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兴市分界镇首批成熟甜豌豆陆续采摘上市。分界镇王厂村村民张鑫家零散地块加起来接近1亩,前年就开始种植,甜豌豆最贵卖到7元一斤,单甜豌豆亩均收益就达万元,加上豇豆、西蓝花的收益,最高能有1.5万元。
“这些零散碎田,过去要么闲着撂荒,要么种点菜自家吃,基本没有收入。”分界镇滕兴村党总支书记杨俊健说,这几年,镇、村大力推广“小块连片+轮茬套种”模式:甜豌豆10月下种,次年4月采收,秋冬季套种青菜;甜豌豆上市后,空档期可种辣椒、芋头等。村里1061户,有近七成参与。350亩十边隙地,2024年产出甜豌豆260吨、青菜及菜薹60吨、小米辣100吨、香荷芋60吨。今年,还在探索种植丹参等价格高、方便种植的经济作物。
作为泰兴东部偏远乡镇,分界镇农村留守的非劳动力人员多,该群体特点是“三低一高”,即技能水平低、收入低、抗风险能力低、年龄高,“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是他们的现实需求。
数据显示,全镇甜豌豆种植面积超1万亩,轮茬套种亩均收益1万元左右;近1.2万农户获益,户均增收8000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2025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引导农民发展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以此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一方水土资源禀赋。泰兴东西部乡镇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悬殊。17个乡镇街道在做好稻麦等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纷纷把眼光投向一方小小角落,从“一粒豆”到“一朵花”再到“一只蟹”,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富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书写乡村振兴新故事。泰兴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刘辉介绍,2024年,全市粮食总产63.64万吨、实现5年连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90元、同比增长6.6%,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1.84:1缩小为1.81:1。
锚定打造特色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古银杏公园等特色林业资源,泰兴市宣堡镇由镇级主导,12个村(居)成立招引平台公司,改变原有的林地由以每亩几十元承包给业主的粗放模式,转为村(居)集约管理,做大做强苗木产业,挖掘林地潜在价值。自平台运行以来,已推介6个项目,涉及7个村(居),实现村级增收290万余元。
在泰兴市根思乡老叶村,不少农户家前屋后都种上了菊花。村民顾建美说,菊花成熟采摘后由供苗企业按订单价格收购,自己空闲时就到规模种植基地干活,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一年下来多出1万多元收入。为延伸菊花产业链,该乡研究出台农业“轻资产”运营模式专项奖补意见,进一步加大对菊花规模种植、收购加工、市场拓展等环节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村民利用门前屋后、十边隙地种植菊花,助推小菊花做出大产业。今年全乡菊花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在扮靓乡村颜值的同时,就近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
与“一粒豆”“一朵花”同样精彩的是“一只蟹”的不断长大。2400公顷江沙蟹养殖塘边地头,养殖户们忙碌的身影,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在广陵镇禅师村,“螃蟹+鳜鱼+河虾”的套养模式成了村民致富的新路径。蟹塘四周绿意盎然,400株阳山水蜜桃、200株黄岩蜜橘和200株翠冠梨环绕塘边,鸡、鸭、鹅在林下自由漫步。虹桥基地开展“稻蟹共生”养殖4年,实现“一水多用、生态循环、达标排放”的高效生态养殖。今年,基地从泰兴市河蟹协会引进10多万只本地“江海21”优质蟹苗,争取将每亩螃蟹产量再提高15公斤、水稻产量再提高50公斤。泰兴市佳玉水产养殖场负责人征建同表示,预计今年养到能端上餐桌时,每只蟹重量可达到四至五两。
“‘小块连片’灵活种植模式,更能被农民接受、掌握,成为农村留守群体‘家门口’就业的有效路径,富民效应凸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路子。”分界镇副镇长何荣华说。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该镇投入1亿元打造的关键“链主”项目——电商产业园正在建设,预计年加工销售农副产品万余吨,村(居)年增收80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0余人;新建冷链仓储,实施逆周期调控,打造泰兴东部物流集散中心,辐射周边6个乡镇网点,预计降低物流成本1元/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