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不仅体现在经济体量上,更意味着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江苏,如何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走在前”“挑大梁”?答案,写在一项项扎实举措中,映照在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里。
9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三场——“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主题新闻发布会。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江苏坚持把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战略全局中考量,高站位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标准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带动力,高质量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交出了一份体现担当、展现作为的“江苏答卷”。
强筋骨、绘底色,筑牢江苏高质量发展根基
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地,离不开坚实的发展基础作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现代化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和优美生态环境的“软实力”。江苏一方面加快建设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将服务国家大局的担当,熔铸于每一项具体的工程和每一次绿色转型之中。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江苏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通发展大动脉。
近年来,交通网络更加密集是不少人的直观感受。在会场,从一组数据得到印证:“十四五”时期,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是“十三五”的1.6倍。
省交通运输厅一级巡视员凌耀初说,我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持续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过江通道20座、在建9座,全省高速铁路里程达2594公里,面积密度居各省区第一,全省现有三级及以上航道2664公里,居全国首位,江苏港口规模也在全国领先,多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力贯通综合运输大通道,更好服务保障国民经济循环和人民群众便捷出行。”
生态守护,是江苏坚决兑现国家绿色承诺的自觉行动。我省坚持以美丽江苏建设为牵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努力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钱江介绍,我省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1—8月份,全省PM2.5浓度31.3微克/立方米,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92.4%,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主要支流优Ⅲ比例100%。同时,江苏还持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地率超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6平方米,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颁布实施《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发布省级生态环境标准数量全国领先。
融大局、促开放,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江苏力量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江苏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如何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
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我省充分发挥江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叠加优势,积极探索跨战略协同、跨区域要素共享和产业互动的新路径。
7月,“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在连云港港实现首航,成为亚欧贸易的关键补充通道。连云港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冈玉介绍,作为“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支点城市,连云港加快建设连徐集结中心,强化与陇海线节点城市合作,开通运营6条国际班列线路,过境运量全国领先,整车出口突破35万辆。同时,加速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
随着开放能级的提升,连云港的产业集聚效应也持续增强。去年以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连云港设立企业31家,投资4.5亿美元;连云港市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项目35个,投资额4.36亿美元。
目前长三角经济总量从2018年的21.1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3.1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4.7%。在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上走在前,我省进一步扬江苏所长,扛起“服务上海、联动浙皖”责任。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沈剑荣介绍,我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融合,共建长三角实验室网络,组建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形成154项制度创新成果。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方面,江苏持续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长江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生态岸线占比从58.3%提高到64.5%,江苏还积极推进沿江产业绿色转型,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沈剑荣说。
对口支援是党中央交给江苏的一项重点任务,我省在对口支援方面也体现着“江苏温度”。“十四五”以来,我省共安排对口支援协作资金340余亿元,组织实施对口支援协作项目8000多个,新增选派干部人才超1600名。
强板块、促融合,构建内外兼修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国家战略的落地,最终要靠一个个区域的生动实践。江苏内部地域特征鲜明,我省突出均衡协调、优势互补,着力完善板块联动、特色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2024年,扬子江城市群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7%,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9万亿元,同比增长5.9%。同时,江苏一体推进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和徐州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徐州经济总量占区域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
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区域特大城市。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霍慧萍介绍,南京市主动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持续放大南京都市圈作为国家首个获批跨省都市圈的示范效应。“我们积极推进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周边城市在南京设立科创飞地28家,‘圈’内的城、产、人与科技正从‘有边界’向‘无边界’转变。都市圈内公共服务也日趋便利,实现200项高频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南京都市圈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
徐州是全省“1+3”重点功能区独立板块,同时也是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肩负着“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引领带动能力”的重大责任。
徐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先正说,徐州以“协同并进”打造区域增长极,着眼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牵头与省际交界地区9个兄弟城市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合作机制;以“枢纽链接”打造战略融合节点,向南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与霍尔果斯等口岸强化互联互通,东部与连云港共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积极构建承接南北集聚高端要素、链接东西服务双向开放的发展格局。
江苏沿海地区资源丰富、地貌独特,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占比超过全省一半,在52%左右。今年上半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超过1.25万亿元,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下一步,在沿海地区发展上,我们将坚持向‘新’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向‘绿’发展,强化生态环境问题全链条整治,进一步挖掘绿电资源优势,加快打造一批零碳园区和绿色工厂,同时,补沿海地区交通的短板,推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质增效,持续增强港口发展能级和近远洋航线支撑能力。”沈剑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