于安全气囊及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密封部件。希望以肖特新产线和展示中心的建成为契机,拓展肖特和各方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开拓共赢。”肖特电子封装事业部中国区高级销售经理林禛仕说。
曾经,外企在中国投资的逻辑是协同企业布局全球业务。如今,外企在中国更希望真正融入生态、共建生态。以进博会为“催化剂”和“连接器”,加速在中国尤其是在江苏的战略布局,他们正从最初的“生产—销售”,进阶为深度合作的“生态—伙伴”,并最终升级为扎根江苏、辐射全球的“合伙人”与“创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