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越来越多本科生将体验在校读书与带薪实习的无缝切换。近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苏州大学集萃行本(学行交替)实验班,共同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双方的合作将有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学行交替教育和当下国内普遍进行的本科生校企联合培养有什么不同?如何破解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难题?记者进行了探访。
“学行交替”模式借鉴了起源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Co-op”(Cooperative Program,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模式。“Co-op”教育即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机制,1906年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提出并实施。该模式是产教融合理念的一种有效实践,也是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全世界已有100多所高校参与。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在充分调研该模式的基础上,与国内高校探索推进行本教育合作,设立本科生学行交替、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三大培养方案,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和能源环保等五大长三角区域重点领域,着眼新领域、新赛道以及未来产业前沿。
“学行交替”的实习与普通实习有何不同?践行“学行交替”模式的重庆大学UC联合学院院长张志清介绍,学行交替的带薪实习,更注重实践经验的垂直积累,校方及国创中心通过牵线搭桥、层层筛选,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专业性、含金量、保障性都有明显提升,更能兼顾学业与实践之间的平衡。“学行交替是工学交替进行,本科生在本科4年期间开展不少于3次、单次为期不少于4个月、累计不少于12个月的计入学分的企业实习,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深入理解岗位与行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这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别岗位。”张志清补充道。
“学行交替模式通过课堂教育与工程实践交替进行,既能有效满足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新的目标、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长三角国创中心主任刘庆认为,对于工程应用类专业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难题。
以苏州大学集萃行本实验班为例,该班以苏州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试点,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在大学4年的学习中,实验班学生将参与3至4次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类别岗位的带薪顶岗实习。通过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职业方向和人生目标,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兼具扎实专业素养与丰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在4年中通过4-5次实习,可对自己、专业和社会形成新的认识,形成自驱力的同时树立理想和人生目标。”刘庆说。
实际上,带薪实习的教育模式已实行一年。去年7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就与多家海外高校达成合作,将体系内多个企业的工作岗位发布给高校,供学生选择。
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纳米科技工程专业的阎一鸣作为首批留学生之一,在本科生带薪实习教育机制下,与江苏金桥焊材达成实习合作。“这次实习中,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开发出一套分样辅助设备,成功将分样效率提升了2-3倍。”阎一鸣说,一开始,他打算通过视觉神经网络协助样品分类,但在实际应用中才发现没有可行性。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他把较为复杂的视觉神经网络方案改为利用现成的样品二维码辅助样品分类,同时学习C语言来控制硬件。“想法和现实应用的差距在校内是体会不到的,这份实习就像一份真实的工作,真正地解决产业上遇到的问题。”阎一鸣感叹道。
“从大一开始就能不断进入企业充实履历,这不仅在未来就业时能提供多段垂直实习履历,而且这个过程更像是知识验证。例如在学校学到的流体力学,只有在企业现场才能真正理解其应用和偏向性。”通过实习,阎一鸣更明确了未来硕士研究方向。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截至今年5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已帮助来自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无锡学院等国内高校的95名学生,以及来自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和蒙纳士大学等海外高校的57名学生,进入55家企业和研究所实习,并设立了全国首个以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模式为战略的基金会。未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将进一步打开高校、企业、院所的边界,持续探索“行本教育”模式改革,积极推动产教融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制和学行交替的本科生培养模式,让创新向产业靠近、人才向企业靠近,促进教育、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今年,我们希望联合培养500个本科生,培养真正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推动工科教育改革作出我们的一点贡献。”刘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