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8月15日全国生态日之际,徐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林木覆盖率达31.6%,连续多年保持全省造林面积前列;截至2024年底,全市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97.8%,超“十四五”目标11.4个百分点,“一城青山半城湖”成为城市鲜明标识。
作为资源型城市,徐州曾面临“煤尽而衰”的生态困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在产业转型上持续发力。通过关停、整合等举措,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18家钢企整合为3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11家焦化厂整合为3家综合性焦化企业,62家水泥企业压减至15家,222家化工企业压减至71家,24家燃煤电厂压减至15家。转型后,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线达世界领先水平,焦化行业实现余热利用,城市发展的“含金量”与“含绿量”同步提升。
在污染防治方面,徐州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针对水污染问题,以奎河治理为突破口,实施全流域系统性治理,控制污染源、完善管理条例、建设处理设施。截至2024年底,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4.1%,超“十四五”目标11.7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Ⅲ比例达100%。2025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为4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9%,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85万吨/日,5223个入河(湖)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达82%;土壤环境状况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徐州积极探索“绿金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采煤塌陷区变身生态明珠,潘安湖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带动区域旅游收入增长,贾汪区获评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聚力发展“343”创新产业集群,2024年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4家、省级68家,“无废工厂”27家,7家企业入选工信部资源综合利用白名单,形成梯度培育体系。
生态治理的持续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与区域协同。徐州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台《徐州市关于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构建“七大体系”;制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出台《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健全政策体系。同时,深化苏皖鲁豫地区联防联治,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联合执法与协同管控,2024年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案例入选徐州市优秀改革案例,2025年联合枣庄等市召开行政边界地区生态环境执法监测联席会议,持续深化协同机制。
当前,徐州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正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坚定步伐,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