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省人口密集、产业密集、城镇密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对于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近年来,从实现强对流天气精准预警,到构建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再到地震秒级预警,江苏以科技之力织就一张立体化防灾安全网。
特色模式筑牢强对流天气防御屏障
强对流天气是指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和龙卷风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一般具有范围小、发展快、移速快等特点。响水县所处一带龙卷风高发,该县常年与强对流天气博弈,逐渐形成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特色模式。现如今,这一模式已成为我省气象防灾减灾的典型范例。
响水县委书记郭超介绍,该模式以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为先导,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叫应”高亮显示、指挥高层统筹、响应高效联动,是响水县近年来落实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提高灾害联防联动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在响水县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看到,雷达回波图、气象卫星云图、S波段雷达等实时数据在此汇聚。“龙卷风生成前,强对流监测预警平台会通过算法分析风速切变、温湿度梯度等数据,生成潜势预报。哪怕只有10%的生成概率,我们也会启动预报警。”业务人员说。
2022年6月1日,在响水进入主汛期的第一天,该模式首次启用。同年7月20日,一场EF3级龙卷风在响水县小尖镇、运河镇发生。得益于高效快速预警,这场龙卷风并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近三年,响水县探索出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进一步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80.3%,预警平均提前量46.3分钟。该模式不仅入选2024年度中国气象局十大管理创新工作,今年4月底还在全省得到推广。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晶表示,将充分发挥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先导作用,完善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守护汛期安全
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中,我省有一件“强力武器”——典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记者了解到,在分析研究我省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大量历史降水数据基础上,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综合考虑孕灾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易发区、风险隐患分布情况、不同地区灾害特征等“关键信息”,研发了覆盖全省主要区域的典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
每年5—9月是我省汛期,雨水多、风险大。去年7月11日,我省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典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预测包括溧阳戴埠在内的苏南多地地质灾害发生风险较高。经综合研判,省自然资源厅、常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分别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地方在预警区内加密开展巡查排查和其他防范工作。巡查中,工作人员在戴埠镇倪岗岕6号屋后发现异常,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组织受灾群众紧急撤离。当月12日下午,该处发生滑坡,方量约3000立方米,致使3间民宅损毁。因群众撤离及时,未出现人员伤亡。
为更好应对地质灾害,江苏自然资源系统还在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监测预警和防御响应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现在我们把北斗等新技术应用到对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的监测中,这对构建全省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很有帮助。”相关专家表示,我省还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等先进软硬件,构建集地质灾害快速调查、应急监测、多方会商、综合研判于一体的防御响应体系,为100多起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险(灾)情技术响应处置提供支撑。
地震预警服务实现秒级响应
地震预警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发出的紧急警报,能给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地区提供数秒至数十秒的宝贵应对时间。去年7月,江苏省地震局与腾讯联合推出的“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上线,江苏成为首批上线本地微信地震预警服务的省份之一。研究表明,地震预警时间为20秒时,可减少63%的人员伤亡。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7级地震,南京市民通过“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小程序,收到了“30秒后地震波到达,预估烈度2度”的预警信息。
省地震局信息中心工程师王琛介绍,过去受限于数据处理技术和能力,地震速报需要几分钟才能完成。如今依托全国地震预警网,地震首报平均仅需7.4秒即可发出。依托国家和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设,江苏实现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跨越,可通过各种信息发布平台为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特定行业等提供信息服务。
目前,江苏正推进信息发布渠道的规范化、多元化建设。我省已部署近300台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终端,主要安装在政府和有关部门,50余所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及医院、公园、燃气企业等机构场所。“江苏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微信小程序用户数已经近30万。“我们持续推进大众新媒体建设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系统,目前正在建设依托区县应急广播平台和有线电视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预计年内完成技术测试,投用后可为全省用户提供服务。”王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