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2-04-10 09:01 字体:[ ]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2〕63号  2012年4月10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江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率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要求,特编制《江苏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本规划是省重点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5年全省服务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落实《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编制服务业领域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服务业发展基础和形势
  (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以来,江苏始终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创新驱动、着力优化结构、强化政策落实、健全工作机制,全面启动服务业提速计划,全省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增速始终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6683.5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6731.4亿元,年均增长14.4%,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9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35.9%提高到2010年41.6%,5年提高5.7个百分点。
  2.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十一五”期间,全省金融、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现代物流、软件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10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966.7亿元,总量比“十五”末扩大了4倍,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4.8个百分点;物流业实现总收入3359亿元;软件业实现营业收入2300.4亿元,其中软件服务外包收入70.9亿美元。
  3.对外开放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利用外资水平逐年提高,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2010年,全省服务业实际到账注册外资82.1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达到28.8%,比200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229.1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比重的4.7%;服务外包离岸合同金额为49.8亿美元,离岸执行金额40.56亿美元,全省离岸外包业务超过300万美元的企业达240家。
  4.集聚程度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我省加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力度,到2010年年底,全省建成100家不同形态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达2.2万家,就业人数66.3万人,实现营业收入3196亿元,集聚区内主导产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均达到80%以上,其中,科技、软件信息类服务业集聚区创造的营业收入占全省科技服务和软件业总收入的40%左右。
  5.贡献份额持续攀升。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38.6%,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服务业税收完成额2473.3亿元,占全省国税、地税总收入的40.1%,比2005年提高17.6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较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123.5亿元,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52.4%,其中,金融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入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9.5%、44.6%和31.8%。
  “十一五”期间,我省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服务业比重依然偏低,产业层次和国际化程度还不够高,生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还不强,生活服务业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服务业基础比较薄弱,城市服务业发展还不够充分,服务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缺乏,相对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服务业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面对的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服务业将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江苏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延伸扩大内需的内涵以及新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全面促进服务业提速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加快推进“两个率先”,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并把转型升级作为首项工程,率先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动力。
  延伸扩大内需内涵为服务需求增长提供新动力。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发展服务业将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一方面,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商品性消费比重逐步降低,非商品性消费比例不断扩大,生存型消费逐步转变为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这将大大促进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等生活性服务需求的增加与提升;另一方面,民生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社会化养老、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公共服务需求将会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型技术和发展理念为服务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以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广泛应用于服务业领域,将促使软件和信息服务更加精细与专业,促使智能环保、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和个性化的专业服务。同时,以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为主的“低碳经济”和“绿色增长”理念又为服务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机会,以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服务业将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十二五”时期,我省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整体下滑,对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生产服务业的影响较为明显。国内市场价格波动,增加企业运行风险,不利于服务业平稳健康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存在政策门槛较高、市场化程度不高、行业垄断、所有制垄断等问题,制约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推动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战略重点和重要举措,深入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高端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生活服务业发展与扩大居民消费相协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相配套,服务功能提升与城市化进程相统一,推动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实现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比重明显提高、结构明显优化、集聚程度明显提升、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引导服务企业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入推进全省服务领域改革,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江苏在全国甚至全球获取服务业发展资源的能力,提高服务企业竞争力。
  2.坚持对外开放。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产品出口,加快推动服务企业“走出去”,通过积极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和竞争,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3.坚持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形成以服务引领制造、以制造促进服务的良性发展格局。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4.坚持民生优先。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发挥城市服务业优势,强化对农村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5.坚持集聚集约。推进同种类型的服务企业在空间的相对集中,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化产业链配套协作与专业分工,体现公共服务特性,提升服务业综合竞争能力。
  (三)主要目标
  1.服务业增速明显加快。实现服务业提速发展,确保服务业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末达到4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十二五”末达到48%,全省中心城市和苏南地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3.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金融、物流、科技、信息、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加快发展,到2015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力争达到43%。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等新兴行业成为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商贸、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实现特色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4.产业集聚度明显提升。全省服务业逐步向四大产业带集聚、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产业集群集聚、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到2015年,建成三大区域服务业中心和100家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层次较高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营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55%;培育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8-10个。
  5.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培育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品牌。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的服务企业1家,超1000亿元的2-3家,全省百强企业中服务企业达40家。
  三、发展重点
  立足我省服务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双轮驱动、惠民利民的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在重点领域上谋发展,在薄弱环节中下功夫,促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推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加快重点产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
  重点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十大重点产业提速发展,加快实现全省服务业规模化,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1.金融业
  深入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构建“省、市、县、乡镇”四级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证券和保险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培育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我省设立数据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积极构建现代金融市场体系,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大宗商品中远期电子交易市场;完善拟上市企业备案管理制度,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推动优质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支持中小企业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着力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放,重点增加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加快推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完善农业担保、再担保体系,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金融生态县创建工作;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重点领域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集资,建立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加快建设南京区域性金融中心、苏锡常功能性金融中心和连云港金融创新区。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5200亿元,年均增长20%。

 


        2.现代物流业
  抓住机场、高铁、深水航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实施的机遇,加快建设南京、徐州、连云港三大国家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和苏锡常、南通两大省级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群)。依托资源禀赋,在发展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五大物流带的基础上,重点布局宁镇扬、苏锡常、通泰盐连、徐宿淮等四大物流空间区域。加快物流信息化步伐,加强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推进电子口岸和大通关建设,提升货运组织和信息化水平。推进省级重点物流基地(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一批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发展现代运输业,推进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拓展,努力形成接轨国际、服务全国、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产业高地。到2015年,现代物流业增加值达到54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3.科技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科技测试、技术转移、技术交易、科技咨询及评估鉴证、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环境监测等科技服务。依托各类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以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建成完善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协作网络。推进科技服务标准化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科技服务体系。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7%。
  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巩固发展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等优势产品,加快高水平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智能”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和数字内容服务,推动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内容服务、网络应用服务等增值业务发展,培育发展移动网游、移动商务、移动支付和位置服务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突出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现代软件业品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龙头企业,建成一批国内一流软件园区,重点推进南京软件名城建设,努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强省。到201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25%。
  5.服务外包产业
  积极引导企业拓展以后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客户服务等为主的业务流程外包和以软件研发、信息系统运营维护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包,培育发展金融、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医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知识流程外包,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服务外包。加快发展总集成、总承包业务。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开拓服务外包市场,促进在岸外包发展。加快南京、苏州、无锡3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省级示范城市、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服务外包高地和国际知名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地。到2015年,服务外包接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突破350亿美元和25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力争达到200亿美元。
  6.商务服务业
  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管理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和租赁业,加强资信调查与评级等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业,培育会展业知名品牌。积极推进工程咨询业发展,加强投资建设项目策划、准备、实施、运营各阶段咨询服务能力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咨询企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推动有实力的本地商务服务企业向综合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快推进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连云港大陆桥国际商务中心等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商务服务最好、商务成本最低、商务环境最优的省份。到2015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50亿元,年均增长16%。
  7.文化创意产业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生产传播方式,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水平。加大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力度。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一批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示范园区。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提高江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尽快成立我省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完善运行规范及制度等。加快推进省市重点文化设施和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通过努力,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30%。
  8.商贸流通业
  大力拓展新型流通业态,建设一批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和社区商业,完善多层次流通网络,构筑便利实惠的居民商贸服务体系。推进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街、社区商贸中心建设,优化大型交易市场布局,集中力量在商品生产地或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面向全国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创建国家级综合性流通中心。根据全省区域市场需求特点,促进南京商圈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推进苏锡常商业带现代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徐州商圈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建设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到2015年,商贸流通业增加值达到8600亿元,年均增长16%。
  9.旅游业
  积极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商务旅游、度假休闲、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大力开发融艺术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旅游商品。构建由苏锡常、宁镇扬、徐宿淮三大旅游圈,沿海海韵、古运河风情文化、长江风光3条区域精品旅游带以及宁沪城市、宁杭山水田园、东陇海山海古韵3条省域特色旅游轴组成的“三圈三带三轴”空间发展格局。主要旅游城市大力培育品牌特色旅游。突出区域特色,加大旅游市场开拓推广力度,推进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度假区、旅游信息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相关产业配套服务功能。培育金陵饭店集团等一批集旅游饭店、景区、交通、旅行社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到2015年,确保旅游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
  10.房地产业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分析研判,着力优化房地产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力度。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加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保障,5年新增139万套(间)保障性住房。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程,推广绿色建筑和成品住宅,发展为工业、商务及其他行业服务的房地产业,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设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立透明的土地招拍、出让制度,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和预警预报体系。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到2015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6%。
  (二)大力拓展新领域,抢抓服务业发展先机
  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需求,结合国际服务业空间转移的大环境,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物联网服务、数字文化、工业设计、环境服务6个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
  1.电子商务
  依托我省雄厚的制造业基础,着力构建行业领先的B2B、B2C等第三方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及开放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消费者网上购物、商户网上交易、电子在线支付和各种商务交易活动的综合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省内电子商务企业做强做大。发挥中国制造网等一批有潜力、有优势的电子商务网络作用,搭建工业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平台,争取上升为国家级平台。发挥苏宁、东方丝绸市场等大型流通企业和市场自身营销网络优势,推动业务模式转型,尽快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加快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特色载体建设。加强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将电子商务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迅速提升到全国领先地位。
  2.云计算服务
  规划实施“江苏腾云计划”,加快发展云产业。整合资源、顶层设计、整体布局,突破核心技术,集聚应用需求,营造培育国产云产业的生态环境。重点突破海量信息处理、存储服务、数据挖掘、建模融合等一批云计算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包括芯片、硬件、终端、网络、云中心建设运营、云应用在内的完整产业链。重点支持无锡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国家三大通信公司在江苏建设全国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加快建设云计算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平台、公共服务体系和云计算中心,以服务需求引导云应用下游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在政府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电信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迅速拓展云服务市场,打造全国领先的云计算、云存储、云安全、云应用服务中心。
  3.物联网服务
  以无锡等国家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着力突破物联网关键技术,支持物联网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相关软件技术和产品研发,拓展物联网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加快培育物联网信息服务新模式。建立行业和应用标准,大力推进公共交通、环境监测、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服务,重点实施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物流、智能节能环保、智能家居安防、智能医护、智能矿山等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南京物联网软件产业基地和苏州物联网产品制造基地等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形成一批物联网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重点企业,将我省建成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
  4.数字文化
  推进文化创意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加快发展数字动漫、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数字文化产业。突出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无线网络服务和动漫、网络游戏,努力打造环球动漫嬉戏谷、江苏游戏基地等一批国内领先的数字娱乐和动漫游戏产业中心;提高省广电集团、省有线网络集团数字影视制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设,形成一批融入全球电影产业链的数字影视产业基地;推动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发展,积极推进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构建以南京为中心,苏锡常、扬州为两翼的数字出版产业群。
  5.工业设计
  坚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交通工具、电子信息、服装服饰、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等工业产品设计,重点提升IC设计、外观设计、功能结构设计、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包装设计、汽车设计、创意设计等环节设计水平。南京、无锡重点发展汽车、集成电路和电子设计产业集群,徐州、盐城、常州发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计产业集群,南通、扬州、泰州发展船舶、港口机械设计产业集群,苏州、镇江发展消费电子、医疗器械设计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仓LOFT工业设计园和武进工业设计园等重点园区,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点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和全国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
  6.环境服务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要求,着力发展清洁生产审核、环境规划咨询等环境咨询服务,重点发展环境工程设计、总承包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等环境技术服务,鼓励发展提供环境咨询、工程、投资、装备集成等系统解决方案的综合环境服务。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合同环境服务等新型模式。依托南京、无锡、苏州、盐城、宜兴5个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常州环保产业园,打造各具特色的节能环保服务基地,建成国际环保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环保创业服务、节能技术服务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节能环保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和产业联盟,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服务体系。
  (三)强化民生导向,推进服务业统筹发展
  按照全省推进“两个率先”和保障民生优先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为基础,重点发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家庭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等服务领域,推进服务业统筹发展。
  1.教育培训业
  重点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拓展海外教育,规范教育中介服务。大力发展对金融、物流、科技研发、软件、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重点服务业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加强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的免费基本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服务项目,扩大我省留学生教育的规模,将招收留学生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大专院校、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鼓励发展办学起点高、理念新、与国际接轨的各种专业资质培训。积极推动各类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提升培训质量和水平,迅速做大做强,培育本土培训品牌,推进培训基地建设。将我省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教育培训高地、产业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训中心。到2015年,教育培训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15%。
  2.医疗(保健)服务业
  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双向转诊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机构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共享、协调互动。巩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以及职业保健等多样化保健服务,满足城乡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对保健服务的需求。加快形成以医疗卫生为主、保健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业体系。
  3.家庭服务业
  适应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推动一批中小家庭服务机构做专做精,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完善的家政服务体系。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着力规范病患陪护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大力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等服务新产品和新市场,率先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逐步统一全省的家庭服务电话呼叫号码。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使家庭服务业成为增加就业、服务民生、扩大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产业。到2015年,家庭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5%。
  4.农村服务业
  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现代物流、农村金融保险、新型农技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等农村生产服务领域,推进农产品流通、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进农村“三网合一”工程,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发展以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为主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区域供水一体化,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出行、饮水安全、医疗卫生、环境整治、信息畅通、灾害防御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社会福利等公益性农村服务运行机制,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到2015年,基本建成服务高效、管理规范的集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现代服务体系。
  四、主要任务
  按照服务业提速发展的具体要求,明确发展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强化政策落实,为实现“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一)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产业链延伸优化。顺应社会分工细化的趋势,延伸优化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引进和发展产业链中最具价值的生产服务环节,推动产业向研发、设计、物流、营销、品牌推广、系统集成等上下游延伸,实现制造业在服务中收益、在服务中增值、在服务中创新,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加强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的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创新,充分发挥金融业催化剂和倍增剂的功效,大力发展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投资银行等金融产品和专营机构,建立以政府为杠杆、企业为主体,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为支撑的多渠道、多层次的重点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实现金融与服务业整体发展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
  加快专业化发展。实施产业融合工程,发展具有高融合度的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咨询、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外包、动漫影视等高端生产服务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服务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和企业,将易于分离、成效明显的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服务环节首先剥离出来,大力发展第三方专业化服务企业,做强做大企业主营业务,实现生产服务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十二五”期间,全省每年100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进行主辅分离发展服务业,其中,省内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每年不少于50家。
  (二)以强化技术创新为驱动,推进高端化发展
  加强新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低碳技术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嵌入传统服务业,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促使其向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共性核心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综合应用。突出低碳技术和绿色增长理念在服务业中的创新性应用,设计低碳科技服务产业链,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实现服务业的低碳化和智能化。
  引导发展高端服务业。利用技术创新和高技术应用,引导全省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领域,通过知识创新、技能创新和管理创新,培育壮大知识密集型高端服务业,抢占高端服务业发展制高点,提升市场竞争力。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对应,引导发展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形象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型高端服务业;适应我省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发展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网络游戏、法律咨询、现代房产和医疗等消费型高端服务业。
  推进新型业态创新发展。围绕商业模式、技术手段和服务理念创新,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领域。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科学细分需求市场,积极开拓能源需求管理、企业后勤服务、金融租赁、人力资源管理等个性化的专业服务产品,创造更高的服务价值。推动技术手段创新,带动服务形式革新和服务内涵提升,着力开拓电信增值、数字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服务市场。推动服务理念创新,大力发展供应链管理、企业流程再造和精益服务,加快由单一服务环节向提供全过程服务转变,由提供一般服务向多层次、综合性服务转变。重点培育一批理念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定制服务提供商、技术服务运营商和整体方案解决商,带动服务业新领域的拓展和新业态的成长。
  (三)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引擎,提升国际化水平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新机遇,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大力引导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投向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医疗卫生、职业技术培训、租赁和创业投资、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注重引进国际先进服务理念、管理技术、领军人才和知名服务品牌,吸引战略性、导向性的优质企业和高端项目,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层次和水平。
  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大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和推动力度,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规模。重点推进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和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创新型服务贸易示范区”建设。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服务业产品出口,促进软件、文化、旅游、商业等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鼓励服务企业参与境外的金融、分销、零售等高端服务产业,尽快提高服务贸易比重。
  加强服务业国际合作。鼓励和支持金融、分销、运输、劳务等领域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企业走出国门,建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加入海外技术联盟,加强境外直接投资、海外融资上市、跨国收购兼并,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运作和要素配置能力。利用海峡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机遇,增进苏台在金融、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资本合作、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和网络互通。积极扩大苏港(澳)在医疗、保险、银行、证券、会展等领域的合作。加快苏台(昆山)经贸合作区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建设。
  (四)以做强做大做优为核心,提高企业竞争力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引领,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要求,实施“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引导服务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多元化创新投入机制,全面提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50家服务业技术创新企业、30家业态创新企业和20家品牌创新企业。
  培育壮大企业规模。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集中,推动骨干企业做强做大。鼓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壮大上市公司规模,提升经营能力。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到2015年,全省百强企业中服务企业不低于40家。
  加强品牌和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服务企业自主品牌创建,重点培育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品牌,创建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品牌,打造商贸流通、居民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品牌,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有影响的江苏服务业品牌企业和江苏服务业区域品牌,争创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80件。大力开展“标准提升服务质量行动”,突出抓好信息、物流、金融、科技、商贸、旅游、体育、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新型业态服务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组织制定省级服务业地方标准100项,新建国家级、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20个。
  (五)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关键,强化智力支撑
  强化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加快制定和切实推进海内外高级服务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计划,完善服务业创新团队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重点吸引软件技术、供应链管理、会展经营、信息平台设计、金融产品创新等各类现代服务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全省争取每年引进20个左右的服务业发展创新团队。
  加强人才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加强与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服务业紧缺人才。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支持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加大海外合作,拓展境外合作培训渠道。定期选派一批公务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香港、新加坡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及地区学习培训。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高层次领军人才工程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工程。建立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大幅度增加人才发展投入。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人才创新创业,优化企业家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争取培养和引进2万名各类专业型、技能型、实用型及复合型服务业人才。
  (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国有服务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加大社会化服务领域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产业,深入推进城市供水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改革,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营利性服务与公共服务分离,加快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配套服务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扩大有效供给。
  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理顺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工作机制,明确职能,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细化和完善省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细化和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行业。充分发挥全省服务业联合会的作用,支持服务业商会、行业协会发展,积极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和服务产品技术创新、交流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协会推动、行业自律的服务业发展新机制。
  完善服务业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发展,创新金融产品,扩大服务企业的上市规模和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充分发挥省信用再担保公司的作用,加大对服务企业融资担保的倾斜力度,为中小服务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南京市以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推进人民币结算试点、非上市企业产权交易、南京电子口岸、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区、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宁镇扬服务业一体化等一批重大改革工程,打造区域性金融服务、综合物流、研发创新、商务商贸中心,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选择一批有条件、有特点的市(县)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着力构建优势互补、层次分明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工业开发区转型升级,深化服务业对外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市场、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做好试点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按照国家和省出台的服务业政策取向,鼓励试点区域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为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经验。
  五、服务业布局
  (一)空间布局
  根据我省不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全省生产力布局及资源禀赋状况,以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为前提,以服务业集聚发展为重点,培育形成“一核两区四带”的空间布局结构,构建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服务业空间布局主架构(附图)。

 


  1.“一核”——南京现代服务业核心
  把南京打造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加快建设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建成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
  2.“两区”——苏锡常高端服务业先导区和徐州区域性商贸物流区
  苏锡常高端服务业先导区。依托先进的制造业基础,通过产业融合及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重点发展港口物流、金融保险、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特色优势产业以及新兴服务业,打造成全省服务业新兴领域发展的示范区和生产制造业与服务业高度融合发展的区域。
  徐州区域性商贸物流区。通过强化优势、增量提质,提升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圈的中心地位,着力建设辐射苏皖鲁豫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中心。注重徐州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过程中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互动。
  3.“四带”——“四沿”服务集聚带
  “四带”是指围绕生产力布局,与制造业相配套的各具特色的服务集聚带。
  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该区域以提升产业功能、提高产出效率、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基本导向,优先发展生产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点规划和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服务业以及空港物流、文化创意、动漫等新兴服务业领域。
  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该区域服务业重点布局和发展以港口和市场为主体的沿江物流业,加快构建重化工产品以及其他生产原料的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发展专业市场贸易和信息服务,促进生产服务与产品交易市场的有效融合。
  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该区域充分利用陇海铁路、连徐高速公路、连云港港等交通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布局和发展铁路物流、海港物流,配合发展信息、科技、金融服务等行业门类,为资源型加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利用该区域与周边省市交界的区位条件,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壮大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易市场。
  沿海地区产业服务集聚带。该区域重点利用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布局发展临港型物流载体,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区域性国际海港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与海洋经济相关的海洋产品交易市场和与临港工业发展相关的技术交易市场。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引导发展海洋资源、滩涂资源深度加工的研发和技术服务。

 


  (二)城乡布局
  “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快城乡统筹,明确不同区域的服务业布局重点。
  1.着力强化中心城市(城市群)服务业的集聚辐射功能
  中心城市以及苏南地区业已形成的城市群是全省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较为突出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强的优势,大力推动城市服务经济发展,形成服务业发展高地。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依托老城区、街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重点引导发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商务、文化、商贸流通等产业。促进服务业高端化,积极发展总部或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总部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型商业街区、文化创意街区及城市综合体,集中布局商务、商贸、金融、创意等服务功能区。突出服务业智慧化,实施“宽带江苏”提升工程、“无线江苏”加速工程等七大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新一代移动通信、光纤宽带、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电网,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服务中的应用,构建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平台,强化城市服务经济的智能化发展,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南京、无锡、苏州等地率先打造智慧城市。
  2.大力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县城和中心镇是联系中心城市及农村的重要纽带,要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县城和省级中心镇为重点,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在满足县域基本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增强县城和中心镇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贸、金融、商务、文化、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行业,加大县域范围内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在中心镇内重点发展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行业,扩大县城、中心镇向农村地区的服务延伸作用。顺应产业转型、结构调整的需要,依托集聚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规划建设金融、科技、信息、物流、商务和公共服务等组成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支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因素进行服务业布局,在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区域配套建设专业市场、物流园区和研发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在港口资源、交通条件较为优越的区域,重点引导发展港口物流业。
  3.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推广、专利应用、农机服务、农资供应、加工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农业专业服务,加快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努力构建和完善以科技、营销、信息、金融和技能培训等服务为主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市场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开展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加快建立传统交易市场与新型商业业态相结合、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相结合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加大对农村村镇建设、交通、通信、安全饮用水、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公共服务业的投入,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管理功能,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出行条件,丰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
  (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依托大中城市、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按照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的要求,加快全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一批技术领先、创新性强、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服务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到2015年,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达到3家,超过500亿元的10家,超过100亿元的50家。集聚区营业收入占相关行业总收入的60%以上。
  1.发展方向
  强化集聚区的示范、培育和提升。在全省现有的10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重点培育20-30家技术领先、模式创新、产业集聚效应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对示范区建设项目供地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对集聚区内高端服务企业发展给予优惠的财税政策。加强区域合作,推动集聚区南北共建,加快沿海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在苏中、苏北地区培育一批较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的储备。
  加强集聚区分类引导、特色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强化产业支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竞争的集聚区发展之路。引导苏南立足现有集聚区,抓好提档升级,大力促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合理布局商务、商贸、金融等服务功能区,尽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鼓励苏中、苏北抓住新一轮发展的机遇,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选准市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若干有特色、有规模、有影响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增强集聚区公共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推进集聚区内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共信息平台、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培训平台和统计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提升园区和集聚区的综合服务能力与水平,提高集聚区整合资源和集约发展的能力,促进资金、项目、信息等要素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集聚区集中发展。探索建立集聚区人才服务平台,建立统一的人才吸引、人事服务、人员培训系统。
  2.发展重点
  按照特色发展、产业融合以及空间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建设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产品交易市场等六大类服务业集聚区,为生产制造业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实现产业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
  现代物流集聚区。构建以沿江、沿海以及空港为重点的临港物流集聚区,该区域重点发挥全省海港、长江港口、空港的货物集散和吞吐能力,发展“大进大出”的临港物流业;依托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和区位交通条件,在南京、无锡、常州、扬州、淮安等地建设综合性物流集聚区;依托工业布局特征,配套发展以为汽车、石化、医药、纺织、冶金等行业服务为主的专业性物流集聚区;体现服务业对外开放特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重点打造保税物流集聚区。

 


  科技服务集聚区。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和创新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服务集聚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研发聚集地、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苏南地区策应产业高新化发展特征,重点发展科技创新服务集聚区,以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为主,强化新兴产业中关键技术和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苏中、苏北地区则以科技创业集聚区建设为主,侧重于为各类中小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的集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服务、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以及标准厂房、留学创业等基础科技服务为主。

 


  软件信息服务集聚区。借助我省作为全国信息服务大省的优势,加快布局以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信息化改造等为主要功能的集聚区。中心城市重点布局软件服务集聚区,为周边城市以及更大区域提供软件开发、生产、售后服务。苏南地区围绕先进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以及“两化融合”,重点强化信息服务集聚区的建设,为地区制造业的高端化提供信息服务基础。

 


  创意产业集聚区。根据全省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特征,结合文化、传统等多种要素资源,在城区或开发区,充分利用城市“退二进三”的保护性开发建筑或存量土地,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创意、建筑设计创意、文化传媒创意、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为主体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重点在常州、无锡、扬州等地发展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区,在苏州高新技术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发展咨询策划创意和时尚消费创意等类型的集聚区。

 

 


  商务服务集聚区。以金融、商贸、商务活动为主体,集中布局总部、地区总部,发展高级商务酒店、高级生活服务相配套的商务服务业聚集区。以南京为中心,建设辐射南京都市圈的区域性商务集聚区,强化南京河西CBD建设。以昆山、苏州为中心,建设辐射无锡、南通以及上海县(区)的特色商务服务集聚区,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以徐州为中心,建设辐射徐州都市圈的商务服务集聚区,为徐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提升提供重要金融商务支撑。在连云港、盐城、南通等地建设沿海地区商务集聚区,为沿海开发提供服务。

 


  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以工业产品、日用消费品的交易为主,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建设集电子商务、产品展示、产品交易、批发零售、研发设计、旅游会展、价格发布、储运物流等为一体的集中区域。在制造业较为发达、工业原材料和产品用量较大、拥有便捷交通方式的区域,江阴、张家港、常熟一带建设工业用品专业交易市场。在拥有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城郊结合部的交通枢纽区域建设农产品以及其他日用品为主的综合性交易市场。侧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强化信息化建设。

 


  六、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规划落实的机制,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政策措施扶持
  根据《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指导目录》中鼓励发展的服务业重点,进一步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等政策措施,重点扶持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继续安排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并根据服务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增加资金规模,重点支持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和集聚区建设。鼓励地方发展服务业,加大财政在生产性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主要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各地也要作出相应安排,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
  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各项服务业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调整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政策,逐步实现与工业同价并轨。加快推进对服务企业收费的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行政性收费,及时废除或作出修改。积极研究创新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外购服务,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加快开发适应服务业需要的金融产品。
  (二)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加强规划衔接。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服务业领域的有效延伸,是指导全省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性文件。服务业各子规划的制订要以“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为依据,注重相互衔接,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提升规划的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
  完善规划体系。根据省“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尽快抓紧制订或修订完成各行业发展子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形成完整的服务业发展规划体系。省内各市(县)应抓紧编制地区“十二五”服务业专项发展规划,构建上下衔接、协调一致的规划体系。
  (三)实施重大项目带动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充分体现政府的导向性作用,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服务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进总部经济、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信息服务、会展经济、商务服务等服务业重大项目,强化项目管理,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发挥项目支撑作用。落实和明确“十二五”期间全省预期性的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建设省确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大产业项目。同时,围绕增强和完善产业链,结合全省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培育,重点实施一批产业联动性强、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服务业项目,实现与生产制造业配套服务,以大项目拉动产业规模迅速做大。“十二五”期间,每年滚动实施一批百亿元以上的重大服务业投资项目。
  (四)加强服务业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和综合协调,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工合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市(县)也要建立上下统一、部门对口的服务业工作领导机制。
  建立评估体系。强化对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与评估,建立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重点评估增加值增长速度、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业人员比重等重要指标。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服务业统计的全面性、精确性和及时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