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就收获两份意向订单!”9月16日至18日,2025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推进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举行,多凯柴油机(靖江)有限公司作为全场唯一一家生产船用发动机的民营企业,备受各大船东关注,首次参展就收获满满。
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已连续举办六届,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此次展会云集船舶海工总装、配套设备、配套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企业,“通泰扬”三地龙头船企悉数参展,中船集团、中交集团等多家央企现身助阵,沪上企业多达85家,还有来自法国、英国、丹麦、新加坡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境外企业,国内外参展商数量、质量均创历史之最。
9月1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在国内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南通市领导与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会、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意味着,一条以南通为轴心,西连扬州、泰州,东抵上海的船舶海工产业带完成“牵手”。
去年,“通泰扬”三地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3290.8亿元,船舶制造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40%,海工装备规模占全国比重超25%;崇明区去年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占上海全市比重达65%。
“强强联合,意义不凡。”中船集团首席专家胡可一介绍,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市场份额已远超日本、韩国,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7%、74.1%、63.1%。江苏是我国造船第一大省,他认为,此次南通牵手上海,将重塑我国船舶海工产业格局,对世界造船行业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长链条”是船舶海工产业的特点,一条大船往往需要上百家单位共同参与。以2023年在启东下水的全球舱容最大、国内首艘双燃料动力系统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号为例,总装由南通船企担纲,船体LNG供气系统由上海企业生产,内装由靖江企业负责,缆线由扬州提供……84家主要设备供应商超九成在国内,其中76家地处长三角。
合作共赢,强链壮群。两年前,也是在南通,“通泰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地标性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彼时,南通市、泰州市、扬州市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业均已晋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南通造海工装备和豪华邮轮、泰州造大型油船和集装箱船、扬州造大型散货船和滚装船的产业特色。三地牵手后,2024年“通泰扬”船舶海工产业总产值较2022年同比增长41%,新接订单量较2023年同比增长84.6%,集群效应愈发显现。
链群之中,必有一“主”。南通市市长张彤介绍,南通船舶制造、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1/4,集聚涌现420余家规上企业、30余家单项冠军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极地探险邮轮、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等40多个首制船型均从这里启航全球。去年,全市船舶海工产业产值突破2100亿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均大幅增长。
从空中俯瞰,“沪通泰扬”一线呈“L”形走势,关节处恰位于江海交汇处的南通。
“‘关节’够强,才能连东西、接南北。”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认为,长三角本就是“一条船”,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集群也应是“一盘棋”。从携手泰州、扬州“造大船”,到牵手上海发力“世界级”,这既是南通的使命所在,也是发展的大势所趋。“沪通泰扬”船舶海工产业将结成更加紧密的链群关系,四地船舶海工产业产创融合的跨江动脉进一步畅通。
从长江出发,向世界远航。今年,扬州公布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3月28日,第三届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大会上,泰州提出推动国家级产业集群加速向世界级迈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高地;6月20日,第二届中国(长兴岛)LNG船产业链发展大会举行,《上海市建设长兴岛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的实施方案(2025—2027)》发布……
“沪通泰扬”其阵已成,“发力世界”其势已至。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不断发挥“左右逢源”这一最大优势,更好服务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更大力度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驶出向海图强加速度,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勇挑大梁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