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尾,江淮交汇,这里依水而生、因水而兴,境内纵横交错的2.4万余条河道,1260多平方公里的潋滟水域,勾勒“水天堂、夜游城”的灵韵与生机。
“十四五”以来,泰州水利系统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保障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做足做优全域治理文章,奋力打造令人向往的“幸福水天堂”。
盛夏时节,在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大泗镇的两泰官河和南干河整治工程现场,两艘挖泥船正顶着高温加紧施工。两泰官河、南干河整治工程(高港段)属于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两条河道整治后,可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确保该区域防洪、排涝安全。
从加快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开展隐患排查整治等方面入手,泰州多措并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泰州市通南高沙土地区长期存在排涝能力不足的问题。今年3月,通南引排能力提升工程开工建设,将通过新建闸站设施,并与区域内其他闸站工程、骨干河道整治工程协同配合,有效提升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和区域水资源调配能力,同时保障主城区生态用水需求。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泰州完成水利投资约106亿元。90.13公里江港堤防达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成“长江防洪1小时应急响应圈”;完成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生产河、宣堡港等13条中小河流整治,姜堰周山河灌区、海陵卤西灌区等6个大中型灌区建设。
随着泰州市水网体系不断完善,一张江河安澜的防洪排涝网、集约高效的水资源调配网、人水和谐的生态河湖网,正在护航每一条河流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目前,泰州全市累计建成幸福河湖2754条,泰东河纳入国家级幸福河湖建设项目。3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连续3年保持100%。完成长江干流岸线项目清理整治63个,腾退岸线10.5公里。实施陈堡草荡、龙溪港等退圩还湖工程,恢复自由水面15.5万亩。
既护好水资源,也用活水资源。泰州实施“收紧双控指标、实施精准计量、严格监管措施、加大水效引领、深化水权改革、强化考核激励”6条路径,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姜堰区深化农业水价改革、用水权改革入选全国试点。
展望“十五五”,做好“产、水、文、人”四篇文章、建好“江河湖海”交相辉映的幸福水城是泰州水利人的必答题。以水兴产、以水润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谐的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画卷已徐徐展开。
既解决好现代水网建设、流域防洪等关键性、全局性问题,也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幸福河湖、水生态环境等问题。“我们要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一位泰州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水生态环境。”泰州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葛志晖表示。
以水兴产方面,依托省江水东引完善工程,畅通新通扬运河、卤汀河、上官河骨干输水通道,推进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圩口闸站引提水能力,实现里下河地区供水保证率提高至95%;推进泰兴城黄灌区、兴化垛田灌区等8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疏浚农村河道658条、1570公里;建成3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
以水润城方面,推进东姜黄河、兴盐界河等9条、17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实施西玉带河北延、向阳河等断头河连通。
以水彰文方面,重点打造幸福河湖周山河示范带滨水空间、文化业态等;结合长江堤防及现有闸站能力提升,呈现“一闸(站)一景”的鲜明特色。
人水和谐方面,实施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加固江堤75公里,加固改造穿堤建筑物60座;实施通南引排工程,加快推进南官河闸站建设,指导泰兴开展过船港闸等3座水利建筑物的前期工作;推进里下河滞涝圩调整,实施圩堤建设238公里,开展穿圩河道治理45公里,建设进退水闸78座等。
站在新起点,泰州水利系统正以“奋楫争先”的姿态,坚决扛起治水兴水责任,为建设“江河湖海”交相辉映的幸福水城贡献水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