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018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开放式科技创新的建议)
时间:2017-07-03 14:52 来源: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网站 字体:[ ]

对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第4018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开放式科技创新的建议)

 

曾九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开放式科技创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新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相对封闭式创新向更加全面的开放式创新转变,合作日益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厅紧紧围绕“聚力创新”这一工作主线,坚持“企业是主体、产业是方向、人才是支撑、环境是保障”这一工作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大力推动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加大对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支持力度。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政府引导扶持、推进开放式科技创新的建议”针对性很强,我们将认真研究、梳理,并在实际工作予以吸纳。现阶段,我们正在通过以下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企业开放式创新。

1、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推动产业链式协同创新。为促进企业、高校院所等产学研各方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运用市场机制跨区域集聚创新资源,通过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等方式,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省科技厅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在联盟组建过程中,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鼓励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发起,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自愿参与,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构建以产业链条各环节企业为骨干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截止2016年底,围绕我省重点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全省已建有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个,汇聚各类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总数近1500家,联盟对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一是促进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支持联盟整合创新链上下游资源,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集成创新。“十二五”以来,由联盟推荐立项的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超100项,在集成电路、三维打印、碳纤维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例如,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先后突破2.5D/3D 硅通孔(TSV)互连及集成关键技术、晶圆级高密度封装技术、SiP产品应用以及与封装技术、12英寸28nm先进封测全制程生产技术、跑道形NLDMOS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等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得以明显提升。二是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条。联盟成员间通过实施技术转移、共同开发和供应链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打造了以光伏、风电、海洋工程等多条完整的优势产业链条。例如在光伏产业,以常州天合光能、阿特斯阳光电力、保利协鑫能源等联盟成员为核心,通过产业协作,吸引和催生了大量上下游的配套企业,进一步完善了涵盖硅料、铸锭、切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等各环节的光伏产业链。三是推动了产业集聚发展。围绕高新区转型发展,加强“一区一战略产业”培育,通过联盟带动产业合作进一步紧密,促进了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培育壮大了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新材料、常州高新区光伏、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昆山高新区小核酸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国家微纳加工与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省纳米产业联盟,依托中科院纳米所打造了涵盖创新研发、技术服务、工程化和产业支撑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平台体系,吸引各类创新资源向苏州工业园区集聚。目前已拥有纳米技术及应用企业350余家,初步形成纳米光电子、微纳制造、纳米生物医药、纳米环境治理四大创新发展方向,相关产业规模近300亿元,成为国际知名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全球纳米技术产业八大区域创新中心之一。

2、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多渠道支持企业开放式创新。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创新瓶颈,省科技厅积极推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打造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融资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融资支撑,分散创新风险。一是加大创业投资发展力度。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入库天使投资机构77家,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300多家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投资近13亿元;在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等政策推动下,全省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超2100亿元,引导了一大批民间资本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二是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科技信贷规模。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省地联动,引导合作银行向轻资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短期低息信用贷款。截至今年4月底,累计引导合作银行发放低息信用贷款319亿元,支持企业4100余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融资支持。三是加大科技保险力度。设立省科技保险风险补偿资金,以产品质量保证保险、产品责任保险为重点,通过保单赔付风险补偿和新产品应用示范后补助两种方式,引导保险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和分担分散创新风险,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保险覆盖面。四是积极探索“众筹”新模式。依托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探索利用实物、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等手段,拓宽金融服务创业创新的新渠道新功能。比如,南京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内的“创咖啡”众创空间,通过股权众筹的方式集聚了29位创业股东,前端针对创业者与创业项目提供创生活、创孵化支持,后端针对创业、创新企业提供创服务、创基金支持,短时间内在孵企业达17家,毕业企业3家,举办活动97场,服务人次达12000余名。从事智能短途代步工具研发的快轮科技有限公司,其开发了首款业界最轻电动独轮EVA,通过京东股权众筹,7天时间完成Pre-A股权融资500万元,现企业估值达1.5亿人民币。

3、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提升企业开放式创新能力。我省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开展开放式创新的能力。一是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推进“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加快建设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支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目标产品研制等,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开展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创新方法推广培训,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稳定在90%左右,其中国家级126家、位居全国前列,为企业开放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建立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北京大学苏南研究院等一批重大载体落地;建立了与以色列、加拿大安大略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产业研发合作,发展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合作,建设“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等42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打造“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和“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两大工作品牌,为科技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提供平台,帮助科技企业了解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创新技术,提高了我省科技企业创新效率和成功率,促进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截至2016年底,“校企联盟”达11520家,以企业为主导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过2万项。三是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为引领,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入驻科技企业,形成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创办高科技企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链式效应,发挥高层次人才在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深入开展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选派工作,面向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等选派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和企业任职;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发展平台,推动科技管理干部、研究生、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基层和企业一线,为广大科技企业提供面对面的创新服务。

4、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开放式创新提供服务支撑。推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发展,支撑企业开放式创新。一是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启动建设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聚焦技术交易过程中“找不着”、“谈不拢”、“难落地”三大瓶颈,按照“连两头、促中间,小平台、大服务”建设理念,强化链接创新供给侧与需求侧,以“一平台、一中心、一体系”为重点,构建技术产权交易线上服务平台,建设线下服务社区,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实现信息集散、项目对接、市场融资、服务集成四大功能,着力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永不落幕”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二是推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更好地带动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区域跨行业组合,更有效地联接基础前沿研究、技术产品开发、工程化和产业化,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格局,我省围绕区域、行业创新发展需求,以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加快建设专业性、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至2016年底,全省地方、园区等引进高校院所、创新创业团队等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达310家,从业人员达14000人,转化成果500项以上,服务企业10000家以上,服务收入达60亿元左右。三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智能制造、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达294家,服务单位或个人35万家(人),为科技企业提供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测试评价、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共性技术或中介服务。四是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以培育和支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为重点,建立省科技服务示范区、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打造科技服务体系骨干枢纽和区域专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截至2016年底,建立苏州自主创新广场等6家科技服务示范区,示范区共集聚服务机构307家。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省技术转移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逐步形成若干连锁型、平台型科技服务集群。

5、优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企业开放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结合江苏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省科技厅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破除束缚企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企业依靠创新促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是营造政策环境。先后出台了《江苏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江苏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针对科技体制改革的瓶颈制约,建立了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为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二是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建立健全包括高校、院所、行业、企业专家等共同参与的科技项目评审制度,相关科技计划指南发布前,征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相关专家意见,积极反映和服务企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努力提升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省重点研发计划(产业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等产业技术研发类项目,主要由企业牵头承担,实现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的转变。三是创新项目组织方式。针对前瞻性战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度高、研发难度大,对研发投入、团队、设施要求高,单个单位难以独立承担等情况,我省围绕重点发展的前瞻性战略产业,瞄准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凝练项目主题,将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的项目加以整合和集成,由创新型领军企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理事长单位等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相关单位,整合省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依托省级以上重大创新平台,按照“项目+课题”的形式,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强化链式创新,加快推进重大技术突破。四是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会员制、合同研发、项目经理制等市场化手段,充分发挥科技体制“试验田”的先导示范作用。截至2016年底,面向全球选聘17位项目经理,与哈佛大学等7家国际顶尖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培育建设28家会员研究所和6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集聚近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成功产出制浆造纸废水近零排放成套技术与装备、全球首款石墨烯手机触摸屏和生物基材料万吨级产业化技术等一批重大关键产业技术,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6、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引导全社会参与开放式创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以社会力量为主,运用市场化机制,大力建设“双创”支撑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式创新新格局。一是高水平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载体。以行业领军企业、大中型企业、投资机构、行业组织等为主体,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导众创空间按照市场化机制建设运营,在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设备设施、宽带网络、开源软硬件、商务服务等的基础上,依托建设主体优势资源,向创业者开放提供技术、成果、人才、资金、市场等一站式、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推动创业项目加快转变为创业企业、成熟商品和市场价值,提升创业成功率、存活率。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备案众创空间达384家,其中国家级94家,超过80%的众创空间以企业为运营主体;众创空间入驻创业团队和企业超过10000个(家)。二是高标准提升创业孵化水平。大力建设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和科技产业园,深入推进“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试点,真正实现从团队孵化到企业孵化再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服务。在此工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建设众创社区,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等,在一定范围内高校组合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创业要素,集成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服务机构等载体平台,建设创业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等融合发展的众创社区,打造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是打造大赛服务平台。每年举办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江苏赛区),广泛吸引海内外创业团队和企业参赛,在对获奖项目给予奖励和有关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项目征集、路演竞赛、创投对接、宣传推介”等活动,为参赛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化的创业培训、辅导和支持服务。截至2016年,我省已举办四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累计报名参赛创业团队和企业超过10000个(家);通过大赛平台为参赛团队和企业争取银行授信额度累计80亿元,参赛团队和企业与100多家创投机构对接累计获得投资超过15亿元;累计100多个大赛获奖项目获得省科技计划立项支持,38个项目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在全省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大大提升了“创业江苏”品牌的影响力。

感谢您对江苏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吸收您提出的有关意见和建议,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聚力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开放配置创新资源,积极探索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新模式,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和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我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支撑。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7年6月2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