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动态
靖江以“绿”润笔描绘长江美画卷
时间:2025-07-02 07:21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快来,又看到黄胸鹀成群结队活动!”前不久,在靖江市马洲岛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监控系统中,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铭昌再次惊喜地发现这一世界极度濒危物种的身影。他表示,岛上近年来发现的黑脸琵鹭、黄胸鹀等珍稀鸟类,多以未受污染的小鱼、虾、蟹等为食,是生态环境的指示性物种。

马洲岛现已成为国际候鸟迁飞的重要驿站,也成为靖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靖江市委书记、市长申强表示,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靖江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通过长江禁渔、沿江码头治理、湿地公园建设等措施,加快构建“九港水美、百里岸绿”的生态格局。如今,靖江黄金江岸江豚畅游、百鸟安家,舒展开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工业锈带”蝶变大江风光带

6月29日,位于新桥镇新合村渔忆长江湿地生态公园的绿茵足球场内,来自靖江城区的两支足球队30多名足球爱好者齐聚在此,为即将启动的“靖超”热身。

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杂乱不堪的码头、工厂和鱼塘。近年来,靖江通过空间“留白”、岸线“增绿”、环境“出彩”,在全省率先完成36个沿江岸线违规占用项目清理整治,累计清退沿江企业12家,腾退生产岸线7.1公里,江岸边的“工业锈带”蝶变为大江风光带。

靖江在沿江地区持续推进产业提档转型,聚焦航空制造、金属材料、高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并先后建成循环经济产业园、电镀集中区、喷涂中心、废水处理中心等城市“绿岛”项目,走出中小企业“共享治污”新路径。

近期,自然资源部启动第二批区域特色自然和人文资源调查试点工作,靖江滨江风光带成功入选试点名单,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建设带上的重要示范点。靖江还在滨江新城打造长江文化客厅,现已成为近悦远来的网红打卡地。

“一江碧水”涵养最美岸线

长江岸线成功修复2.7公里;10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100%;全市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79个,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有效提升……当下,靖江正在开展新一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测,对每个新建项目进行土壤风险识别,建立红黄绿“三色”清单并进行区别管控,确保还“绿地”于民,推动土壤环境治理工程深度改善。

聚焦环境问题攻坚,靖江生态环境局全力开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建强“1+1+N”大气科学监测体系,加大污染源排查力度、扬尘管控力度、协同治理力度。

按照“追根溯源保碧水”要求,靖江大力推进生态降磷工程建设,谋划西天生港河道生态化改造工程,研究试点人工营建改善下青龙港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和演替生境条件,力争通江支流水质达到Ⅲ类占比90%以上。

守护“一江碧水”,涵养最美岸线。这几年,靖江的河水更清了、城市更美了,全市生态资源不断殷实,湿地保护率达60%,位居泰州第一、全省前列。

“百里江岸”万物共荣向未来

前不久,盐城师范学院组建的长江江豚调查队,乘船赴长江靖江段开展野外考察,行至牧城公园取水口附近水域时,发现成群结队的江豚跃出江面。一个多小时内,他们在靖江多处水域连续观测到10多头江豚逐浪嬉戏。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长江靖江段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各种水生动物的优良栖息地和洄游家园,江豚频繁现身成为“江中一景”。

水质变好了,天空变蓝了,越来越多动物“恋上”靖江。这两年,靖江摄影爱好者王跃先用相机记录了本地近百种鸟类的身影,他还多次拍摄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水雉、凤头䴙鷉等珍稀鸟类。

一份联合调查显示,截至今年6月,靖江共监测发现1325种野生动植物,其中,马洲岛鸟类种数从2021年的55种增至223种,东方白鹳、黄胸鹀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频频现身,小鸦鹃、画眉、凤头鹰等3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

漫步靖江城乡,处处可见水清、绿映、城秀的生态美景。“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牧城公园、音乐花海广场、小桥港景观带、十圩港景观带、滨江休闲水街等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呈现出“百里江岸”万物共荣、产业生态同频共振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